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厲奮發開新局——京津冀協同發展新年新觀察
新年第一天,京津冀同步施行《關於京津冀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決定》。三地通過區域協同立法,共同保護大運河文化。
2022年,京津冀協同發展穩步推進。2023年新年之際,記者實地走訪京津冀,感受協同發展的新氣象。
抱團贏得新發展
廊坊臨空經濟區臨空國際會展中心建設現場(廊坊市委宣傳部供圖)
歲末年初,廊坊臨空經濟區建設依舊熱火朝天。“247名工人加緊施工,目前4棟倉庫已經封頂,正在進行外墻圍護施工。”華芯·無限航空航材保障中心項目經理陳建友説。
從京冀共同發佈臨空總體規劃到如今熱火朝天的工地,京津冀大地上處處有“協同中發展、發展中協同”的場景。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也是三地協同的“主方向”。
不久前,中國中鐵旗下多家企業整體搬到雄安新區,成為入駐雄安的首個央企産業集群。在另一承接平臺,天津濱海新區僅2022年就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大項目62個,引進北京在津機構360個。
“從具體項目對接,到制度創新,再到立法協同、標準協同等,三地協同不斷向縱深發展。”天津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徐斐説。
京津冀三地經開區近期實施第四批“同事同標”事項,在三地自由貿易試驗區實現“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首個“京津通辦”自助服務廳在天津投用,179項北京事項和200項天津事項實現24小時自助辦理……
一個個載體平臺逐漸壯大,成為協同發展的大舞臺。京津攜手創建的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累計註冊企業突破4000家。2022年,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與廊坊三河市政府合作共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中心項目。
河北省科技廳負責人表示,2022年以來,河北深化與京津對接合作,創新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等取得明顯成效。“京津研發、河北轉化”平臺體系日趨完善。
攜手邁上新臺階
大興國際氫能示範區(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供圖)
在京津冀唯一的信創産業實驗室——天津信創海河實驗室,實驗室主任助理南松輝高興地介紹成立一年多以來的點滴成就,“與實驗室共同開展課題研究的企業有60多家,三分之一來自北京;實驗室服務企業300多家,大部分來自京津冀。”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入推進中,一批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高端産業、高技術製造業、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起來。
北京大興的一座生産汽車零部件老舊廠房中,一座國際氫能示範區正在孕育成長。興創氫之泉公司負責人王曉彤介紹,這裡原來是一般性製造業,經過疏解整治,建設起全球日加氫量最大的加氫站、涉氫公共測試平臺等應用場景。目前示範區註冊企業153家,初步形成氫燃料電池産業聚集效應。
天津濱海新區建成8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形成新一代資訊技術、汽車和機械裝備製造、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料4個千億級産業集群。2021年,濱海新區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2%和15.8%
在北京周邊,科創燕郊、智造三河、商務大廠、文旅香河逐步形成。如今,廊坊市北三縣擁有省級以上研發平臺35個,培育引進高新技術企業319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973家。
綠色,是高品質發展的底色。
雄安新區安新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田永昌説,當地野生保護鳥類總數增加到248種,比新區設立前增加42種。天津持續加強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試點建設,目前屏障區內發現六七十種野生動物。
同心譜寫新篇章
建設中的中石化天津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趙子碩攝)
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新的一年經濟運作有望總體回升。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讓三地幹部對協同發展充滿信心。
信心來自協同發展打下的紮實基礎。
“我們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新階段、面臨新使命。天津要與北京、河北攜手並進,合力描繪新畫卷。”天津市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説。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介紹,北京從源頭上嚴控非首都功能增量,制定實施並修訂完善新增産業禁止和限制目錄,累計不予辦理新設立或變更登記業務超過2.44萬件。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主體工程進度超過四成,東六環入地改造西線隧道首段貫通。
信心來自京津冀獨特的資源稟賦。
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副院長薄文廣認為,京津冀地區擁有大量的高學歷人才、全國重點院校、國家級研究機構等,在教育科技領域具有獨特優勢。京津冀有一批優良港口,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信心還來自幹部群眾的幹事創業勁頭。
天津將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縱深推進行動作為十大行動之首。廊坊臨空經濟區2023年全面實施20項臨空場景項目清單。北京將加快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攜手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打造我國高品質發展新增長極。
京津冀三地幹部群眾正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瓣瓣同心”攜手同行,以實際行動譜寫京津冀協同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