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這縷書香格外沁人

發佈時間:2023-04-24 10:01:48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尹思源 | 責任編輯:孫玥

原標題:“自助購書”的“無人”書店,5年無一書丟失

津門,這縷書香格外沁人

春風又至,海棠花開。恰逢週末,天津市和平區濱江道上游人如織。有近百年曆史的勸業場外,鐺鐺車往來穿梭,發出陣陣悅耳的笛聲,與店舖的音樂聲、孩童的歡笑聲、商販的叫賣聲匯在一起,把城市裝點得滿是生機與活力。

沿著濱江道向東北方向走一百米左右,“百年曆史百米長”的楊福蔭路擠在兩排老樓中間,像一位飽經世事的長者,靜靜地看著不遠處的喧囂。踏著楊福蔭路上的斑駁樹影,記者走進了福蔭書店。

這是一間“自助購書”的書店,書店負責人劉毅每天開門後就會離開,直到關店前才會回來。顧客們自行選書後按照價簽上的價格付款,在大部分時間裏,這家店處於真正的“無人”狀態。

20多年來,一縷書香從這裡飄散開,為這座城刻上了一抹深深的文化印記。

一座城的書香名片

步入福蔭書店,就能看到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這會兒是自助購書,您和書是這的主人。整間書店大概50平方米,越過門廳後有兩個房間,中間用門簾隔著。外間類似展廳,簡易的木架上擺放著時下最熱門的書籍門類,數量不多卻本本經典。裏間則是書店的熱門“打卡地”,留言墻、印章臺與數千冊圖書融為一體,不時有年輕人來拍照留念。

在網路平臺的“天津書店音像好評榜”上,福蔭書店佔據著榜首位置。在福蔭書店的“老主顧”們看來,這間“無人售書”書店風格剛好契合了天津這座城市的節奏,是天津的一張“書香名片”。

開在繁華商業街邊緣的安靜小店隔絕了熱鬧,沒有過多的文創産品,沒有咖啡甜點,也沒有店員的過度推銷,只有店主和讀者之間的心靈溝通和相互信任。

“在這裡能感受到天津‘海風吹來的書香’。”27歲的馮女士和這間書店結緣已經十多年,這間書店承載著她的青春記憶,幾乎每個月她都要來逛一逛,“家裏有很多書,大部分都是在這裡買的,也去過很多書店,但很難體驗到這裡帶給我的溫馨和靜謐。”

55歲的劉毅是一位典型的“天津爺們兒”,爽朗樂觀、熱情灑脫,這間書店也像他一樣,充滿“鬆弛感”和“信任感”。在許多老主顧眼中,這種“鬆弛感”和“信任感”正是福蔭書店的寶貴之處。

一個人在店裏時,劉毅喜歡看留言墻上的紙條。他説,這種無人售書的形式在他和讀者之間架起了一道溝通的橋梁。不論是想買的書目還是顧客的購書體驗,點滴感悟還是人生思考,劉毅都會認真閱讀,他喜歡這種“原始而純粹”的溝通。

“為什麼在這麼難找的巷子裏開書店,不怕經營不下去嗎?”許多遠道而來的顧客心生疑惑。但1997年正式營業至今,這間小書屋就一直在這裡,從未換過地方。“酒香不怕巷子深,書香也不怕。”劉毅哈哈一笑,“天津的城市氣質就是淡然平和的,專注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

在這樣的經營理念下,福蔭書店吸引了一批“專屬客流”,也收穫了越來越多的認可。2020年到2022年,福蔭書店連續三年被評為“天津市最美書店”之一。

書店的名氣越來越大,慕名而來的讀者也越來越多,劉毅在書店櫃檯處擺滿了各類介紹天津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的書,希望通過閱讀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天津。

他拿起一本《天津歷史風貌建築》向記者介紹,這冊書已經賣出600多本,基本隔一段時間就要補一次貨。“天津的書店宣傳天津的歷史和文化,讓更多朋友喜歡天津,這是件很值得驕傲的事。”

一家店,見證時代變遷

“自助售書模式開展以來,沒有丟過一本書,還收穫了這麼多的認可和鼓勵,這是我完全沒有想過的。”從2018年嘗試無人售書至今,留言墻上已經貼滿了紙條,劉毅不禁感慨,“從一個小書攤發展到現在,我這間小店也算見證了這座城市二十多年來的變遷。”

時鐘撥回1996年,沒能躲過下崗潮的劉毅思考起了謀生的法子。聽朋友介紹賣書是個不錯的出路,他跑去圖書批發市場選購了近300元的書,推著自行車馱著書筐擺起了小書攤。

一年後,福蔭書店正式開業。楊福蔭路位於海河畔,所在區域是當年天津輕紡産品銷售中心之一,各類輕紡産品琳瑯滿目,唯獨缺少相應的專業書籍。劉毅專程趕往北京,聯繫出版社選購了一批紡織、裁剪類專業書籍,一下子就打開了市場。

“當時正處於出版發行行業的‘黃金期’,最多的時候一小時就能賣出300本書,基本一整天都在忙。”

和當時許多年輕人一樣,不到30歲的劉毅愛讀金庸,喜歡和附近學校的學生們交流武俠小説中的精彩段落。“推著車去附近學校賣書,一般都是‘滿載而去、空手而回’。”

但很快,他就遇到了經營難題。2003年,網際網路購書平臺迎來迅猛發展,在“快遞配送+貨到付款”的商業流程下,網路購書成了許多年輕人的第一選擇,福蔭書店的銷量也受到明顯影響。“最少的時候一天只能賣四五本書,很多熟客也都不來了。”

不僅如此,進入21世紀,天津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工業戰略東移,紡織、化工、機械等企業相繼搬遷改造。海河兩岸逐漸由輕紡産品銷售中心,轉變為以服務業為引擎的景觀帶與文化帶。

劉毅逐漸意識到,年輕人轉向網路購書,之前暢銷的紡織類專業書籍也即將“失寵”。想要鎖定讀者群,就要有自己的特色。

那段時間,他幾乎嘗試了能想到的所有辦法,提升書籍品類、降低銷售價格,搞促銷、跑展會、擺書攤……劉毅説,很多同行被迫轉行,書店能夠堅持下來,全靠社會各界的幫助和鼓勵。

2014年起,“全民閱讀”連續10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全民閱讀”蔚然成風,實體書店逐漸恢復人氣,福蔭書店也慢慢走出寒冬。2017年,劉毅獲得天津市發放的書店專項扶持資金。他把小書屋裝修一新,策劃了一系列活動。2018年,他開始嘗試“無人售書”的模式。

一縷書香,無可替代

簡單吃了口從家裏帶來的午餐,劉毅外出辦事,記者得以感受這間小店的“無人時光”。店內沒有音樂,也沒有華麗的裝潢,屋內潮濕的氣味夾雜著書香,讓所有感官都變得格外清晰。

身處其中,頓感靜謐,翻看留言墻上的紙條,感受文字跨越時空的力量。穿行書架間,一排排看去,會發現福蔭書店受歡迎的秘訣,絕不僅僅是“鬆弛感”和“信任感”——書籍類別很全,每種書大多只有一本,而且都是有品質的“好書”。

選定一本,付款,拆封。坐在小店唯一的圓桌旁靜靜閱讀,仿佛時間就此停止。不知過了多久,36歲的市民高先生帶著讀小學的女兒走進了福蔭書店。他是這間店的老顧客,一年總要來幾次,因為這裡“總能買到想買的書”。

高先生説,數字化降低了閱讀門檻,但也讓閱讀更多停留在“淺閱讀”層面。“數字讀物無法替代紙質書籍”仍是愛書之人的共識。作家雷達也曾點出紙質閱讀與數字閱讀的區別:讀書需要“關機”,需要沉浸,需要專一,需要暫時切斷與外界的聯繫,進入一種類似生命體驗的狀態。

“這種體驗是數字閱讀很難帶來的。”高先生説。

劉毅對書的選擇有自己的執著,在他看來,對書店的最高褒獎是“你店裏的書真好”。在經營困難的日子裏,他也學著大家的樣子賣一些潮流書籍,雖然銷量很不錯,但劉毅總覺得這些書大多經不起時間的檢驗,相比“賺快錢”,他更喜歡用自己的方法“選好書”,走長久而穩定的經營路線。

“有顏值、有意思、有味道”,這是劉毅選書的三個標準,也是劉毅眼中的“書香”。“有顏值,就是要讓讀者一眼看過去就感興趣。有意思,就是要讓讀者能看得進去。有味道,就是能夠反覆品讀。”

“書店的核心是書。”為了找一本好書,劉毅沒少下功夫。他常常到出版社和專家交流,到網上查閱相關資料,在活動中和讀者面對面溝通……劉毅最愛做的事,就是對店內的書進行整理和更新。每次購入新書後,他會將每一本書認真包好,貼好價簽,仔細挑選合適的位置再擺放好。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對店內書籍的擺放與佈置進行更新。

“最讓我有成就感的時刻就是我用心挑選的書被買走,有幾次剛擺上還沒幾分鐘就被買走了,覺得自己的選擇得到了認可,特別開心。”

儘管已經有了一定名氣,但福蔭書店一年的營業額只有20多萬元,仍承受著來自網路銷售的衝擊。除去十多萬元的進書成本和其他店舖開銷,幾乎沒有利潤。“為什麼不做網店?”許多顧客有同樣的疑問,劉毅卻有著自己的執著與堅持。

“天津人常説‘嘛錢不錢的,樂呵樂呵得了’。這並不意味著這裡的人不積極上進,而是我們覺得一旦這個事情有意義,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劉毅説,紙質閱讀無可替代,書店也有獨特的價值。在網路平臺購書和到店舖購書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如今閱讀習慣越來越多元,書店也正重新被人們看見。

“我希望繼續堅持慢閱讀、深閱讀的習慣,把我這間小店、這縷書香再傳遠一點。”劉毅説。(記者尹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