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10方面33項任務!天津這項行動方案來了

發佈時間:2023-04-27 14:28:33 | 來源:津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玥

4月24日,天津市召開天津市“十項行動”見行見效主題系列——“科教興市人才強市行動方案”新聞發佈會。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書記王旭作主題發佈。

王旭説,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要求教育、科技、人才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品質,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形成良性迴圈;堅持原始創新、整合創新、開放創新一體設計,實現有效貫通;堅持創新鏈、産業鏈、人才鏈一體部署,推動深度融合。

“十項行動”是市委、市政府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天津篇章的行動化、具體化、實踐化舉措。天津市委、市政府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部署,落實“十四五”教育科技人才發展規劃,經過深入調研、反覆論證,制定了《科教興市人才強市行動方案》。行動方案聚焦“四個面向”,以服務我市高品質發展為主線,對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思考、一體化設計、一體化實施,發揮政策、資金、項目、人才的整合效應,推出了一批含金量高的創新政策,制定了一系列産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創新舉措,全力打通“教育、科技、人才、産業”一體推進通道,以教育強、人才強、科技強推動産業強、經濟強、競爭力強。

王旭介紹,行動方案包括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三部分內容,明確了10個方面33項工作任務,主要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解決人才引領驅動問題。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行動方案緊密結合我市重點産業、學科、平臺的需求,設計了“智匯津門”計劃,提出了人才隊伍建設的目標要求和實現路徑。引育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實施領軍人才引進和傑出人才培養兩個專項,創建頂尖科學家工作室,打造國家戰略科技支撐力量“天津隊”。延攬儲備青年人才,實施青年人才引進專項、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專項、博士後支援項目,讓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培養選拔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聚焦我市12條重點産業鏈,按照“一産業鏈一培養計劃”的思路,培養選拔一大批符合産業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發揮各社會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構築引智引才網路,以才識才、以才薦才、以才引才、以會聚才,實現“天下才天津用”。

二是解決人才自主培養品質問題。把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産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立足國家戰略需求和産業發展需要,建設創新人才培養高地,推進“雙一流”建設、打造高水準特色大學、培育壯大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夯實支撐科技創新的學科專業基礎。深化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梳理形成人才培養清單,動態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規模,推進學科鏈産業鏈一體發展,推動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産業深度融合,培育新型産教融合促進模式,以教促産、以産助教,提升學科專業、人才供給與我市産業需求的匹配度。

三是解決科技創新能力問題。教育和人才的發展最終要落腳在引領科技創新上,才能産生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最大效能。行動方案一頭抓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培育和對接,一頭抓産業技術創新創造,提升全域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國家科技創新高地,建立使命驅動、任務導向的高水準實驗室體系,推動國家級創新平臺提質、增效、擴容,加強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支援産業發展能力,圍繞傳統産業提質發展、新興産業培育壯大、未來産業前瞻佈局,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援培育科技型企業,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促進創新鏈、産業鏈融合發展。增強科創園區創新策源能力,突出功能性服務性,高標準建設天開高教科創園,全力打造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升級版”。其中,“天開園”要通過設立創業種子基金、“一站式”政務服務窗口,大量引入科技仲介服務機構,舉辦高端論壇、融資路演活動,組建實驗室創新發展聯盟等措施,形成一套完善的創新創業孵化服務支撐體系。全市高校要把天開園作為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試驗田,探索“學科+人才+産業”創新發展模式,組織高校優化資源配置,開放科研設施,校企協同攻關、聯合培養,鼓勵高校科研人員在園區孵化科技型企業,高校産出的重大科研成果優先在園區轉化,實現大學與城市相互滋養、相互賦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解細繩”2.0版,完善市場化技術轉移體系,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特別是要搭建高校企業握手通道,建立市、部門、高校三個層面的對接機制,制定系列校企對接清單,舉辦校企對接會,培育引進技術經理人隊伍,發展科技仲介服務和概念驗證平臺,推動更多科研成果在津落地轉化。對高校院所應用前景廣闊的科研成果組織路演,促進校企對接和投融資支援。對企業提出的項目,組織高校揭榜挂帥。對上述具有重大經濟價值的項目,給予科研立項支援,市領導牽頭組織保障。

四是解決體制機制貫通融合問題。行動方案從京津冀協同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和優化創新生態三個方面用力,強化教育科技人才政策、機制的整體性、連貫性、互補性。首要的是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京津冀是我國創新資源最富集的區域之一,在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方面要進一步發力。要完善京津冀合作機制,在政策銜接、平臺搭建、要素流動、資源共用方面見行見效。與京冀簽署新一輪教育、科技、人才合作協議,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開展新一輪合作,省部市共建中國民航大學、河北工業大學,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等開展深度戰略合作,共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推進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等載體建設,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我市高品質發展的勝勢。深化科教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實施人才項目舉薦制度,下放職稱評審權,支援優秀幹部、人才到産業園區和高校院所雙向挂職交流,建立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完善科技獎勵激勵機制,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實施高校分類管理、教師分類評價,專項考核高校服務産業成效,提升人才創新能級和動力。優化創新生態環境,採取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環境、強化數字賦能、爭取國家資源等措施,充分釋放創新活力,爭取更多人才、項目、平臺、資金、改革政策在津落地。

“科教興市、人才強市,重在行動,貴在落實。我們以‘鍛長板、鑄新板、補短板’為導向,將10個方面33項工作任務細化分解為五年重點工作124項、2023年重點工作114項,形成一個既有治標舉措也有治本方略的完整體系,實行清單管理,定期盤點銷號,努力做到説一件、幹一件、成一件。”王旭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