“95後”小姐姐海河畔唱京劇,街頭唱戲人讓傳統文化叫醒耳朵
近幾年,天津有句人盡皆知的話——天津海河不養“閒橋”。到了海河邊,每個“橋膀子”兩側都有不少“才藝天團”,他們在街頭演唱、彈奏樂器、跳舞,給城市增添了很多浪漫情調。最近這半年,每個週末的下午,獅子林橋旁都會人頭攢動,裏三層外三層。向裏望去,京劇愛好者陳康健正開著屬於戲迷們的京劇演唱會。
今年29歲的陳康健,是一位熱愛戲曲藝術的年輕人。她出身藝術世家,自幼對京劇就有濃厚的興趣,由於變聲期太過漫長,最終陳康健並沒有選擇進入專業的戲曲學院。然而,對於一個熱愛戲曲的人來説,戲曲的魅力是無法被壓抑的。即便作為票友也擁有不俗的經歷,她曾在“唱響中國——2016首屆大型音樂展演盛典”中獲得“中國歌壇最佳演唱(青年組、民聲)金牌歌手”,也在第七屆京津冀河北梆子票友邀請賽中榮獲“十大名票”榮譽稱號。
陳康健舞臺劇照
“今年正月十六那天,我陪姥爺在海河邊遛彎,看見有人拿著小音響在唱通俗歌曲,就停下來腳步。”陳康健回憶説,聽歌的過程中恰巧被人認出來了,“當時就有人問我,你是在電視臺唱過戲的那個小閨女嗎?你也來一首唄!”她笑稱,自己完全是被“拱”上臺的,唱了《鎖麟囊》《春閨夢》兩段程派代表曲目後就開始有人問道,“下禮拜你們還來嗎?”就此,陳康健才有了從舞臺走上街頭的想法。“一週後我們就去唱了,唱著玩兒唄,就當陪我姥爺解悶兒了。”一個小音響和一個話筒,這是陳康健在街頭唱京劇時的全部裝備。起初只是路過的二十人左右駐足聽戲,隨著來津旅遊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她的視頻被發上了社交平臺。
對於自己在網上“火”了這件事,陳康健一開始並不知情。直到有一天在短視頻裏刷到了自己,她便開始聯繫原作者要一些原始視頻自己也剪輯了起來,“我自己發,始終沒有別人發的瀏覽量高,因為我沒有一手的視頻呀!”陳康健笑著説,自己演唱時顧不得別的,“你能看到的所有視頻,都是我從路人那裏要來的,有的人發到網上以後瀏覽量都到了60多萬。”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在陳康健的社交平臺留言,IP地址遍佈了北京、上海、陜西、遼寧、江西等地,甚至還有新加坡的網友説道,“純正平穩,高手在民間”“這才是真正的天津人,戲曲碼頭,曲藝之鄉”“京劇就該這樣發展,必須有人將大戲唱下去”,也有不少年輕人説,“雖然聽不懂,但我大為震撼”。
“累是肯定累。”陳康健説,每次唱完回家後腳底都很痛,“因為全身要繃著勁兒,壓力全在腳掌,所以我這半年天天養成了泡腳的習慣。”即便如此,她依舊是開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年輕一代去傳承、去傳播,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外地遊客能夠感受到天津這座城市的熱情和魅力!”如今,她每週都要花上不少時間準備伴奏帶和不斷學習新的曲目,河北梆子《大登殿》《洪湖赤衛隊》《禦妹不要把臉變》,京劇《蘇三起解》《碧玉簪》《杜鵑山》,以及評劇《楊三姐告狀》等都在她的備選歌單中。陳康健享受在街頭獻藝的感覺,這裡真實質樸,沒有條條框框,有的觀眾會因歌聲駐足,也有觀眾會匆匆一瞥便離開,“我們到劇院裏聽戲要買票,這對年輕人來説,多少有一點‘高冷’,可露天演出卻很接地氣。”雖然沒有舞臺和鎂光燈,但是互動性卻更強了,有的上年紀的人一起輕聲哼著,有的年輕人一邊聽著一邊拍這段視頻,“這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宣揚和傳遞,更重要的是讓人們重新認識和喜愛京劇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産。”她説。
兩個多小時的演出,最高峰時能吸引一兩百人圍觀,陳康健希望能有更多熱衷於傳統文化藝術的愛好者加入進來,“把自己喜歡的藝術傳遞給路人,始終是件快樂的事。”當歌聲飄蕩在遊船穿梭的海河上,陳康健説,“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津雲新聞記者 王敬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