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組團式”教育援藏,茶馬古道上的網課有些不一樣

發佈時間:2022-12-29 10:12:41 | 來源:津雲 | 作者:侯沐偉 | 責任編輯:孫玥

2022年即將過去,在這個充滿希望與不確定性共存的一年,我們一起經歷了很多。這一年是大事不斷,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一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中國空間站建設進入收官階段,全國上下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這一年是我們一起迎接挑戰的一年。“千頭萬緒的事,説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這一年是穩步前行,致廣大而盡精微的一年。這一年我們記得住來時的足跡,也不忘記身邊擦肩而過的人,是這些攢動的身影,共同構成了這座城市本來的模樣。為記錄過去的一年,津雲特推出“紀年2022•我們一起走過”專題報道,用你我身邊的天津人故事,紀念這不平凡的一年。

2022年是第九批、第十批天津援藏幹部人才交接之年,天津“組團式”支援昌都市實驗小學的援藏教師們,將在新崗位上奮鬥三年。而這個週期的伊始,與往年相比有些不尋常。

12月中旬,當抵昌的第一個學期即將結束時,郎靜回顧半年來的援藏工作,直言:“大家真不容易,但付出都是值得的!”

援藏教師郎靜

剛進藏,就趕上疫情防控遭遇戰

現年48歲的郎靜是天津市第十批援藏幹部人才中的一員,她原任天津市和平區四平東道小學副校長,現任昌都市實驗小學副校長。

昌都市實驗小學,這所以藏族學生為主的學校與天津援藏工作淵源深厚,是天津援藏教師們奮鬥的主陣地之一。此前,曾先後有多位來自天津的老師在這裡的講臺上揮灑汗水。但對今年8月起陸續入藏的新一批援藏教師來説,新學期的教學有些不一樣。

今年8月12日,昌都市在重點人員核酸檢測中發現3名無症狀感染者。此時正值天津援藏工作交接之際,新一批援藏幹部人才抵藏後立足未穩,就發現一場雪域高原上的疫情防控遭遇戰,眼看就要打響。

郎靜介紹道,“由於此前並無大規模疫情在藏發生,因此這一波新冠來襲,打亂了很多人的步伐。我們部分老師因疫情延遲了進藏,我和其他幾位老師是先在四川成都隔離了幾天,于8月下旬抵達昌都。”

昌都市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經之地,也是歷史上“茶馬古道”的要地,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因此,“高反”往往是大多數援藏幹部人才要面臨的第一道難關。但受疫情影響,今年他們入藏後沒有太多時間去適應高原反應。

郎靜介紹了這支“組團式”支援昌都市實驗小學的教師隊伍:“天津‘組團式’支援昌都市實驗小學的援藏教師共計15人。其中,40歲以下兩人,40-44歲三人,其餘十人都在45-50歲。相應的,初到高原的不適感也比較強烈。”

援藏教師張菊在指導學生

郎靜回憶道,除三位從第九批援藏工作隊延期留下來、有較豐富進藏經驗的老師情況稍好外,團隊中許多人出現了上吐下瀉、頭暈耳鳴、整夜睡不著覺等典型的高原反應症狀。有的老師血壓一度達到了160至170。郎靜自己則是稍微走得快時,身體曾短暫出現抽搐現象。最開始的幾個夜晚,她直到淩晨兩點多才勉強睡著。

雖然身體上有各種不適應,援藏教師們還是馬不停蹄地投入到校園防疫工作中。令他們最掛念的,是如何在疫情背景下完成好教學任務。“8月底,昌都市的中小學改為了線上教學,但‘停課不停學’,教學任務不能耽誤。”對高原的適應期大幅縮短,老師們第一時間開始了線上教學工作。他們在天津援藏工作隊的公寓中積極備課,下載並製作各種視頻教學資源,隨後陸續開始線上講課。

講課時,需要老師不間斷地、保持一定音量説話。有些老師一天2-3節課講下來,時常頭暈目眩;有的老師因為缺氧,甚至一邊插著吸氧管,一邊對著電腦螢幕備課、授課。雪域高原上的網課,就這樣開展了起來。

援藏教師參與疫情防控工作

“藏東明珠”的網課,有些不一樣

網課教學,這對於內地師生來説早已不是什麼新東西,但對此前沒有遭遇大規模疫情的“藏東明珠”昌都來説,卻幾乎是一件新鮮事物,很多難題需要去解決。

“8月底,我們開始線上教學;10月3日至11月9日,部分年級恢復了一個多月的線下教學;11月10日至今,又改為了線上教學。”郎靜介紹稱,學生們對新老師們的“初印象”是隔著螢幕的,直到10月初,援藏教師們才有機會與學生們面對面接觸。

“新冠疫情襲來已是第三年,我們這些天津援藏教師原本已積累了豐富的上網課經驗,具體到怎麼講話、怎麼錄製、怎麼佈置和收取作業,都非常熟練。但在昌都,一些新的情況需要重新適應。”郎靜説道。

首先是溝通的效率。雖然昌都市實驗小學的孩子們普遍學習了標準普通話,但對一些低年級學生來説,普通話交流有時仍有吃力之處。當授課過程再隔上一塊電子螢幕之後,溝通上的困難無形中又被放大了一層。

天津援藏教師們很擔心學生們對網課的吸收效率。很多老師堅持每天課後依次給幾位家長打電話或發微信,了解當天孩子的學習狀況。就這樣每日不間斷地溝通,一輪輪地將所有學生慢慢都照顧到。

即便如此,老師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有些熱心的藏族家長,會主動幫老師們將普通話講述的內容翻譯成藏語,再通過文字或語音發給學生們,這讓我們很感動。事實上,正因線上教學減少了老師與學生見面的機會,家長的督促作用就愈發突顯出來。這樣特殊的教學情況下,真的很感謝家長們的配合。”郎靜介紹道。

其次,是網課設備的障礙。上網課需要學生們準備電腦等設備,在獨生子女家庭佔絕大多數的天津,籌措設備通常並不是一個難題,但在孩子普遍較多、平均收入相對較低的藏族家庭,往往無法實現人手一台設備。在這些家庭中,孩子們上網課、寫作業、提交作業,不得不盡可能“錯峰”進行。

援藏教師邢麗麗在進行線上授課

類似的困難還體現在對設備操作的掌握上。先不論從未上過網課的昌都孩子,就連當地的藏族老師,由於大多未接觸過網課教學,一開始對各種流程也不免手忙腳亂。有的老師一開始難以避免地不太適應,比如在螢幕前進行靜音和講話等操作、調整麥克風的擺放位置和視頻畫面大小、線上講話的神態和節奏,都需要去學習。

“好在雖然困難多多,但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非常熱情地去學習、去適應線上教學,特別是年輕的藏族老師們,非常認真地學習和摸索講好網課的方法。我們這些援藏教師也是盡己所能,進行了指導和協助。”郎靜説道,“一學期的努力,成果是顯著的。最近,昌都本地舉行了一次老師間的線上教學交流會議,整個會議十分順暢,能夠明顯地看出大家對線上教學和交流的適應。”

援藏英語教師孫振茹在講課

展望未來,更有信心

這個學期,兩位天津援藏教師分別擔任了昌都市實驗小學兩個一年級藏族班的班主任。這是此前沒有擔任過的職務,對“組團式”支援昌都市實驗小學的教師隊伍來説,可以説既是突破,也是新的挑戰。

雖然因為疫情調整了教學方式,但從言談中可以看出,郎靜對接下來兩年多時間裏,和同事一起在昌都市實驗小學發揮光熱,富有信心、健于行動。

“作為援藏教師,要對當地的教師隊伍和教學品質起到一定的引領作用。入藏後,我在調研之後籌劃了‘未來實小’青年教師工作坊,意在為想提升自己的青年教師聘請師傅,為青年教師搭建展示自己的舞臺。11月4日工作室成立,並舉行了師徒結對拜師儀式。我們有9名老師結合自己專長帶徒弟,此後會採取師徒互相聽課、教研活動等方式,實現教學相長。”郎靜介紹稱,除了“拜師收徒”外,援藏教師們還常常會通過教學講座、授課展示、應邀參加課標解讀等方式,傳授自己所學所悟。

與當地教師結對子

一些細節讓郎靜覺得,這些努力一定會有收穫,“以體育課為例,我觀察到,這邊的體育課課程計劃相對薄弱。我們一位援藏體育老師按照在津教學經驗,高標準地授課幾次後,其他老師會主動學習他的教學流程,孩子們也很明顯地提高了對課程的興趣,這讓我覺得示範引導往往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成效。”

談起半年來援藏工作的感悟,郎靜分享了一個細節——今年昌都短暫恢復線下教學期間,郎靜在一次聽課的間歇時,看到幾個藏族孩子帶著一絲對新老師的好奇,圍過來對她説,“老師你真美”“老師你真可愛”。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藏族孩子的淳樸和熱情,也很期待接下來能更好地傳授知識,無愧於自己來到雪域高原的育人職責。”郎靜説道。

從天津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隊開始,天津“組團式”教育援藏團隊緊緊圍繞“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品質”這一戰略主題,不僅依託每位援藏教師的力量,更依託天津市援派的各個區的優質教育資源,積極傳授先進辦學和管理經驗,不斷提升學習軟硬體水準,達到了提升管理水準和教學品質的目的,效果明顯。

如今,在有“雪域高原第一個人才搖籃”之稱的昌都市實驗小學,天津“組團式”教育援藏團隊將盡己所有,全心奉獻,滋蘭樹蕙,賡續教育初心。

(津雲新聞記者侯沐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