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守藝人】天津也有制瓷人?這裡的“瓷器活”實力出圈

發佈時間:2022-09-16 15:26:24 | 來源:津雲 | 作者:王敬怡 姜曉龍 褚曉冬 | 責任編輯:吳一凡

image.png

image.png

觀照軒一景

大富貴觀音瓶、望海潮魚簍尊、和氣觀音瓶、瑞氣集門乾坤罐……在天津津南區八里臺鎮工業園區的觀照軒裏,瓷器珍品琳瑯滿目,伴隨著綠竹、茶藝,走進來人也一下子靜了下來。這裡是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陳氏制瓷(手繪)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陳林和趙彥菊的精神城堡。

日常的觀照軒,趙彥菊和丈夫陳林在這裡聽著風吹樹葉的聲響、幾隻鸚鵡嘰嘰喳喳,制瓷、喝茶、賞花、觀魚,斗轉星移,迎來送往。入世又出世的手藝人,觸摸到了悠閒自在生活的同時,也將天津的瓷器市場帶火,他們的瓷器既可以在天津本地打出品牌,也能遠銷海外,受到市場追捧。

image.png

趙彥菊在燒窯廠房

贛南道尹學了景德鎮“絕活”

制瓷手藝在天津扎了根

説起陳林和趙彥菊如何當上的非遺傳承人,時光還要回到100多年前。

陳林出生於天津千年古鎮葛沽,家中祖先陳富元于光緒末年出任贛南道尹(江西地方行政長官),1908年在任職之餘,他師承景德鎮禦窯廠畫師,學習鑽研製瓷技藝,成立了自己的窯口——安福堂。生在天津、長在天津的他將北方繪畫技藝與景德鎮制瓷工藝進行了完美結合,陳氏制瓷(手繪)製作技藝便由此誕生了。

如今,陳林家傳的《江山社稷》瓷板畫上,依舊清晰地記錄著1911年時陳富元跟隨部隊打仗,籌劃糧食供給之事,“每念及父老鄉親甚是思念,創作此物以作紀念”。此外,家傳的瓷器上也刻印有“安福堂”章。陳福元在任期間,把燒好的瓷器通過海運送回家鄉,瓷人、瓷瓶、瓷墩、瓷盤、瓷碗,各種生活用瓷一應俱全,除了給家人朋友,還把全部茶具捐給茶棚,《葛沽鎮志》中有記載稱:1916年,“陳家公館”把從江西景德鎮“安福堂”燒制的茶具全部捐贈于西茶棚。

據陳氏制瓷(手繪)製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陳韻和口述:“陳家成員也多次往返天津與景德鎮之間交流制瓷技藝,當時葛沽的人都會來陳家公館買瓷器。”2000年前後,趙彥菊也經常聽公公陳韻和提起陳家老宅用的溫酒器薄如蟬翼,給老太太祭祀的瓷壽桃也精美無比,“我和我先生都十分嚮往那時的瓷器,希望有朝一日,能讓陳家瓷器再次恢復榮光。”

image.png

趙彥菊和工作人員交流制瓷技巧

image.png

趙彥菊檢查成品品質

制瓷七十二道方可成器

立足本土文化盛開藝術之花

中國瓷器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2017年起,趙彥菊和陳林走遍祖國多處名窯與各大博物館,“幾乎是馬不停蹄。”趙彥菊回想起那段經歷笑著説,“每天都要走上兩萬多步,從材料研發、燒窯體系,到圖案繪畫,長了見識、學了手藝。”

image.png

觀照軒作品

2018年,觀照軒有了自己的窯口——“觀窯”,開始陳氏制瓷(手繪)製作技藝的恢復和發展工作,傳承非遺的工匠精神。

之所以叫做“觀窯”,在趙彥菊看來,她希望能夠打造當代“官窯”。陶瓷製作工藝程式比較多,俗話説,“過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從選礦、運料,到燒釉、淘泥,再到青花、施釉、燒窯、開窯……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差錯都會功虧一簣,“每一個環節都要認認真真的。在最初的設計當中,你要不斷地仔細地設計、推敲、思考。製作當中,每一道環節都得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裏面去。”為了讓藝術生活化,趙彥菊選用優質的高白泥作為泥坯原料,同時還專門請來原天津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唐雲來,美術教育家、書畫家霍春陽,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建會等幾十多位藝術家在素燒坯上以獨家繪瓷顏料勾繪,“在陳家最早的瓷器裏,圖案構圖就有明顯的文人畫的特點,所以現在我們更希望讓作品結合時代精神與當代審美,以手繪的方式融入天津元素,根植本土文化。”趙彥菊説。

image.png

image.png

趙彥菊給半成品瓷器噴釉

在觀照軒的展廳內不乏青花與釉裏紅的瓷器,“青花釉裏紅燒制難度特別大,即便現在燒窯人都用溫度恒定的氣爐子,但依舊需要人工在路邊看著火的顏色來掌握溫度。”趙彥菊説,青花和釉裏紅對窯溫和氣氛要求不相同,銅是出了名的敏感,釉裏紅以銅為著色劑,很多時候青花燒得好看,但釉裏紅的顏色就“飛”了,釉裏紅燒得好看,青花發色又灰了,“燒窯是一個複雜的實踐過程,所以我們依舊會和景德鎮有名的燒窯師傅合作,以保證産品的優質出品。”

每每開窯,趙彥菊的內心都是忐忑的,“爐溫從1000多度降到50多度時,也許就是開門的一瞬間、一個動作,或是氧化程度好,發色十分完美,也或是滿盤皆輸。”她把這稱作燒窯的魅力,也正是需要熟練運用土與火的能力,讓目前市場上青花釉裏紅的價格始終居高不下。在觀照軒裏,每一件瓷器都有自己的“身份證”——二維碼,通過掃碼便知瓷器創作的全過程,詮釋了每件瓷器獨特的文化內涵。

image.png

非遺文創産品

文創催生“非遺經濟”

做老百姓買得起的藝術品

在趙彥菊看來,瓷器不僅要畫得好、燒得好,還要賣得好,讓藝術文化走進尋常百姓家,讓藝術美化人民生活,陶冶情操,溫潤心靈。“很多有名的藝術家,一平尺畫就要幾萬塊,老百姓買不起。當然,大多數老百姓也不會經常買瓷瓶擺在家裏。”經她思考後,帶有天津橋梁、天塔、葛沽寶輦會、小站稻圖案的書籤、茶具、茶洗、筆筒、溫酒器等新一批的文創作品層出不窮,在觀照軒的網店開通的兩年時間裏,瓷生肖賣出了2460件,《含風生香》主人杯賣出了970件,價格也從幾十塊到幾百塊不等。

image.png

葉嘉瑩先生作品《詩心荷韻》杯

2020年,觀照軒與霍春陽合作的《含風生香》主人杯,入選了首屆“天津禮物”,此外,文創作品已被我市作為外事禮品推薦至國家有關部委;與天津畫院畫家陳鋼合作的《錦繡江山》《國泰民安》茶杯一經上市,很快便售罄。隨後,她拿出目前正準備上市的由天津美院院長賈廣健與葉嘉瑩先生聯袂創作的荷花題材水杯,説道,“瓷器的美感再加上文藝作品,便能讓文化浸潤式的直抵生活每一個角落。”

image.png

天津工業大學與澳門理工學院走進觀照軒

傳承非遺文化需要匠心堅守者,更需要文化傳播的“擺渡人”,讓這些文化遺珠綻放絢麗的光彩。這些年,觀照軒通過非遺+文旅、非遺+展覽、非遺+培訓等活動的努力創新,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觀照軒還把制瓷技藝帶去學校、走進少年宮,並先後與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美院、天津理工、天津工業大學、海教園雙創聯盟等學校機構聯合組織活動,並被授牌實踐教學基地,推廣非遺項目。

image.png

陳氏制瓷(手繪)製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趙彥菊

建立數字化技藝傳承方式、開發“非遺旅遊專線”、培養年輕一代的陳氏制瓷(手繪)製作技藝傳承人……如今,這些事項都被一一列在觀照軒的未來五年計劃中,“器之為美,器之為用,讓非遺之美、藝術之美走近尋常百姓家,一直都是我們的理念。”趙彥菊説,傳承與創新,成就了觀照軒,也成就了瓷器新時代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