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減排“先手棋” 綠屏護藍天

發佈時間:2023-03-02 10:10:18 | 來源:天津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玥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市民在田間盡享豐收樂趣。

“現在天空變藍了,大氣透明度高了,整個冬天基本都是晴天,看郊外的星空更亮了。”楊曉文是我市一名天文攝影愛好者,他説天文攝影對空氣品質要求很高,前些年霧霾嚴重的時候,拍攝星空就像隔著一層紗窗。當空氣品質越來越好,繁星閃爍的自然景象,也被更多地展現到藝術作品中。

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是京津冀生態環保協同的優先領域。近年來,攝影愛好者們拍下的那一幅幅美麗影像,如同一張張成績單,記錄著三地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的顯著成效。天津始終堅持“以一域服務全局”,與周邊省市肩並肩治理大氣污染,成為區域大氣環境品質改善的積極參與者、重要貢獻者,同時也是直接受益者,推動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強化資訊共用會商研判

確保污染過程“削峰降速”

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大氣污染協同治理的重中之重。9年來,天津強化資訊共用、會商研判,實行統一預警、統一預案、統一響應、統一應對,確保污染過程“削峰降速”。

近日,記者跟隨大氣環境研究室工程師孔君走進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她向記者講解做空氣品質研判時需要考慮到的環境因素,在初步預判了當日的空氣品質發展趨勢後,與市氣象部門會商,研判未來72小時環境空氣品質,並在全國環境空氣品質平臺上發佈了我市預報資訊。

京津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發展,聯防聯控機制走在了全國前列。“一旦預測可能出現重污染天氣,我們將迅速與北京市、河北省開展區域會商,就空氣品質變化趨勢等進行研判,推進區域重污染天氣預警、會商及應急響應聯動。”孔君説。

“十三五”以來,圍繞“明顯降低細顆粒物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的目標,我市積極開展空氣品質預測預報、監測數據分析評估等工作。

除開展空氣品質預測預報工作外,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另外一項重要工作為監測數據的分析評估。“十三五”以來,天津市大氣污染特徵由煤煙型污染演變為複合污染,按照“十四五”規劃中關於“推進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的部署,堅持精準科學和依法治污,與生態環境部“一市一策”專家組合作,構建科學研究和行政管理深度融合的“邊研究、邊産出、邊應用、邊反饋、邊完善”的協同創新工作模式,基於空氣品質監測、綜合觀測、模式模擬等多種技術手段,開展細顆粒物和臭氧的精細化來源解析、減排效果評估工作,提出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管控建議,為複合污染管控提供技術支撐。

持續開展深度治理

污染排放總量逐年下降

我市堅持統籌好正常生産和應急減排,指導幫扶企業提升環境績效、提高生産靈活性,在落實好重污染應急減排要求的同時,最大程度避免停限産,保障企業穩定生産,贏得了治污“主動權”。

聚焦鋼鐵、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天津進行科學分類、精準監管。全市多家大型重點排污企業,都線上安裝了實時監測系統,企業的廢水、廢氣排放都被納入天津市重點污染源綜合監測系統。

在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污染源監測研究室的30多名工程師,將全市16個區按片劃分,每人負責三到四個區分片值守。

友發鋼管集團,這兩年也接入了這個系統。以往,像友發鋼管這類重點企業,都是環保部門監督管理的重點,每個月都有環保人員赴企業現場監管,如今,環保部門通過企業安裝的線上監測設備,就能實時進行監管。

“公司各生産線均配備了線上監控設備,通過物聯網通信系統,可實時、準確地將污染物數據傳輸至生態環境部門線上監測平臺。全面實現了對污染物的智慧監控,確保廢氣、廢水污染物的排放處於公司和生態環境部門的雙重監管狀態。”友發鋼管集團安全環保部副部長毛世成告訴記者。

重污染天氣是關係人民群眾藍天幸福感的民心指標。消除重污染,根本還是強化基礎減排。

天津從能源清潔高效、工業升級改造等方面入手,推動全市工業企業的2600多座爐窯全部使用清潔能源,51套煤電機組污染排放大幅優於燃氣水準;4家鋼鐵企業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石化、平板玻璃、垃圾焚燒等重點排放企業持續開展深度治理,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下降,下好了減排“先手棋”。

去年,京津冀三地生態環境部門聯合成立了工作協調小組,簽訂了“十四五”合作框架協議,明確綠色低碳發展、污染聯防聯控等合作重點,完善協同機制,實行定期輪值。

今年,是天津首次輪值,將以此為契機,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行動,持之以恒推進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從協同安排上,將聚焦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的目標,聯合實施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加強臭氧污染協同治理;從協同領域上,堅持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重點強化區域環評聯合會商,開展綠色低碳技術、標準協同攻關,加強綠色低碳轉型試點示範建設,促進區域協同從污染治理向綠色轉型拓展,紮實推動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從協同措施上,加強區域聯動執法,共同打擊交界、飛地等區域的生態環境違法行為,提升三地應急處置能力。

綠色生態屏障

養城市“綠肺”享美好生活

初春時節,縱貫于“津城”與“濱城”之間的綠色生態屏障正在煥發蓬勃生機。

走進位於津南區的綠屏·八里灣,這裡天藍水綠、空氣清新、飛鳥翔集,到處都呈現出美好的生態畫卷。

春光中,一支老年騎行隊正沐浴著十里春風,歡歌騎行。“我們這個騎行隊,一共30多個人,都是土生土長的津南人,平均年齡將近70歲,只要天氣好,我們就會聚到這裡鍛鍊。”隊長王大爺喜滋滋地説。

王大爺告訴記者,過去這裡綠地有限,大家想鍛鍊只能是捨近求遠。自從2018年我市啟動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津南區關停散亂污企業,造林綠化,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環境美了,空氣好了,住在市區的居民都愛到這裡來,體驗優美的自然環境,感受環境改善帶來的綠色福利。

在“津城”與“濱城”中間地帶實施規劃管控、構築綠色生態屏障、打造京津冀東部生態走廊,是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實際行動,也是津南推動綠色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

作為全市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的“主戰場”,津南區遵循“宜林則林、宜田則田、宜水則水、宜果則果”的原則,相繼建成綠屏·辛莊灣、綠屏·鹹水沽灣、綠屏·雙河橋灣、綠屏·葛沽灣、綠屏·小站灣和綠屏·八里灣等六大片區。全區新增造林綠化面積6.4萬畝,共栽植喬木、灌木312萬株,花草地被和水生植物70余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25%,“藍綠”空間佔比達65.1%,呈現出了“大綠大水大花園、成林成片成景觀”的自然生態,在海河中游地區佈下了一抹濃重綠意。

眼下,綠色生態屏障已蔚然成型,津南區全力守護京津冀這一葉“城市綠肺”。

據介紹,津南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每天都有專人負責國控點及周邊12個街鎮空氣自動站數據的線上巡視,發現異常問題第一時間預警預判,同時按期發佈區空氣品質日報等資訊,精心準備各類分析報告。除了對空氣品質進行實時監控,他們還要在“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與基礎數據庫系統”平臺上遠端查看60余家企業的自動監測數據情況,努力保障空氣品質。

區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現場室則主要負責對水、大氣、土壤、噪聲等環境進行現場採樣監測,工作人員大多數時間在戶外作業。為了取得一手監測數據,他們冬頂嚴寒,夏冒酷暑,常常置身於高溫、嚴寒、噪聲等環境中。

“環境監測現場採樣相對來説是一項十分辛苦和複雜的工作,但無論夏天冬天、白天夜晚,只要工作需要,我們都會第一時間趕赴監測現場,為環境管理的決策做好數據支撐。”工作人員馬松山説。

為優化綠色生態屏障區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網路,去年,津南區生態環境局還在已有的2座街鎮級標準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的基礎上,于綠屏·八里灣內建成了一座大氣顆粒物自動監測站,可實時監控區域內空氣中的PM10和PM2.5濃度。

“今年將進一步提升綠色生態屏障建成區,新增植樹造林300畝,加強綠屏建成區養護管理,提高林地品質,創建綠色生態標誌區,營造質樸自然、整潔有序、共維共用的優美生態環境。”區農業農村委黨委書記、主任李學英介紹説,津南區將積極創新管理模式,多渠道、多元化引入社會資本,將既有林地資産納入其中,統一管理,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産,使“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水源保護工程

一座“大水缸”一首“交響曲”

春日晴好,又是一個“水晶天”。

薊州城東,馬伸橋鎮孫家莊,44歲的村民李剛爬上附近的堡子山觀景,山下碧水,水天相映、群鳥翩躚……于橋水庫112公里護欄拉開了人與水、人與鳥的距離,距離産生了人與自然更和諧的美,“人不去那兒打擾了,鳥待得住!看,一群群,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這裡是天津人民喝上甜水“大事記”的發生地──

于橋水庫,天津市民的“大水缸”,也是新中國成立後首個跨流域綜合性大型水利工程引灤入津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1983年9月,河北境內的灤河水穿越古老的燕山山脈,遠行234公里流抵天津──我國當時最長的輸水距離,寫滿兄弟省市“越走越近”的故事。2014年2月,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9年來,聯合監測、資訊共用、定期會商……“大水缸”回蕩著上下游肩並肩護水的交響。

“天津一大怪,自來水腌鹹菜”,這句流傳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順口溜,成為一座城極度缺水的記憶。1982年5月,舉世矚目的引灤入津工程全面開工,工程起自河北唐山境內的潘家口、大黑汀水庫,包括輸水隧洞、黎河河道、于橋水庫、輸水暗渠、輸水明渠、爾王莊水庫和相關提水泵站等。1960年7月建成的于橋水庫,起初以防洪和農業灌溉為主,引灤通水後調整為以防洪和城市供水為主,兼顧發電、農業和生態功能。水庫總庫容15.59億立方米,面積123平方公里,是引灤入津重要調蓄水庫、國家級重要飲用水水源地。通水40年來,甘甜的灤河水累計向我市供水301.6億立方米,相當於2100多個杭州西湖的蓄水量。

這裡也是跨區域水污染防治聯動協作的見證地──

引灤河道,源河北,入津城,上游水質直接關係下游水質好壞。一條跨省河往往寫著發展與保護的衝突,衝突如何調和?津冀簽訂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至今已簽訂三期,制度設計確保護水“兩頭熱”,防治“一盤棋”。

既“抱團作戰”,也耕好各方“責任田”。從市水務局獲悉,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框架下,河北清理了潘家口、大黑汀水庫7.84萬個養魚網箱,天津陸續實施了一系列水源保護工程,以于橋水庫為例,沿水庫22米高程徵地線建設護欄網112公里、22平方公里入庫河口濕地、3.2公里封閉式藻類圍隔和倣生除藻設備等配套設施……

“與過去‘治水’不同了,現在‘聯合會診、體檢’。”薊州區水務局河湖保護科科長陳士軍認為,于橋水庫水質深深受益於協同保護,“我們分別與河北遵化、玉田就跨界、入庫河流簽訂了聯防聯控協議,共同排查治理入庫北擂溝道、淋河等,確保來水達標。”水污染防治聯動協作,薊州首先下大力氣做好“分內事”,水庫二級保護區範圍內68個村莊全部建設污水處理設施,18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全拆除,38條入庫溝道治理、水庫南岸搬遷村莊503.3公頃土地復墾復綠……

防治工程做到位,常態管理“不松弦”。面對來之不易的灤河水,市、區相關管理方始終保持著警醒,加強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准保護區相應管理,完善護欄網、口門和視頻監控設備,及時打撈水草,強化日常巡查執法……如今,水庫總磷、高錳酸鹽等富營養化物質大幅降低,水生植物多樣化生長,“水質趨於平穩,連續6年保持年均Ⅲ類水質,並呈逐年向好趨勢。”薊州區生態環境局高級工程師劉文權説。

“好生態可‘變現’。”漁陽水利是日常守護於橋水庫生態環境的公司,公司駐馬伸橋鎮孫家莊村、山前屯村幫扶組組長祁大為堅信,這水庫周邊的兩個經濟薄弱村一定能吃上“生態飯”,“我們計劃推動‘游水’向‘賞水’轉變,打造既不破壞綠水青山,又能迎來金山銀山的項目。”

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

共治永定河守護“大動脈”

永定河是首都北京的“母親河”,是串聯京、津、冀、晉、內蒙古五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生態“大動脈”,也是海河流域京津冀晉地區重要的水源涵養區、生態屏障和生態廊道。2月10日上午,位於永定河上游的山西大同冊田水庫開閘放水,標誌著永定河2023年春季生態補水全面啟動。

大力開展永定河生態補水,持續回補地下水,對改善永定河生態環境、提升河流生態功能具有重要意義。自2003年起,冊田水庫開始向永定河實施生態補水,其中2022年超3.5億立方米,為近年來之最。

根據水利部2023年度永定河水量調度計劃,今年春秋兩季流域多水源將向永定河生態補水7.35億立方米。2023年計劃維持全線流動時間100天到120天,力爭實現865公里河道全年全線有水。

近年來,隨著國家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不斷深入,天津市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國家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部省協調領導小組指導下,積極配合永定河流域投資公司,持續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多水源統一調度、流域系統治理等工作,推動永定河流域高品質發展。

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統一調度,我市組織永定河流域投資公司和沿線各區精心制定生態補水方案,提前打通補水通道。2021年,永定河時隔26年首次全線通水;2022年,永定河實現春秋兩季全線通水,全年累計通水時長123天,補水量超8.7億立方米,進出口斷面水質均達到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永定河在我市屈家店樞紐與大運河實現世紀交匯,有力推進了河湖生態復蘇。

我市積極協助永定河流域投資公司推進永定河生態修復項目建設,于2021年完成永定河北辰段綜合治理,今年將繼續實施武清段治理任務。通過清淤擴挖河道、穿河建築物整治、堤岸綠化、水質凈化區建設等舉措,有效解決我市永定河沿線地區水源過度開發、環境承載力差等問題,河道沿線地下水水位回升0.23米,周邊新擴建防護林1495公頃,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有力推進了河湖生態復蘇。

我市加強永定河河湖岸線空間管控保護,持續推進“清四亂”常態化規範化,實現清理整治全覆蓋。印發總河湖長令,推動妨礙河道行洪突出問題排查整治,提前完成永定河35項礙洪問題整改。配合完善海河流域省級河湖長聯席會議機制,統籌推動解決一批永定河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涉河湖問題。

2023年,我市將進一步加大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建設,落實2023年度水量調度計劃,配合實施永定河全線通水,為恢復和改善流域水生態環境打好基礎;全面完成武清段生態修復主體工程,積極推進永定河武清段、北辰段水系連通項目建設;持續發揮河湖長製作用,推進永定河工程管理養護專業化、規範化,助力打造“流動、綠色、清潔、安全”之河。

(記者曲晴 杜洋洋 劉雅麗 王音 本版漫畫 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