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綠色轉型” 天津全力破解制約空氣品質改善“堵點”
天氣晴好,在位於天津市中心城區415米高的天塔觀景台北望,遠在百公里外的薊州盤山若隱若現。向東望去,50公里外高530米的濱海新區周大福金融中心清晰可見。
“如今,像這樣能‘北望盤山,東觀渤海’的場景再現津城。”李媛在天塔景區已工作了8個年頭,她清晰記得,8年前的能見度,能從天塔看到3公里外的堆山公園就算不錯。“那會兒霧霾嚴重時,就在我們跟前兒的水上公園都看不清。”
近年來,天津全力推動“綠色轉型”,“治本”調結構,全力破解制約空氣品質改善“堵點”。
“揚塵排放佔比30%、燃煤排放佔比27%、工業排放佔比20%、機動車排放佔比17%……”2014年8月,歷時20多個月,由南開大學、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共同開展研究的天津市大氣顆粒物源解析結果出爐。這份源解析結果,如同一份“體檢報告”,清晰指出了空氣污染的“病根”所在,也讓天津市生態環境局充分認識到,治理大氣不能搞什麼“特效藥”,而要堅持長期作戰、穩紮穩打,標本兼治、綜合施策。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瞄準“病根”,天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勤修恒業,以産業、能源、運輸和佈局結構優化調整為關鍵舉措,連續深入實施清新空氣行動和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空氣品質逐年改善。
全力調整産業結構。在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同時,著力破解“鋼鐵圍城”,7家鋼鐵企業整體退出了3家,保留的4家煉鐵、煉鋼産能分別壓減至1185萬噸、1525萬噸。2017年以來累計壓減粗鋼産能495萬噸,煉鐵産能660萬噸。持續優化粗鋼産能,天津新天鋼聯合特鋼有限公司、天津市新天鋼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轉爐廢鋼投入比例分別達到30%、20%以上。集中整治“散亂污”企業2.2萬家,倒逼落後産能退出、“兩高”企業轉型和傳統産業升級,為“騰籠換鳥”,實施傳統産業智慧化、綠色化改造留出寶貴環境容量空間。
全力優化能源結構。煤炭消費總量從2013年的近5000萬噸壓減到3700萬噸左右。有序推進1.1萬台燃煤小鍋爐並網整合或改燃關停,工業爐窯全部使用清潔燃料,120余萬戶農村居民實現冬季清潔取暖。依法劃定並科學調整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範圍。
全力轉變交通運輸結構。從國三階段汽柴油“連跳3級”,全面供應國六標準汽柴油。淘汰黃標車、老舊車70余萬輛,佔到全市機動車保有量的四分之一。天津市新天鋼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首批新能源電動重卡替換燃油重卡投用,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實現全市首個氫能運輸示範應用場景。
全力優化佈局結構。持續用力破解“園區圍城”,314個工業園區,原地保留68個、整合提升115個、關停取締131個。對全市62個涉氣工業集聚區1700家企業建檔立卡、排查治理。
對十年來空氣品質的變化,天津港集團工作人員畢薰雲有著自己的理解認識。“那時‘心連心’藝術團來我們企業慰問演出,一場下來,演員們各個‘灰頭土臉’,讓我們每一個見此情景的天津港人都內心無比尷尬。”畢薰雲説,那時的天津港煤炭和礦石運輸以汽運為主,貨車運輸撒漏、堆場苫蓋不嚴,再加上柴油車尾氣侵擾,整個港區的空氣環境十分惡劣。
隨著大氣污染防治攻堅的持續深入,2017年以來,天津港完成10平方公里散貨物流中心搬遷工作,全面停止接收公路運輸煤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沿線每年可減排氮氧化物9000噸、細顆粒物200噸。經過公路轉鐵路運輸,天津港鐵礦石鐵路運輸比例已達到65%,較2016年的25%提升了40個百分點,鐵路運輸增量和增速均居全國領先地位,實現歷史性突破。
特別是,天津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視察時提出的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指示精神,不斷實施綠色化改造,北疆港區C段集裝箱碼頭投産運營,成為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由電動人工智慧運輸機器人、無人駕駛電動集卡、電動集卡、氫燃料電池集卡組成的全球港口最大規模清潔能源運輸車隊也投入生産運營;港口新能源作業機械比例達30%以上。
“現在空氣品質好了,我們在港裏工作幾天衣服都不會臟。”畢薰雲言語間流露出了驕傲與自豪。
天津港的今昔對比只是天津市孜孜不倦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促進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的一個縮影。(津雲新聞記者董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