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捧緊中國飯碗 天津悄悄建了一座農業“晶片寶庫”

發佈時間:2022-12-20 15:13:05 | 來源:津雲 | 作者:段瑋 吳濤 | 責任編輯:孫玥

一粒、兩粒、三粒……在天津市農作物種質資源庫的清選室,王璐博士正在忙著將新到的一批大豆種子按照數量進行挑選分裝。“這些種子在入庫前需要經過很多道程式,比如要進行清選和芽率測試,把最健壯的選出留下來;還要降低種子的含水量,確保在長期儲存中不會變質。這些種子入庫保持後,最長可以保存20年以上。“王璐博士一邊忙著手裏的工作,一邊給記者介紹。

農作物種質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現代種業發展的“晶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供給的關鍵性戰略資源。採訪中,記者從科研人員介紹中了解到,建立全國一流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加大具有天津特色優異種質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建設一支專業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研究隊伍,完善本市種質資源保護,對保障本市現代種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022年8月,天津市農作物種質資源庫主體結構在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竣工驗收, 10月正式投入運作,種質資源貯存能力可達40萬份。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副所長蘭青闊介紹,目前,該種質資源庫建有2個長期庫、2個中期庫、3個中期可調庫和1個自動化庫,現已入庫種質資源45272份,主要包括水稻、玉米、大豆、小麥、高粱等15種糧食類作物、芝麻等8种經濟類作物、豇豆、白菜、胡蘿蔔等35種蔬菜類作物,以及11種牧草綠肥等。農科院各所都在不斷地將多年來積累的寶貴資源存放在種質資源庫裏。

走進這座農業“晶片”的寶庫,記者看到,在零下18攝氏度的恒溫庫中,一排排貨架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各種各樣的“沉睡中”的種子。它們中的有些會被調取進行擴繁開發,還有一些要“睡”得更久一些,為未來一顯身手做準備。

“我們在參照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運作模式和標準基礎上已建立一套完整的入庫流程,如種子清選、百粒重的測定、種子發芽實驗、種子水分測定、種子乾燥程式以及種子包裝入庫程式。”蘭青闊介紹,整個種質資源庫不僅有存儲庫,還包括精準鑒評公共平臺和種質資訊共用平臺等。種質資源庫的建成可滿足天津市未來50年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的戰略需求,滿足種業科技原始創新和現代種業發展重大需求,為現代種業發展提供基礎條件與技術支撐。

據了解,圍繞天津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種質資源庫將開展功能基因組學、比較基因組學、群體遺傳學等前沿基礎性研究以及優異種質資源的收集、鑒定評價、重要性狀新基因發掘,以及優異新種質的創新利用等應用基礎性研究,著力解決從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評價、優異性狀基因發掘、遺傳機理解析、生物安全評價到種質創新利用的整套生物育種技術體系問題。

2019年4月,天津市啟動了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天津市農科院科技人員們跑遍了靜海、薊州、西青、寶坻等涉農區的田間地頭,從鄉野之間,從老鄉們手裏陸續收集到了野生大豆、老來少菜豆、大蔥、玉米等幾百種種質資源。

“比如,我們收集到的貓耳朵豆角就是一個有開發潛力的品種。這種豆角又叫‘寶坻眉豆’,有紫色,也有綠色,在寶坻區至少有幾十年栽培歷史了,在武清、靜海、薊州等地也都有種植。它吃起來口感好、富含膳食纖維、營養價值高,而且在種植過程中抗病、抗逆性強,易於栽培管理,有很好的市場潛力。”農科院蔬菜研究所豆類研究室主任古瑜研究員介紹。這次貓兒豆角入選了2019年全國十大優異農作物種質資源,未來有望獲得更好的發展前景。

除了貓耳朵豆角之外,天津在這次普查中共收集了687份種質資源,並陸續對其中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和資源量較少的種質資源進行了擴繁。

2022年,農科院組織專家對2021年申報的農作物種質資源進行會議評審,首次遴選出了薊百年油栗、老來少豆角、六瓣紅大蒜、臘稔胡蘿蔔、燈籠紅玉米、沙窩蘿蔔、津研黃瓜、二苠茄、津南實芹和青麻葉大白菜為天津市農作物十大優異種質資源。這些優質的品種將通過天津市農作物種質資源庫與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緊密銜接,同時,還將有專門的研究團隊不斷對其進行擴繁更新,共用資源,更好解決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效率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多次提到‘創新’一詞。對於農業科技工作者來説,創新是動力,也是使命。”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王永表示,近年來,農科院圍繞攻克種源“卡脖子”技術持續發力,已建立了花椰菜基因編輯技術體系,正在持續深化對黃瓜遺傳轉化體系的探索。未來依託種質資源庫建設,農科院將在種源保護、基礎研究、卡脖子技術攻關等方面,繼續不斷實現技術創新突破,為天津種業振興提供新賦能,為中國飯碗裝上更多更好的“天津糧”“天津菜”貢獻力量。

記者手記: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産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在種質資源庫的實地採訪中,記者真切地感受到,一線農業科技工作者為了“端牢中國飯碗”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小站稻、花椰菜、黃瓜、芹菜……這些我們平常餐桌上常見的美食背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種業人的辛勤汗水。採訪中,一名科研人員曾經告訴記者,天津有很多特色種質,種植零散,分散在鄉野田間。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很多農民不再種地為生,有些特色種質資源面臨著消失的危險。為了儘快找到這些稀有的種質,他們常常要四處打聽,往返奔波,偶爾收穫頗豐讓大家歡欣鼓舞,有時候無功而返也是家常便飯。他特別希望通過這次報道呼籲廣大農民朋友:一定保護好手中的好種子。有意願的可以聯繫農科院種質資源庫,將種子放在專業環境保存更久。這也算為咱們的子孫後代保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吧。

(津雲新聞記者段瑋 攝影記者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