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新鏈到産業鏈 京津冀協同發展交出亮眼成績單

發佈時間:2023-07-24 10:18:00 | 來源:央視新聞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玥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京津冀地區如何深入強化協同創新和産業協作,在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來看記者在京津冀地區的調研。

記者走進位於北京的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這裡剛剛完成中國空間站實驗任務的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等多項原創性、引領性重大科技成果,已經完成了從實驗室到産業化的加速。中心負責人介紹,目前這裡與國內外大學聯合實施的前瞻性項目已達208項,約10%為世界首創或領先。在先進傳感技術實驗室,我們看到實施的八個世界一流感測器項目,産生了六家創業公司,創新加速效益初顯。

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王茤祥:接下來在北京、天津這些高校聚集的地方建更多的工程技術平臺,像我們這樣子,把更多的成果加速做成原創性的技術、顛覆性的技術,形成一個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項目庫,在重要的節點城市建成果轉化基地,培育新的增長點。

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數據顯示,2022年北京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保持在6%左右,位居國際創新城市前列,培育形成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和科技服務業2個萬億級産業集群,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82萬家,技術合同成交額7947.5億元,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創新引擎。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由於京津冀三地創新資源分佈不均衡、産業結構差別大,協同發展不能簡單地複製或延伸,而是要將北京創新“能力高度集中、能量廣泛輻射”,天津和河北也給北京的産業提供了外在的發展機遇。一個“創新鏈—産業鏈”耦合的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正在生長。

在距離北京一百多公里外的天津濱海新區,北京天津兩地的科研人員正在對輕質、高效的薄膜砷化鎵太陽電池進行批量産業化測試,其厚度和面密度僅為傳統太陽電池的四分之一,能更好地滿足我國空間探測的需求。而這個由複合材料研製而成的衛星底座,則剛剛完成一箭26星的飛天首創。北京研發、天津製造,助力産業落地進入快車道。

天津愛思達航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常方:利用北京航太人才的高地,然後進行前期的設計的融合。利用天津市製造的生態,落地我們的生産製造。我們在河北也有我們整個的生産鏈條,極大地發揮了京津冀創新協同一體化的優勢。

河北在已有的工業基礎上重新定位升級,將北京的創新項目進行規模化落地。中國科學院研發,國際首套清潔無污染的100MW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示範電站已經在張北並網發電。與風電、光伏、雲計算聯合打造新能源産業集群。目前,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設立分支機構累計達97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2200億元。

北京市京津冀協同辦副主任劉伯正: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增強對區域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不斷提升科技成果在區域內轉化的效率和比重,為區域高品質發展不斷注入強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