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謀發展 種業振興勢頭足

發佈時間:2023-03-28 08:50:49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祖祎祎 林單丹 | 責任編輯:孫玥

2021年以來,隨著種業振興行動全面推進,我國種業發展實現提檔加速,有哪些新品種、新技術應運而生?3月17日-19日,在天津國家會展中心場館內,金黃的玉米棒、飽滿的稻穗堆滿展臺,琳瑯滿目的瓜果蔬菜滿屋飄香,手機一拍就可自動識別上百餘品種、種子數量和千粒重的智慧App引人駐足,大螢幕上可視化數據展示著“數字制種基地”的生産情況……在這裡舉辦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暨第十九屆全國種子資訊交流與産品交易會現場,氣氛熱烈,人流如織。

本屆大會與2023中國天津種業振興大會、天津國際種業博覽會聯合舉辦。寬闊的展廳內,集中展示了玉米、水稻、小麥、穀子、西甜瓜、胡蘿蔔、結球甘藍等1000個作物新品種及種子智慧新技術、新裝備,眾多來自種業産業鏈上下游的各地經銷商、種植大戶、合作社紛至遝來,渴望從這場大會中尋求合作,共謀發展。

打通全産業鏈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集中亮相

展會上,先正達、中農發、大北農等49家“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國家農作物種子陣型企業攜新優品種悉數亮相,中國農科院、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等50余家各級種業科研單位,首次集中舉辦小麥、玉米、水稻等近30項農作物種業科研成果展。

會上,還首次舉辦種業基地需求對接活動,福建三明、寧夏青銅峽等70多個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發佈了制種基地發展潛力、扶持政策及合作需求,搭建了種業基地與優勢企業合作橋梁。

在大會開幕式上,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與天津市農科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強強聯合開展現場合作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展區,天津市農科院與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及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組成的“科研朋友圈”,吸引了大量參會企業和農戶。

“我們自主研發的黃瓜品種‘中農脆玉3號’現在河北廊坊基地種植示範,當地通過電商和社區團購,幫助我們開展品種推廣。”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蔬種業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客戶經理張叢瑩介紹,近年來,該研究所與天津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在新品種研發、示範推廣上一直合作緊密,為豐富京津冀“菜籃子”“果盤子”增添了不少新優品種。

除了品種區交易活躍,促進種業發展配套服務的企業展位前也十分火爆。參會的農行普惠金融事業部總經理周榮説:“會上來諮詢‘惠農通’和‘惠農e貸’的企業特別多。我們線上上産品中創新推出稻農貸、養豬貸、養蝦貸、菇農貸,起點貸款額度3000元,貸款有效期最長5年,將用於滿足不同領域生産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

權威發佈最新資訊 引導行業“主動求變”

聚焦中央種業振興行動重要目標任務,大會同期舉辦推進種業振興資訊發佈會,集仲介紹了種業領域最新政策、法律法規、年度品種創新、基地建設、種子供需形勢等行業最新資訊,還權威發佈了2022年三大主糧新品種核心展示評價結果和2021年度主要糧油作物推廣面積前10大品種名單,為穩糧擴油推介了優良品種。

近年來,針對品種“同質化”和“倣種子”問題,農業農村部新修訂了水稻、玉米品種審定標準,並開展了非主要農作物品種清理工作。農業農村部品種管理處處長陶偉國介紹,從2022年國家級水稻、玉米品種審定結果看,實施新標準取得了預期效果,水稻品種審定通過率26%,下降了15個百分點,玉米品種審定通過率23%,下降了38個百分點,審定數量由快速增長開始轉向平穩回落。

良種對我國糧食增産貢獻率超過45%。沒有嚴格的品種保護,就沒有良種創新的好成果和連年豐收的好局面。“我國五大主要農作物70%以上的主導品種都申請了品種保護。”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植物新品種保護處處長唐浩認為,新品種保護制度不但促進了育種創新,還加速了新品種的轉化運用。“目前,中心共辦理了53項品種股權的質押備案,企業以品種全質押貸款金額達到了3.5億元。”

2022年,種子打假護權的一大利器——“DNA指紋公共平臺”正式上線。該平臺承辦單位,全國農技中心種子檢驗處處長金石橋分析,接下來,以平臺為基礎,將逐步構建起品種“身份證”制度,為種業市場監管、種業科研企業保護自身合法權益提供重要保障。

種子品質管理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的基礎保障。會上,金石橋介紹,面向種業振興目標要求,推動種子檢驗認證工作,我國即將實施種子品質認證制度,將在保障種子品質,提升作物單産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聚焦行業發展趨勢 研討科技前沿熱點

在同期舉辦的小站稻種植業論壇上,現場座無虛席,多位業內專家的創新成果引起了糧食作物研究學者和生産企業的關注。“從四大糧食作物增産趨勢看,雜交育種成效在水稻上發展最快。”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在主旨報告《主糧作物第三代雜交育種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仲介紹了第三代雜交育種技術“容易用、低成本、無風險”等方面優勢。

智慧農業設備在種子産業鏈各環節都有何運用?“配載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智慧旋耕機,旋耕14畝地僅用時38分鐘,完成後還能自動入庫。”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生動講解了多個無人農場通過智慧農業實現智慧管理的場景——在智慧耕地環節,通過衛星信號可展示不同地塊位置土壤阻力情況;在雜交稻制種時,利用無人機飛行氣流為水稻進行授粉;收穫時,導航水稻收穫系統能在地塊收割同時完成跟車卸糧……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力擴種大豆油料,深入推進大豆和油料産能提升工程。展會期間,同期舉辦的大豆油料論壇備受關注。

針對大豆油料供給短板,如何利用科技來實現産能提升?“要運用大數據時代的資訊化和智慧育種來發展種業,將現代生物技術和資訊技術結合併應用到大豆育種全過程,按照不同種植方式,不同加工需求選育高産優質抗耐逆境的前瞻性品種,提振我國大豆産業。”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對中國大豆種業4.0創新發展提出了新理念新策略。

提高油料自給率,開發、修復鹽鹼地或可為解決糧豆爭地矛盾提供新思路。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介紹,團隊培育的耐鹽鹼油菜“華油雜62”可在pH值8.5-9.0鹽濃度0.2%-0.4%的東北蘇打鹽鹼地上正常生長。深翻作綠肥,可將鹽鹼地荒地改良為品質中等良田。“耐鹽鹼油菜品種又可實現菜用、飼用、肥用兼用,在改良鹽鹼地的同時,也可獲得較高的種植效益。”

本屆大會論壇環節開設的種業投資、種業保險、智慧財産權保護、大豆油料、小站稻種業、蔬菜種業等專題論壇上,多名院士專家針對行業發展痛點、熱點問題等開展了多場精彩報告和互動對話,研討科技前沿發展,分享創新發展經驗,吸引著眾多從業者、經營者從碰撞交流中,迎接行業的變革與挑戰,探尋著行業發展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