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長約50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天津綠色生態屏障從藍圖走進現實
湖光雲影,飛鳥翔集。金黃稻浪,“豐”景如畫。
在市測繪院有限公司工程師周達用無人機拍攝的視頻裏,徐徐展開的天津綠色生態屏障區的生態畫卷讓人心曠神怡。今年35歲的周達,2018年來到天津加入了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四年來,他和同事們利用衛星遙感、航空影像、無人機等方式,記錄著本市綠色生態屏障區的變化。“林田水草、河湖濕地、建築耕地,需要用不同顏色展現出來,平均一個季度一匯總。最近,部分區的生態屏障區新增了紅外感測器,我們加強了動態監測,相比以往更忙了。”周達説。
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本市推出建設736平方公里綠色生態屏障區的重大舉措,這是新時代天津生態文明建設的“代表作”。接著,本市成立由24個成員單位組成的綠色生態屏障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推動屏障區建設。如今,津城、濱城之間南北長約50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的綠色生態屏障從藍圖走進了現實,綠色連點成面,重塑城市空間佈局,形成了環首都“生態護城河”。
幾年來,本市治理“鋼鐵圍城”“園區圍城”,撤銷取締效益低下、污染環境的35個工業園區,培育壯大智慧科技、信創産業、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綠色生態屏障區“天”字形生態骨架基本形成,向北連接了七里海、大黃堡生態濕地、盤山、于橋水庫生態保護區,實現了與北京通州生態區的貫通;向南連接了團泊、北大港生態濕地,順著大清河流域,正在和雄安新區相連,構成北至燕山、南至白洋淀的生態片區體系,打通了區域生態走廊,樹立起京津冀東部綠色生態屏障,成為環首都“生態護城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屏障區內建成“林田水草、河湖濕地”為一體的、面積在千畝以上的規模性生態區域20多處、300多平方公里。生態廊道、生態保育、農林複合、濱河生態、濱湖生態“五位一體”的生態功能全面提升。
天津綠色生態屏障區建設5年來,本市大力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降溫增濕效應顯著增加,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兩個“熱島”的發展被阻斷,屏障區內熱島效應明顯減弱。生態屏障不僅帶來了城市的綠意,還起到了“凈化器”“加濕器”“降溫器”的作用,影響了區域乃至全市的氣候條件。市氣象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與2017年相比,2020年津南區平均氣溫下降5.9%,相對濕度上升9.6%;本市中心城區東南部降溫0.2—0.4度,增濕2%,綠色生態屏障有效緩解阻斷了雙城“超大幹島”“超大熱島”的形成。
數據顯示,全市植被固碳能力有所增加,綠色生態屏障區單位面積固碳量增幅最大。2020年全市植被總固碳量(二氧化碳當量)為500.14萬噸,較未建立綠色生態屏障區時的2017年增加19.89萬噸。從單位面積固碳量看,2020年,全市平均值為417.96克/平方米,較2017年增加16.63克/平方米。單位面積固碳量高值區主要分佈在薊州區、寶坻區、武清區、寧河區、靜海區和濱海新區西南部等林區和涉農區域。綠色生態屏障區單位面積固碳量為344.53克/平方米,較2017年增加35.19克/平方米,為全市平均增加量2.1倍,單位面積固碳量增幅最為突出。“到‘十四五’末,天津綠色生態屏障區內藍綠空間佔比將達到67%以上,一級管控區森林綠化覆蓋率接近30%。到2035年,‘一軸、兩廊、兩帶、三區、多組團’的空間結構將正式形成,為京津冀再造一葉‘城市綠肺’。”市規劃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説。
(今晚報記者雷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