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

發佈時間:2023-02-27 16:15:25 | 來源:天津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玥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九週年。為深入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縱深推進行動”,加快構建更加緊密的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市委宣傳部、南開大學、天津市發改委共同主辦“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學術研討會。京津冀三地專家學者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現實問題深入探討交流,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建言獻策。

加快推動京津冀地區科技成果協同轉化

李國平

加快京津冀地區科技成果協同轉化是發揮北京科技創新優勢,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的重要工作,也是促進京津冀創新鏈和産業鏈的深度融合,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

京津冀地區專利成果轉化率低,特別是區域內轉化率佔比過低,已經成為影響與制約京津冀創新協同的關鍵問題之一。京津冀地區發明專利授權量主要集中在北京,但京津冀高專利産出並沒有轉化為高新技術産業發展規模優勢。導致京津冀地區科技成果協同轉化不足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作為科技成果産出方的高校科研院所,其轉化積極性不高;二是作為科技成果接受方的企業,其高新技術産業規模小,同時北京的創新産出結構與津冀産業結構匹配度過低,需求與技術錯位影響了科技成果的協同轉化;三是科技服務業和科技金融支撐能力不足;四是科技資源佈局不合理,協同轉化的空間支撐不足。京津冀地區也沒有形成像粵港澳大灣區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長三角“G60科創走廊”那樣的支撐科技成果轉化的空間載體。

為加快京津冀地區科技成果協同轉化,需要在以下四個方面發力:

一是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增強高校科研院所協同轉化能力建設。變高校科研機構單獨的“閉門研究”為多方直接參與“開放合作研究”,在國家重大應用研究類和技術研發類的科研成果考核中,不僅僅要考核專利數量,更要考核專利轉化率,積極培育和發展跨區域的新型研發與成果轉化機構,將高校科研院所基礎研究或應用研究成果轉化為可供企業直接進行産業化的技術成果,成為連接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供給方)與企業産業化應用的紐帶。

二是增強京津冀地區企業承接科技成果協同轉化的能力。主要包括優化京津冀地區産業結構特別是提高京津冀製造業所佔比重,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圍繞北京的創新鏈佈局津冀的産業鏈,特別是對接中關村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技術,重點佈局這些技術的産業創新和成果轉化環節,推動中關村與京津冀各地園區形成“研發-孵化-轉化”的産業鏈合作關係。

三是增強科技服務業和科技金融對科技成果協同轉化的支撐能力。研究制定科技服務業扶持政策,從政策與資金多方面支援技術轉移、檢驗檢測等科技服務業企業發展。大力發展科技金融,加快推進金融支援科技成果協同轉化。。

四是優化京津冀科創資源佈局,拓展協同轉化的空間支撐。以建設北京國際科創中心為重要契機,以“三城一區”為核心支撐,強化中關村、濱海新區和雄安新區三大科創核心的作用,打造京津和京雄石兩大科創走廊,建設京津雄科創金三角。在京津冀區域內佈局建設一批科技園區、研發基地,建立科技資源開放共用和成果轉化項目協同推進機制,共築科技研發産業鏈,打造一批支撐科技成果協同轉化的創新基地,進一步拓展協同轉化的空間支撐。

(作者為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

奮力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集群

武義青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九週年。九年來,三地在交通、生態環保等諸多領域都取得顯著成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近期(2017)和中期(2020)目標任務已經順利完成。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京津冀整體定位之一是“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遠期目標是“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區域”“在引領和支撐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需要世界級産業集群的支撐,需要加快提升京津冀在全國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為此,在建設好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保定市電力及新能源高端裝備集群的基礎上,聚焦“數字”“汽車”“材料”三大領域,依託京津冀國家級新區、國家高新區、自貿試驗區等功能區,抓緊謀劃佈局京津冀世界級産業鏈、産業集群,奮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

一是京津雄數字産業集群。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繼續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紮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品質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北京在數字技術研發方面優勢突出,天津在數字技術和産業領域都有一定基礎,雄安新區的産業定位是高端高新,數字産業是未來雄安新區的重要産業。著眼未來,應抓緊佈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京津雄數字産業集群。

二是京津冀交通運輸裝備産業集群。汽車製造是京津冀製造業中最具優勢的産業之一,三地都有良好基礎。要立足現有基礎,著眼未來發展,圍繞新能源汽車、智慧網聯汽車、專用汽車及軌道交通和飛機製造等相關領域,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京津冀交通運輸裝備産業集群。

三是京津冀基礎材料集群。鋼鐵至今仍為需求量最大、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近年來,京津冀地區淘汰了一大批鋼鐵行業中的落後産能和過剩産能,技術改造力度加大,工藝裝備不斷升級,産品結構趨於優化,鋼鐵行業綠色減量發展。但是,其競爭力仍亟待提高,京津冀地區迫切需要打造先進鐵基材料集群。

要圍繞三大産業集群,加快推進産業對接協作,理順三地産業發展鏈條,形成區域間産業合理分佈和上下游聯動機制,對接産業規劃,不搞同構性、同質化發展,構建高水準産業創新協同平臺和載體,形成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帶動形成更高層次的産業協同創新格局,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培育建設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集群,從而在引領和支撐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為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

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推進京津冀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新路徑

張貴

區域現代産業體系建設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基石,是中國式現代化具體實踐。這既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質載體和根本支撐,又是檢驗協同發展成效的重要標準,對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京津冀區域現代産業體系是構建在區域産業一體化之上,緊密伴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與承接。經過近九年的京津冀産業承接對接,産業結構逐步優化,第一産業值同比下降,第三産業比重穩步提升;區域産業發展“一盤棋”日漸成型。北京經過持續非首都功能疏解,産業發展進一步聚焦“高精尖”。天津先進製造研發逐漸形成了高端化、鏈條化、集群化的製造業優勢。河北緊抓京津産業外溢,搭建産業承接平臺、促進轉型升級,新動能不斷集聚。

綜合來看,京津冀區域現代産業體系呈現出以下幾個突出特徵。一是環京津區域是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與區域現代産業體系建設首選地。二是以工業製造業為區域現代産業體系的主要載體。三是京津以城市功能再造推進區域現代産業體系建設。四是産業一體化與協同創新並行。

“十四五”期間及未來一段時間,京津冀産業協同發展有新趨勢。一是強調津冀提升其非首都功能的承載力的同時,更要增強本地吸引力。二是非首都功能疏解進入2.0階段,科技成果孵化轉化、高校科研院所、央企總部和醫療機構等成為重點。三是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未來産業賦能區域産業體系建設成為新“風口”。四是區域産業一體化與區域協同創新並行,産業鏈與創新鏈、價值鏈等融通發展成為發展重點。

當前,京津冀區域現代産業體系存在一些梗阻點。一是京津冀産業梯度存在“懸崖”,區域産業鏈、技術鏈仍不夠完善;二是市場主體動力不足、市場化程度低、要素市場不統一等問題依然凸顯;三是強勢政府與弱勢市場並存,營商環境仍需進一步提升;四是城市規模與城市發展不均,城市體系對産業承接能力有待提升。

加快京津冀區域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要以“內迴圈”為主體的要義,立足於擴大內需,內外迴圈相互促進;打通供需兩端,擴大內需,高品質供給;促進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四大要素迴圈,構建全國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一是建“鏈長+鏈主”工作推進體系。發揮“有為政府”的“鏈長”對資源和要素的組織協調作用,積極發揮“鏈主”對産業的引領支撐作用,加快推進區域現代産業體系建設,促進産業鏈區域配套深度融合。二是發揮北京在京津冀世界級産業集群建設的核心引領作用。尤其以中關村及其在津冀分園等為載體,如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京津科技新城、京津産業新城,河北的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等,形成“北京研發-津冀轉化”格局,打造從北京知識技術創新源,到天津創新轉化基地,再到河北先進製造的産業一體化架構,促進區域創新空間與物質空間的融合。三是打造一批標桿性産業群。依託各類園區、平臺和基地,圍繞新一代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裝備製造等區域優勢産業,按照“強點、集群、組鏈、結網”的思路,聯合引導資源、要素和項目,促進産業轉移精準化、産業承接集聚化和平臺建設專業化,著力建設京津冀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帶、中國北方高端裝備製造産業帶、京津冀大數據産業帶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産業群。四是推進人産城融合發展。依託地理臨近、三地連片地區,聯手打造京津科技走廊(京津科技新幹線、京津城市連綿帶)、通武廊、靜滄廊、京津雄創新三角區,以及若干個三地的“飛地經濟”。五是推進區域市場準入一體化。加快一照多址、京企異地註冊、企業資訊互認共用等方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市場準入、運作和監管一體化,降低企業就近轉移制度性成本。六是加快厚植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未來産業的“新根基”。緊扣“場景牽引、應用為王”,依託頭部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建設一批區域性創新“雲平臺”,發揮平臺型企業帶動效應,將智慧城市作為數字化新場景應用的“主戰場”,打造系統化多層次、區域性的創新與産業“雲上”體系,促進中上下游企業、大中小微企業的融通發展,打造産業新生態。

(作者為南開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秘書長)

在服務京津冀區域重大戰略中加快天津發展

劉秉鐮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協同是手段,發展才是最終目的,這是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也是我市融入國家戰略、體現天津歷史擔當的基本要求。天津作為京津冀第二大都市和京畿門戶,迫切需要在服務國家戰略的同時破解我市發展困局,實現城市發展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共贏。

一是充分利用臨近北京的區位優勢,推進京津都市連綿帶建設。北京通州副中心的建設標誌著首都圈已形成空間東擴格局,北京有巨大的資源潛力和投資能量,只有在離北京最近的地區開拓投資空間才能有效吸引北京的資源進入,這也是借勢發展的難得機遇。應借鑒波士頓—紐約—華盛頓、大阪—神戶、首爾—仁川等都市連綿帶的發展經驗,重點解決産業分工、基礎設施一體化、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等重大問題。針對京津兩地存在“兩頭髮達、中間較弱”的問題,在京津兩地相連的中間地帶進行開發建設,以填補都市連綿帶中斷點,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使京津在市場、管理和空間上真正連成一體,促進京津雙城協同發展,形成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主骨架。這也有利於推進以大尺度空間優化加快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探索人口規模巨大的城市群建設模式,實現區域協同發展。

二是加快區域現代産業體系建設,促進産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依託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優勢,建立起活躍的技術交易市場。就近吸引北京科技創新成果的承接,加強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使京津兩市在“原始創新—成果産業化”的鏈條上形成合理分工,通過技術交易與技術轉化強化天津市建設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的技術供給。完善區域産業聯盟,打破行政分割現狀,培育統一的産業鏈發展市場環境。促進産業鏈、創新鏈與價值鏈的協調發展,實現創新驅動、産業發展與結構優化升級相輔相成、協同並進,促進地區經濟高品質發展。系統性地梳理京津冀主導産業鏈的關鍵環節和優劣勢,發揮“鏈長制”的治理效能,進行精準化的補鏈延鏈建鏈,重點解決缺鏈、短鏈、弱鏈等問題,打造多層次、多領域,相互連接的産業合作網路。以“創機制”為重點,探索“多點執業”“帶土移植”“客座顧問”“遠端會診”等人才共用新模式,支援企業採用“揭榜挂帥”“賽馬”等市場化機制加速研發,鼓勵設立“企業首席工程師”,賦予工程師充分的項目自主權、資源配置權。與此同時,政府應打造良好的公共服務體系與人居環境,增強對於人力資本的集聚力與吸引力,實現人才集聚與産業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關係。

三是建好承接平臺、對接北京要素。承接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重點應解決平臺怎麼建、由誰去承接、在哪來承接、如何承接住四大難題。抓好承接工作應重點關注五大切入點:第一,以優質環境承接,應從全市層面予以統籌,積極推進與北京的全面對接,同時應避免惡性競爭,承接政策之間應相互協調、避免衝突,應打造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推動營商環境建設舉措的標準化、規範化、穩定化,打造線上與線下一體化的全生命週期企業服務平臺,增強企業“獲得感”;第二,以創新鏈條承接,政府與市場共同發力對接北京科技創新資源,挖掘科技成果轉化的潛力;第三,以産業圖譜承接,以産業圖譜為依據促進對北京相關産業的精準承接,推進強鏈與補鏈工作,強化産業配套能力建設;第四,以空間分級承接,既要充分發揮濱海新區臨港以及産業基礎優勢,也要發揮武清等臨近北京的區位優勢,強化承接載體建設;第五,以市場機制承接,探索以負面清單制清理妨礙要素流動、資源共用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行政規定和管理措施,建立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承接模式,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

(作者為南開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院長)

推進世界級城市群建設背景下天津港産城融合發展

李蘭冰

天津在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中的獨特優勢之一,在於擁有北方最大綜合性外貿港──天津港。充分發揮港口優勢建設協同開放平臺、促進港産城融合發展是天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可行路徑。在世界級城市群建設背景下,既應該依託港口促進區域協同開放平臺建設,也應以“港口資源──口岸經濟──城市發展”為主線,優化城市功能與産業體系,提升國際化港口大都市建設水準。

一是充分利用港口戰略資源優勢,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海到府戶”。縱觀世界級城市群發展規律,城市之間合理分工與合作是其發展的重要基礎。港口是天津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資源,天津應圍繞“一基地三區”的功能定位,全面強化天津港的海到府戶與樞紐功能,充分發揮其作為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的海港樞紐承載區作用,增強國際物流供應鏈的資源配置能力,建設高水準世界一流大港。應通過協調口岸部門形成創新服務合力,推動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港口營商環境和港口運作生態,加快建設高效率國際物流體系,更好地服務京津冀地區發展。應探索依託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進行政策創新,形成具有差異化的口岸業務運作模式,推動港口之間協同合作,建設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海到府戶”及協同開放平臺。

二是增強港口綜合性功能與貿易服務平臺建設,加速推進港口由通道功能向綜合功能拓展。加快智慧港口建設,推進港口管理智慧化、港區作業自動化、資訊交換標準化、服務流程簡潔化,大幅提升港口運作效率與港口綜合服務能力。做大做強港航産業鏈系統,重點是建設競爭性港航市場,推動航運金融、保險和海事仲裁等高端服務發展,加快拓展物流資訊、國際物流加工、冷鏈物流等高附加值業務發展,形成國際化、高效化、全程化的港航服務集聚高地。支援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天津港片區在貿易投資便利化方面的探索創新,推動跨境電商創新試驗區建設,提升優化服務高水準開放的國際合作平臺。吸引社會多元化資本,引進有實力的零售商和採購商,打造專業化和國際化的貿易平臺,建設國際型消費集散地,為建設京津冀聯動、面向世界的貿易門戶提供重要支撐。充分發揮港口戰略資源的核心引擎作用,大力推進港口通道功能向樞紐功能、産業功能與開放功能等綜合性功能拓展,增強港口對要素資源的集聚能力以及向國內國際市場的輻射能力。

三是加快臨港産業轉型升級,並促進港口優勢不斷向城市延伸,促進港城一體化發展。積極借鑒鹿特丹港的發展經驗,推進大規模臨港産業集聚發展,著力做強臨港産業集群,強化港口對産業的拉動作用。針對臨港産業體系活力與實力不足的問題,促進臨港産業鏈延伸拓展,培育以港促産的新動能,既要通過技術引領加速傳統産業鏈轉型變革,也要以創新驅動促進先進製造業産業鏈不斷拓展升級。在推進臨港産業發展過程中,應準確把握招商競爭變化新特點和模式迭代新規律,積極探索市場化招商模式,引進和培育市場化招商企業,通過與國際知名投資招商機構及海內外商會協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等進行全球招商網路的拓展,重點促進高能級企業落戶與重大産業項目落地。與此同時,加速港口優勢向城市經濟乃至京津冀地區經濟的延伸,以港口優勢促進地區經濟發展,以地區經濟發展為港口提供貨源支撐,真正形成城以港興、港以城興的良性發展機制。

(作者為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加快消費市場協同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

週密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優勢可以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通過供給側的深度分工協同促進效率提升。9年來三地通過交通、生態、産業、創新、公共服務等協同解決了大量供給側的卡點、堵點、脆弱點難題,協同推進的速度快、力度大;另一方面通過需求側的消費市場協同,促進市場規模的提升,進而帶動經濟增長。當前,仍亟須做大市場規模和經濟規模,以需求來引導供給,使供給結構適應需求結構變化,推動供需平衡的內在良性迴圈,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因此,深刻理解需求結構變化的規律和趨勢,加快消費市場協同,是發揮三地市場優勢、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必然選擇和重要切入點。

京津冀區域總人口1.1億,接近日本人口,如果能夠實現消費協同,特別是能夠將京冀的人口引入天津,將消費留在天津,將更好地利用大市場規模優勢、極大地促進我市消費新動能産生,並激活潛在增長率,提升城市活力。未來加大消費市場協同,應加強需求側管理、充分激活消費需求潛力,可重點在如下方面著力。

第一,解決消費需求“挖掘”的問題。可重點在城經濟、海經濟、網經濟和夜經濟等方面入手,加快三地消費協同。加大對天津十大主題40條精品旅遊線路宣傳推廣力度,從“惠民”和“悅民”角度出發,拓展京津冀消費響應度。可面向京津冀市民推出度假券包和場景消費券,如高鐵高速交通券、景點券、餐飲娛購券等,形成共用優惠、券券聯動的券包池。加強關聯消費場景的消費券發放,如文旅消費券可綁定住宿消費券使用,最大限度撬動京津冀關聯消費。

第二,解決消費需求“滿足”的問題。提高中心城區服務密度和消費密度,將消費載體培育和消費場景營造相結合,多點位打造特色消費聚集區。明確需求者,深入調研京冀消費人群消費偏好和消費習慣,打造京冀消費專櫃一條龍,為京冀消費人群提供貼合其消費預期的、帶有天津本土特色的産品和服務;明確需求點,成立專項工作小組,合理規劃設計交通和旅遊線路,通過實景體驗方式找到線路堵點,站在京冀消費者角度提升項目便利性、可視性、舒適性、愉悅性。優化需求品,瞄準京冀消費市場,開發天津特色旅遊項目,突顯天津旅遊消費的與眾不同,可重點圍繞天津永樂建衛文化、漕運碼頭運河、民國文化、近代工業文化等四大體系落地落實。形成需求滿足的市場設計者和策劃者,選設城市行銷商和城市轉型商,加大對天津城市特色包裝宣傳力度。充分調動天津本地網際網路思維,聯動本土網際網路公司和新媒體參與城市包裝、用戶體驗提升和行銷提升工作。

第三,解決消費需求“留住”的問題。建立對京冀服務的專業化消費平臺,精準針對京冀特色制定需求滿足方案,優化消費業態。增加創新服務業態和商業模式,打造“天津服務”品牌。圍繞“怎麼消費”,培育壯大“網際網路+”消費新模式,打出“線上引流+實體批發+直播帶貨”促消費組合拳,支援實體經濟數字化、智慧化改造。圍繞“消費什麼”,培育新興消費熱點,支援新品消費、品質消費、資訊消費、服務消費在天津落地生根、發展壯大。以復興國貨精品為重點,鼓勵支援老字號、老品牌持有人提出品牌復興計劃,支援老字號、老品牌積極對接新項目、新技術、新産業,依據計劃給予協調資源,為老字號、新字號、民字號搭建品牌創新合作平臺。

第四,解決消費需求“再來”的問題。優化消費體驗,提升京冀人群的消費頻率,可重點打造消費場景試驗場,加快旅遊場景圖譜的設計。成立專門場景鏈運營組,建立場景設計模擬機制,描繪消費路徑、標注消費環節點、明確不同消費場景的銜接堵點。加強場景體驗與口碑收集,形成場景反饋機制,通過獨立第三方機構收集真實消費體驗並據此滾動優化。

清晰理解需求結構變化的趨勢特點,以消費市場協同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將更快推動京津冀三地形成一體化消費市場,有助於做大市場規模,並進一步促進分工,加快形成以市場促協同的有利格局。

(作者為南開大學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