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原系列品種助力小站稻綠色高質高效發展
一犁新雨破春耕。進入5月,天津地區農田水量充沛,小站稻秧苗生長旺盛,寧河等北部地區逐步進入插秧季。今年,天津市繼續推進小站稻高品質發展,確保優勢區插秧面積在60萬畝以上。
“今年,我們首次大規模育秧‘津原U99’品種,該品種是團隊在‘津原89’基礎上,進一步強化香型和食味等優勢,培育出的高端小站稻品種。”天津市優質農産品開發示範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于福安介紹。走入優農中心的“津原U99”育秧基地,水稻還是秧苗就散發出陣陣稻香。秧苗盤中,密實如地毯般的小站稻秧苗被農民連根捲起,一卷卷壘入筐中,準備進入機械化插秧階段。
天津市優質農産品開發示範中心是佔地面積1.3萬畝的國家級水稻原種場。“每年有400萬公斤以上的津原系列小站稻良種從這裡走出,能夠覆蓋天津地區近8成種植面積。”天津市優質農産品開發示範中心主任張建民介紹,現在,天津的小站稻種已走向京津冀魯豫遼等多個稻區。
在不遠處的寧河區東棘坨鎮小叢村,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種植的3000畝水稻已經開始插秧津原系列品種。“‘津原89’出苗整齊高度一致,配合優農中心指導的栽培技術,特別適合農機化作業。”小叢村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王克富感嘆,還有不到半個月就完成全部插秧。“品種不僅適應機械化作業速度快,而且在百畝方生産田裏,插秧的成秧率高達98%,有效減損實現‘藏糧于技’。”在寧河區廉莊鎮大於村千畝試驗田中,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植保植檢部(種子技術服務部)副部長王連芬等農技人員檢查著插秧機走過的稻田裏秧苗成秧情況。
天津小站稻歷史悠久,享譽世界。特別是近年來,天津市注重小站稻種業“晶片”培育,提出種業振興小站稻。于福安團隊在30多年水稻理想株型漸進性研究的基礎上,在國內外首次提出了“半彎曲重穗大粒粳稻理想株型育種”,實現了優質、抗逆、超高産。2020年,由陳溫福院士在天津主持的超級稻産量驗收,百畝方畝産882.9公斤,創北方粳稻單産之最。2021年,《半彎曲重穗大粒理想株型創制及小站稻新品種選育應用》獲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不僅高産,津原品種創新更實現種植過程中的輕簡化,實現綠色高效。早20年前,天津地區種植“津原45” 就避免了稻飛虱、條紋葉枯病等常見病蟲害,減少了大量農藥的使用。近年來,津原品種在延續“減藥基因”同時,不斷發展水稻抗旱、抗澇和鹽鹼適應性。代表品種“津原89”耐鹽能力超過4‰,品質達國優1級,抗病蟲、抗多種不良氣候。“現在的農活輕鬆多了,插秧之後直到收割,我們村裏20個人就能給全村種完地。”王克富介紹,近幾年村裏在種植中發現“津原89”施肥施藥量明顯少於其他品種,因此今年3000畝地全部種植該品種。
“我手上亮晶晶的就是基質殘留的蛭石、雲母等礦物質。秧苗基質營養有嚴格控制,實現秧苗壯實的同時減少突長,達到插秧後減輕管理工作量的作用。”在秧苗繁育基地,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郭雲峰檢查脫盤後的秧苗根系,他介紹,小站稻應用基質育種技術,秧苗成秧率普遍超過95%。農業中心配合指導應用增施有機肥、生物菌肥、耕前機械化配方施肥、氮鉀追肥,實現化肥減量;種植過程中指導農戶應用二化螟性誘劑、生物農藥綠色防控技術,減少農藥使用量。
種業“晶片”是津門種糧人的優勢所在。天津小站稻也從一粒粒稻種開始,詮釋了對糧食安全的責任。現在,天津小站稻以津原系列品種已錨定肥藥雙減的穩産、綠色、高質生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