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守藝人】能拔絲的黃金比頭髮還細?這樣的飾品才是中國奢侈品

發佈時間:2022-09-16 15:18:51 | 來源:津雲 | 作者:王敬怡 趙大偉 姜曉龍 | 責任編輯:吳一凡

image.png

這兩年,隨著宮廷劇的熱播,除了跌宕起伏的劇情、令人讚嘆的演技受到人們熱議,最惹眼的還是各位嬪妃娘娘精美絕倫的配飾。不管是《如懿傳》裏的鳳冠、護甲,《延禧攻略》中的金釵、壓襟,還是《甄嬛傳》裏的嬪妃頭上的步搖,全都俘獲了一大批年輕觀眾的心,娘娘們氣場全開,也多虧有了這項來自皇家的工藝——花絲鑲嵌的修飾。如今,時過境遷,這門宮廷絕技走到民間,走進人們視野,讓你我也有機會可以擁有。

説起花絲鑲嵌,最早能夠追溯到春秋戰國,奠基於遼金時期,鼎盛于明清,在中華歷史上延續了2000多年。花絲鑲嵌因為用料昂貴,技藝精湛,一直以來都是皇家御用之物。作為天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津派花絲鑲嵌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王鵬可以説是幫花絲鑲嵌“走入飛入尋常百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image.png

津派花絲鑲嵌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王鵬

守正創新

宮廷裏的花絲鑲嵌“流落”民間

“你聽過‘燕京八絕’嗎?”見到王鵬第一面,他便這樣問道,“景泰藍、牙雕、玉雕、京繡……花絲鑲嵌位列‘燕京八絕’之一,是一門傳承久遠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主要用於皇家飾品的製作。”花絲鑲嵌包含兩種工藝:花絲和鑲嵌。花絲就是用金、銀做原料,拔成細絲,編結成型;而鑲嵌則是把金、銀薄片捶打成形,把珍珠寶石嵌進去,製成裝飾品。

王鵬師徒三人探討花絲工藝細節

image.png

花絲作品半成品

今年51歲的王鵬和花絲鑲嵌結緣,還要從33年前説起。18歲的他從技校畢業後被分配到天津首飾廠做設計工作,“早些年,宮裏的能工巧匠流落到民間後,在通州、香河、武清那邊聚集,手工作坊快速形成規模的同時,培養了一批功底紮實的花絲師傅。那時北京首飾廠裏能人多,天津就把一些老師傅請來帶徒弟。”1983年前,國家對於黃金市場的管控十分嚴格,王鵬大部分工作都是為了創造外匯生産出口訂單,“外國人可稀罕了!那時候全國出口創匯有1/3都是靠工藝美術,工藝美術裏又有1/3都是靠金銀飾品。”談及那段經歷,王鵬激動極了,那時的他工作勁頭猛,愛鑽研、愛思考,和老師傅們學了不少絕活兒。

王鵬和師傅林永平用拉絲板拉絲

image.png

王鵬與師傅林永平的作品“有鳳來儀”

2004年,王鵬決定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與此同時他還將師傅林永平請來一起合作。18年來,王鵬與師傅分別獲得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創作出的作品更是屢出精品,由22k金、和田玉、珊瑚、鑽石製作而成的嫁粧碗和碗托“有鳳來儀”,鑽石、藍寶石、日光石、K白金做成的胸針“一生相守”,鑽石、翡翠、藍寶石、18k金做成的“琴瑟和弦”……工作室展櫃內琳瑯滿目,這些作品傾注了手藝人的時間與心血,向外界展現出的不僅是精美華貴的外表,更多是表達了中華手工藝術的魅力與驕傲。

由花絲工藝製作而成的作品“大吉大利”

薄如輕紗、細如毫發

花絲讓金銀飾品更加靈動

花絲的製作大約有:編、掐、填、攢、堆、壘、織、焊,這幾道工藝,工藝細分起來每個都是千變萬化,在實際操作中也可進行不同次序上的搭配。每件花絲作品的製作,手藝人都要將金條或是銀條手工通過拉絲板拉成0.26毫米粗的花絲,然後便是把兩股絲擰成一根繩再進行製作。

説著,王鵬指了指展示櫃裏的歷時9個月完成的“大吉大利”,這是一個由花絲工藝製作而成的公雞,他説如果將這只大公雞所有的花絲連在一起,足足有10公里長。“你看羽毛,我們傳統花絲的羽毛設計必須有外框,這就像中國畫中必須有勾線一樣。”王鵬説,這只大公雞的創新之處就來源於唐代繪畫“沒骨”的畫法,不勾線,直接潤色,“羽毛不加外框,金子有韌性,火候大了就會變形,直接影響到了焊接的難度,但卻可以達到逼真的效果。”

在王鵬看來,最難的是焊接工序,一件作品少説數百個、多則上千個焊點。“花絲鑲嵌的魅力是機器製作永遠也表達不了的,怎麼把花絲完美地焊接在主體上而完全看不出焊點,這是經過日復一日磨練的,不同的金屬熔點不同,先焊哪、再焊哪,這都有講究。一旦火候掌握不好,産品就會瞬間變成廢品。”

再看大公雞的眼睛,也大有來頭。眼球是在主體中間鑲了一顆虎睛石,虎睛石中間又嵌了藍寶石,使公雞充滿了靈動之氣,這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為整個作品起到了點睛效果,“這就是我們另外一個技術,鑲嵌技術。”

隨後王鵬又拿起了他的一個得意之作,名叫“一生相守”的蝴蝶造型的胸針。“這個作品裏也是融合了花絲和鑲嵌兩種工藝,但鑲嵌偏多。”王鵬説,在蝴蝶翅膀勾邊時,他使用了2.5毫米到2.8毫米長的藍寶石排列拉開,顯得更有層次感,“鑲嵌時最難的地方就是寶石與寶石之間不能有縫隙,這個胸針最長的地方不過10釐米,每一顆寶石之間都要緊密連接,成品表面還要平整,不能高高低低的。”密鑲、波浪鑲、包鑲、梯鑲、光邊鑲等等技法被他運用得爐火純青。

金銀往往笨重,但花絲鑲嵌卻能做得“薄如輕紗、細如毫發”,在這件作品上蝴蝶翅膀的紋路以花絲形式出現,則讓蝴蝶更加輕盈。

要青春元素也要經濟價值

“不傳下去是對不起老祖宗的”

受年輕人喜歡的創新作品

從古至今,花絲鑲嵌經歷了中國的漫漫歷史長河,但並未被時間掩埋,反而大放異彩,2017年津派花絲鑲嵌技藝入選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在王鵬眼中守正必要創新,“我們要保留作品的工藝特徵,也必須要創新,如果作品沒有創新,做得跟200年前一樣,最多只能叫延續。”王鵬説,沒有時代性的延續,生命力是十分脆弱的,所以在最新作品裏,他將花絲鑲嵌與香囊、髮簪、絲巾扣、耳環相結合,讓青春元素與工藝相結合,讓更多年輕人喜歡。當下,市面上的知名黃金品牌常常邀請他參與設計最新款首飾,與此同時,他設計的十二花神系列吊墜在預售期就已火爆網路。

image.png

王鵬師徒三人探討工藝細節

image.png

王鵬指導兩位徒弟精進作品工藝

如今,在他的小小的工作室裏,臥虎藏龍。其中不乏青年首飾設計師,最年輕的設計師僅僅27歲。此外,還有三位榮獲“天津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設計師:32歲的張二賓、38歲的張慶龍、39歲的羅芳。

為了讓津派花絲鑲嵌工藝走得更遠,王鵬沒有拘泥于傳統的家庭制傳承模式,對於前來學藝的學生,他總是傾囊相授。“學的人越多,手藝就越有價值。”但與此同時,王鵬也有自己的思考,“嚴格講,在學徒期間,他們幾乎不能給企業創造任何收益,但我們每年都補貼給孩子學藝。”因為王鵬覺得,把年輕一代培養出來,並不是只是想讓他們創造經濟價值。實際上是不想讓技藝在他們這代人手裏消亡了,“這是對不起老祖宗的”。

image.png

與此同時,他作為津派花絲鑲嵌技藝的傳承人,還經常走進學校,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天津科技大學、天津商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高校都有他播撒希望種子的痕跡,“我相信,隨著青年對傳統工藝的了解和國潮的興旺,他們一定會明白中國傳統工藝是高級的,不再被國外潮牌的那些工業製品忽悠。”王鵬這樣的做法看似是把工藝傳承下來,事實上也是讓年輕一代感受到文化覺醒、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