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見綠 出門進園!天津大力拓展城市綠化空間提升環境品質

發佈時間:2023-07-19 14:12:11 | 來源:天津日報 | 作者:曲晴 | 責任編輯:孫玥

天藍水碧,綠樹成蔭,漫步在津城大街小巷滿眼綠意,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一幅幅生態美圖頻頻霸佔天津市民的“朋友圈”,清新靚麗的城市景觀為人們增添了幸福和愜意。

今年以來,天津不斷優化城市佈局,實施一系列拓空間、提品質的工程項目,從群眾身邊的“小事”入手,在生活環境品質塑造上下足“繡花”功夫。堅持綠色理念,積極推進城市綠化建設,發揮園林綠化釋氧固碳的作用,著力打造健康城市環境,持續提升城市生態綠化品質。加大口袋公園建設力度,推進“植物園鏈”建設,讓“推窗見綠、出門進園、街角遇綠”成為市民的生活日常。

口袋公園成為“百姓會客廳”

“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位於南開區密雲路的南運河文化公園北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的南運河部分,以中式古典風格為主,屬於口袋公園,自今年“五一”開放就吸引了眾多市民遊園。

遊客們可以觀賞傳統園林,感受運河文化,體驗智慧健身,暢玩遊樂設施,這裡成為備受市民歡迎的新晉熱門公園。

“運河邊涼爽,空氣好,在這遛彎兒心情愉悅,每天傍晚到公園散步已經成了一種生活習慣。”一位按時到運河邊賞景“打卡”的市民説道,前來散步的人成群結隊,南運河公園已經成為附近鄰居們茶余飯後休閒娛樂、健身鍛鍊的場所之一。公園分為主入口景觀標識區、運河文化體驗區、傳統園林觀賞區、健身運動休閒區、兒童活動遊玩區,以及停車管理區六個主景觀功能區,構建“多植物、多層次、多色彩”的濱河綠色廊道。

南運河文化公園注重運河文化傳承保護,在運河文化體驗區結合南運河獨特文化,沿河岸設計了帶狀文化景觀和大運河文化景墻,以浮雕方式圖文並茂講述運河文化的興起和發展過程。植物景觀方面栽植常綠喬木130余株,落葉喬木600余株,花灌木類460余株,修剪球類270余株,鋪設草坪6600平方米,體現自然生態景觀的綠色滲透性、鮮氧過濾性、色彩季相性,營造出如詩的意境。茂密的綠樹、清雅別致的園林景觀,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欣賞、拍照留念,大家在智慧健身的同時還能一覽南運河的風采。

在打造綠色高品質生活的過程中,我市城市管理部門充分吸納市民的意見建議,謀劃佈局口袋公園選址、開工等事宜,在打通提升公園服務半徑的同時,打造百姓身邊的公園,讓百姓開窗見綠,出門進園,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

昨日,市城市管理委園林建設處處長曹勇介紹説:“我們在口袋公園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推動督導作用,抓好工程建設各個環節的組織推動落實,及時掌握工程建設進度情況,切實把口袋公園建設抓早、抓實、抓細、抓好。截至目前,今年已開工建設口袋公園55個,其中已完工40個,其他項目正在推進工程建設,計劃年底前全部完成。”

“植物園鏈”串起生態美景

今年我市重點打造的“一環十一園”之一的新梅江公園,已經正式對遊人開放,綠蔭環抱,水島相依,仿佛一條綠色長廊縱貫南北,成為市民賞花遊玩的新打卡地。

雖然夏季多雨,但因公園透水鋪裝率達到70%以上,且通過巧妙的豎向設計,將道路、廣場、建築、綠地的雨水引入植草溝、旱溪、雨水花園等海綿設施,不同的海綿設施之間通過豎向或管線連接,雨水最終匯入公園水系,做到小雨不濕鞋、大雨不積水。

天津碧海海綿城市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馬良説:“公園北端同步實施了洞庭路泵站2號雨水調蓄池工程,泵站雨水通過調水管線引入調蓄池,經調蓄池沉澱處理後排入人工濕地,人工濕地生物凈化後最終流入公園水系。公園對周邊排水分區初期雨水的凈化、消納和利用,全方位實現了區域海綿城市建設的整體功能。”

以外環綠道為紐帶串聯打造11個植物公園,形成城市“一環十一園”的“植物園鏈”,是天津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工程。

“一環十一園”規劃建設突出綠色生態和科普教育相融合,11座公園各具特點,集觀賞、休閒、娛樂、科普等功能于一體,充分展現植物園生命力,既是城市公園的組群,還是“植物園鏈”。宜林則林、宜濕則濕、宜水則水,11座公園順應自然規律,充分利用現有自然條件,不做大拆大改,建設注重“物”的設計和“人”的感受相融合,堅持生態大綠、自然天成,保留公園的自然美、天然韻、生態味。

據介紹,截至今年上半年,“植物園鏈”之一的柳林公園一期已開工建設,按照計劃推進景觀棧道、晴雲站臺等景觀小品基礎、園路透水混凝土鋪設、倣石磚鋪設、西、北側停車場鋪裝等建設內容,柳林公園一期種植喬木4192株,月季2598株,計劃今年10月實現開放。柳林公園二期現一標段現場拆遷已完成,貝殼活動館正在進行樁基施工。新梅江公園建設有序進行,其中南段工程已于4月28日完成竣工驗收並開放,北段工程正在施工中,種植喬灌木39555株。

近年來,天津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高度融合的綠色發展之路,人民群眾的生態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記者曲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