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天工開物】天開園:天津的新創業熱土

發佈時間:2023-05-16 15:33:18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劉茜 陳建強 趙暉 | 責任編輯:孫玥

林松華又站在了天津大學的敬業湖旁。看著圖書館門口排隊的學生們,他想起了自己30年前,從福建北部的農村考入天津大學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專業的時光,恍惚間,他仿佛又回到了學生時代。

此次,他返津的目的是在天開園註冊企業,這個企業是天開園的001號項目。

5月18日,天開園將正式開園。這裡將成為天津科技創新策源地、科技成果孵化器和科技服務資源集聚區。

為科研團隊提供服務

在天津市南開區八里臺,沿南開大學、天津大學交界線往西不遠處,一片被藍色圍擋圍住、總共1.1平方千米的區域正在開足馬力建設。天開園的001號項目就坐落在這裡。

001號項目是天津攸信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林松華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福建創業,20多年的時間裏,他創建的廈門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聽説天開園成立,林松華帶著團隊回到了求學地,成立了這家以三維感知、物聯網和人工智慧建模為核心技術,從事定制化機器人與自動導航系統研發與應用的企業。據介紹,天津攸信是盈趣科技在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外的重要佈局,也是在北方設立的首家子公司。

與林松華不同,李偉是“老南開”,始終沒有離開過南開大學。他從學校化學學院的學生慢慢成長為教師、教授、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團隊負責人。

跟隨李偉走進實驗室,一台臺催化劑評價裝置正在運作。李偉介紹:“我的專業是催化劑方向,這個方向是研究中最靠近應用的。這臺油品加氫化劑評價裝置就與我落地天開園的項目有關。”

李偉團隊落戶天開園的項目是蓖麻油生物航油項目轉化。李偉介紹,航空運輸所用的航油,對空氣污染很大,使用生物航油能降低50%以上的碳、硫排放,但目前生物航油成本很高。“以蓖麻油為原料製備航油的核心技術,在於催化劑。”李偉介紹,他的團隊通過合適的催化反應技術實現“蓖麻油加氫”,由此製備出高選擇性生物航空煤油。此次,李偉要在天開園完成此項技術的工業應用。

天開園給李偉帶來了很多便利。他説:“作為科研人員,非常期待自己的研究成果能産生效益、服務社會。但讓實驗室團隊人員去拉資金、註冊公司、裝修辦公室……這不現實。天開園管委會成立了專班,工作人員專人對接,這讓更多教授願意開始市場化的嘗試。”

“在天開園之前,我們的初步想法是把企業研發地註冊在天津,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區域。為了項目研發有效溝通,我們希望註冊地點離南開大學近一點。恰好有了天開園建成這樣一個契機,一方面方便學生參與項目研發;另一方面,還能夠繼續使用學校實驗室等硬體設備,這對我們來説是很大的便利。”李偉教授團隊成員鄒芳説。

天津的“中關村”

看到天開園,自然會聯想到中關村。

南開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秘書長張貴曾經以中關村為案例做過研究。他介紹,北京中關村創新生態系統有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為代表的高校40多所。這些高校每年為中關村提供近30%的專利申請和授權,同時也為中關村示範區的創新發展輸送了大量的人才、知識和技術。

對比之下,天開園也有同樣優勢。天津聚集了國家級院所和國內高水準研發機構超過170家,普通高等院校56所,在校師生70多萬人。僅在天開園核心區,就有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醫科大學等3所“雙一流”高校。

“中關村模式啟示我們,大學是城市最重要的創新源,特別是理工科專業在城市産業創新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張貴表示,大學與城市應當血脈交融,尤其是和城市急需的産業創新融合在一起。不容忽視的是,目前尚存在天津高校創新創業平臺分散、科創服務資源不足、高校科研與城市産業結合不夠緊密、大學畢業生留津比例相對偏低等值得關注的現象。

天津大學和南開大學正積極參與天開園規劃和建設工作,努力將藍圖細化為“施工圖”、轉化為“實景圖”。

最近這段時間,天津大學合作辦公室主任王寒和南開大學天開高教科創園專班秘書處負責人郭偉忙得團團轉。他們帶領團隊倒排工期進行天開高教科創園科技園建設相關工作,為5月18日天開園正式開園做著各項準備。

“目前,天大已經遴選出首批27個優質項目入駐天開園,其中包括校內師生項目25個、天大校友項目2個。”王寒介紹,對標天開園的功能定位,天大首批27個入駐項目來自該校精儀學院、智算學部、理學院等學院,創業行業範圍涵蓋精密儀器、醫藥健康、人工智慧、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成果轉化前景非常可觀。

南開大學也遴選出27項可轉化的科技成果,將於開園當天首批入駐。郭偉介紹:“南開大學首批進駐天開園的項目,涉及信創、生物醫藥、智慧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産業領域,其中教師項目孵化類企業17家、校友會組織2個、學生創業及校友企業8家。”

可以預見,隨著高校創新資源與産業應用的融合連接,天開園也將成為新的創業熱土、創新前沿。

為人才留更多空間

作為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天津這幾年正在轉型。轉型帶來的陣痛之一就是人才流失。一段時間以來,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畢業生選擇留津發展的比例相對偏低。2022年某獵頭招聘數據顯示,天津應屆生本地就業率為48.47%。

談到人才流失,李偉頗有感觸:“有一流的學科才有一流的人才聚集,從而産生一流的科研及轉化。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天津大學化工學院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全國排名靠前的A+學科,每年培養出大量的碩士博士畢業生,但人才沒有平臺支援就會流失,天津的化學化工及材料畢業生流失嚴重。”

對於天開園的籌建,李偉態度積極:“有了天開園,我自己的科研項目便於轉化、經營,我的學生也有平臺可以留下來。”

目前,李偉的團隊有學生四五十人,其中有4名博士後,8名博士和20多名碩士研究生。李偉説:“天開園建立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科研團隊的學生可以畢業後繼續留在團隊工作,也可以在時機成熟後,轉化自己的研究成果,再成立自己的公司。”

李偉教授團隊成員、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副教授關慶鑫説:“天開園對於留住人才也提供了很大的政策支援,人才對我們來講很重要,尤其我們的項目需要持續研發投入,我們需要用到自己的學生,要讓不同學科的碩博士生持續投入項目中來,這個過程不僅是培養學生,也是為了讓項目在科研水準上一直保持優勢。接下來幾年內,我們還會以研發為導向,仍然會和南開大學有緊密的聯繫,持續用好南開大學的硬體設備與人才資源。”

的確,天開園的籌建補足了天津轉型的短板,它在高校、科研院所和市場之間搭建了一個過渡平臺,孵化了項目也留住了人才。

除了留住人才,天津還為外來人才入駐天開園提供保障:為高端創新創業人才提供一次性50萬元至100萬元獎勵資助;按照廉租房標準為在園區內工作、簽訂3年以上勞動合同的人才提供為期3年的人才公寓或者提供住房補助……

天開園,將成為天津的新創業熱土。

(本報記者 劉茜 陳建強 本報通訊員 趙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