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海區蔡公莊鎮惠豐西村:黨建引領打造鄉風文明的“花園式村莊”
惠豐西村位於靜海區蔡公莊鎮,這裡移步皆景、入目即畫、百姓和睦、村風文明,是遠近聞明的“花園式村莊”。美麗鄉村建設既要塑形,更要鑄魂。近年來,惠豐西村每年都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推進移風易俗,改變村民精神面貌,實現美麗鄉村“外在美”與“內在美”的完美融合。好環境促進了好鄉風,好鄉風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內驅力,推動鄉村振興行穩致遠。
黨建引領提升村莊“顏值”
走進惠豐西村,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街道兩側一幅幅彩繪作品,在綠樹的掩映下,透過斑駁的光線熠熠生輝。
“我們想通過彩繪墻讓大家以最質樸、最直觀的形式重溫紅色歷史、接受紅色教育、傳承革命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黨的認識。”惠豐西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林元芬介紹道,“從2021年到現在彩繪墻也沒有落彩,維護得挺好,村民們都很喜歡,也很愛惜這些彩繪墻。”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態宜居家園”等為主題的40面墻體彩繪讓村莊煥發新光彩,隨時隨地向村民傳播著正能量。“自從有了這些彩繪墻,我們村變得更美了,我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感受到黨的偉大,非常有意義!”村民劉俊領高興地説。
據了解,墻體彩繪涉及村內5條主要街道,總投入近4萬元,共繪製40面墻體,面積約550平方米,為乾淨優美的村莊“錦上添花”。
惠豐西村是遠近聞名的生態文明村。近年來,村“兩委”班子結合本村實際,以“建設‘花園式’村莊”為主題,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一步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改善生態環境,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我們在村口修建入村牌坊,在村南建廣場、造涼亭、修長廊,為村民家中統一更換門窗,集中粉刷墻面,修繕門樓,在原有衚同里巷綠化的基礎上,新栽種月季等花卉與海棠景觀樹,形成‘春有繁花、夏樹成蔭、秋果盈枝’的美麗宜居鄉村。”林元芬對村子“顏值”的提升感到欣慰。
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過程中,惠豐西村注重建設更注重管理。為了讓村裏的良好環境長久地保持下去,村裏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進一步健全十戶聯防工作體系,全村劃定基礎網格,建立聯防組,明確黨員和村民代表作為聯戶長,逐步形成了從上到下全民共建共治共用的環境治理格局。
“首先村裏‘一把手’抓全面,村‘兩委’做好配合分區包片,然後每人對自己的責任區、責任片進行衛生督促檢查。同時要求責任區片下面的衛生專員落實工作,並積極發動黨員、村民代表及群眾,大家齊心協力維護環境衛生,形成良好習慣,確保村莊美麗整潔。”林元芬表示,“黨員幹部需要做好表率,用自己良好的行為去影響親朋好友,然後再到身邊的群眾。”
與此同時,村裏充分利用電子屏、微信、宣傳標語、宣傳欄等多種載體廣泛宣傳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意義,併為每家每戶配備分類垃圾桶,進一步增強了村民參與環境整治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如今的惠豐西村,處處是風景,步步聞花香。和諧美麗、獨具特色的“花園式”村莊,不僅成為村民心中的宜居家園,也讓大家在共建共用的良好氛圍中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鄉風文明提升村民幸福感
文明鄉風決定著鄉村振興的成色與後勁,鄉村振興行穩致遠離不開文明鄉風的引領與護航。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是重大的現實關懷。
在農村,婚喪嫁娶是大事。怎麼移風易俗?
“紅事不鋪張,白事不攀比。”惠豐西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沒有紅白理事會的時候,大夥容易攀比,你家辦的酒席好,我比你辦的還好,現在有了制度呢,大家誰也不比了,省錢、省心、省力。村裏有了紅白理事會,規定了辦事流程、禮金、桌數,不僅主家省事了,賓客也沒有太大壓力,村民們都很支援!”提起村裏近年來的新變化,村民劉金鐘讚不絕口。
求治之道,莫先於正風俗。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是關鍵。惠豐西村率先成立了紅白理事會,以《村規民約》為基準,制定了《惠豐西村紅白理事會章程》,打通鄉風文明建設“最後一公里”。
“婚喪嫁娶不能講排場,費錢又費力,我們要破除婚喪嫁娶中的陋習,做到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林元芬説,“農村人情世故多,要一下子扭轉思想觀念很難,章程出來了,誰第一個帶頭很重要,村幹部、黨員要爭做表率,將移風易俗工作往縱深推進。”
紅白理事會成員由村中有威望,有組織能力,能熱心替群眾操持事務的村民來擔任,由村兩委提名,村民代表會表決通過。惠豐西村通過紅白理事會,將基層治理與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讓村民在婚喪嫁娶等事務上樹立良好的文明新風。
“以前村民辦紅白事的包桌費用千元上下,現在按理事會章程來辦,喪事正餐每桌不超過350元,便餐每桌不超過120元,只要有紅白事,村兩委和紅白理事會成員都會主動幫忙操持。紅白理事會成員都是義務幫忙,也不要錢,幫忙的人也就每人每天發一盒煙,沒有別的費用,我感覺這樣挺好的,風氣也越來越好了。”劉金鐘錶示作為村裏的老會計,只要有需要,他都會義務幫忙。
惠豐西村將紅白理事會章程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幫助群眾算好人情賬、經濟賬、精力賬,帶動群眾自覺抵制陳規陋習,健全移風易俗長效機制,以鄉風文明賦能鄉村振興,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隨著移風易俗深入開展,鄉村環境面貌和群眾精神風貌煥然一新。文明的種子日益植根到每個人的心田,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準則和基本價值取向。村兩委還積極組織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配合鎮文衛辦開展書畫比賽、攝影比賽、秧歌比賽、乒乓球比賽等活動,讓村民“閒有所去,去有所樂,樂有所益”;認真開展普法教育宣傳,積極引導村民自覺做到學法、用法、守法,努力推進社會穩定和諧;制定《惠豐西村在鄉村治理中推廣積分制的實施方案》,以評定積分兌換獎品的形式,進一步調動農民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將“村裏事”變成“家家事”,逐步構建起共建、共治、共用的鄉村治理新格局,助推鄉村振興。
漫步惠豐西村,莊嚴氣派的牌坊,乾淨整潔的道路,淳樸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風激蕩在樓道、田野間,獲得感、滿足感洋溢在群眾幸福的笑臉上。
(文/攝 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