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守藝人】傳統服裝“土味”太濃?看盤扣如何走上了國潮之路
和平路,是天津一條有人物、有故事的老馬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周邊有不少娛樂場所,群英戲院、大舞臺、燕樂、中華曲苑……和平路則是匯聚了天津服裝鞋帽的貿易一條街,專門為藝人和社會名流量體定做旗袍、馬褂、坎肩、繡裙等,大大小小的店舖,散發著濃濃的津派風情。
張杏梅
“旗袍要穿好,盤扣不能少”,時過境遷,坐落在和平路上的老美華旗艦店裏傳來一句極具感染力且風趣幽默的話,一位身著旗袍的裁縫,一手拿著皮尺,一手握著筆,正在忙著為客人設計旗袍上的盤扣,而這帶有美好祝願的盤扣即將裝飾在新娘禮服上。畫畫的這位裁縫,就是老美華手工盤扣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張杏梅。
從西裝到旗袍
“半路出家”的傳承人在方寸間盤出新花樣
18歲從服裝技校畢業,張杏梅就開始步入了服裝行業,此前的十多年,她一直在西裝領域摸爬滾打,剪裁、打版、推版、樣衣製作樣樣精通。直到2013年,她開始有了“換個工作、換個思路”的想法。從西裝行業轉入傳統中式服裝,張杏梅第一感覺是:神秘。
“這麼華美精緻的衣服像藝術品一樣,我竟然也能做出來?”看著老師傅們一雙巧手、一針一線,日復一日在車間工作臺前一根銅絲、一條布,彎彎繞繞就成了胸針、耳環、盤扣,她來了興趣。時間長了,張杏梅也沉浸在這種工作環境之中。她説,任何一行都是因為喜歡才能堅持下來,做盤扣也不例外,“在車間裏工作完全就是享受,時間不聲不響地慢慢過去,有時連續做了大半天都不覺得累。”
張杏梅用刮漿刀刮漿糊
一件唐裝、旗袍或許靠縫紉機都能夠完成,但盤扣卻是實打實的手工活,從盤到縫,全部都需要手工完成,少則兩三個小時,複雜的盤扣需要的時間“只有更長,沒有最長”。張杏梅拿起了一個自己陸陸續續製作了十多天的“五福捧壽”盤扣介紹著,“尤其像對稱度高的盤扣,做起來尤其耗時耗力,因為每一個角度、每一個拐點要完全一樣。”説罷,張杏梅便演示了起來,她拿起一片桑蠶絲製成的布料,用被她稱為“秘密武器”的刮漿刀粘上漿糊,一下下把漿糊刮進布絲中。定型後將斜方布條剪成1.8釐米寬的長條,依次加入雙面膠和銅絲粘貼對折,最終得到了0.5釐米寬的絲條。
張杏梅的盤扣庫
如果説定型靠的是一絲不茍,那麼塑形的過程就充斥著張杏梅天馬行空的創意。張杏梅説,在她腦子裏有一個“盤扣庫”,盤扣的種類多樣,有一字扣、鳳尾扣、琵琶扣、蝴蝶扣、單色扣、雙色扣、蓓蕾扣、纏絲扣、鏤花扣、蝴蝶扣、吉字扣等等,“其實就像是畫一筆畫,畢竟是用一條絲條做出來的嘛!”在張杏梅的幾千張圖稿裏,絲條哪需要轉彎,哪要留出多大的距離,她都標注得清清楚楚。面對顧客的選擇,她也有獨到的見解,荷花的布料要搭蜻蜓式的盤扣,牡丹配福字、秀禾搭鳳凰,遇到小清新的花紋她就會推薦這幾年流行的小雛菊樣式盤扣,老人定做旗袍她更推薦“壽”字扣,生動地表現著服飾重意蘊、重內涵、重主題的裝飾趣味。
張杏梅的盤扣作品
點睛之筆傳遞中華文化
也凝聚了手藝人的新時代的巧思與技藝
從1911年“老美華”第一雙“三寸金蓮”坤尖鞋問世,到駱駝鞍鞋、杭元鞋,再到津派旗袍、連袖男裝等中式服裝……111年來,老美華歷代匠人一直嚴守著對細節和手工藝的不懈追求。老美華創立初期所保留下來的文字資料非常少,一直都是以師承制口傳心授,張杏梅的師傅告訴她,每個盤扣在製作工藝標準及縫製針法上都有嚴格的要求和製作標準。“直扣釘縫時每寸15針左右,花扣釘縫時按一定的針距進行點與點的固定,針腳細密不外露,還要結實。”張杏梅説,除保證其具有固定衣襟的實用功能,更要有裝飾美化作用,這樣的盤扣是最完美的。
老美華旗袍上的盤扣
每一個來這裡定制旗袍的顧客,都會對穿上旗袍後的效果有所期待。在張杏梅看來,定做旗袍的女性心中都有一個旗袍夢,而她曾遇到一個做過乳腺切除手術的客人,“旗袍主要是要凸顯女人腰部和胸部的婀娜線條,也許顧客年輕時沒機會,現在想穿了,身體條件卻不那麼合適了。”量好尺寸後,她想辦法在旗袍內嵌入了海綿胸墊,此外還將盤扣設計得比一般尺寸大了一些,“這樣大家的關注點就在精美的盤扣上,而忽略穿衣人身體的特點。”盤扣要根據衣服的布料、滾條、色樣和人的胖瘦進行不同的設計,做到融會貫通,因此造型也變得多種多樣起來。當張杏梅把成衣拿到顧客面前時,顧客十分激動,根本沒有想到簡簡單單的設計,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定制一身旗袍通常要留出15至30天的預算,張杏梅也碰見過不少“臨時抱佛腳”的新娘,“新娘下周就要舉行婚禮,這周才想著來定旗袍。”張杏梅和同事也要加班加點地趕工,認真地縫好每一針,不敷衍任何一個步驟,她依舊記得剛剛入職時碰到要求嚴格的客人時,師傅對她的教誨,“做衣服一定要靜下心來,一絲不茍,即便是顧客試穿時沒發現的瑕疵,我們也要主動修改。”
張杏梅和她的“國潮”作品
旗袍之美,在於盤扣,“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在小小的盤扣上得到了充分體現,她甚至大膽創新,把顧客的名字縮寫,或是英文名字製成盤扣放在旗袍上,“希望旗袍能像漢服一樣進入年輕女孩的世界。”張杏梅説,老字號的再創新滿足了年輕人的市場需求,如今在老美華的淘寶旗艦店中,有將近10萬的粉絲量,直播帶貨、新品促銷源源不斷。
小盤扣“盤”出大千世界
年輕人秉承匠心陸續走進車間傳承手藝
盤扣本來是作為旗袍的附屬品而存在,近些年,由於“國潮”來襲,由盤扣工藝製成的胸針、耳環、戒指、吊墜,再次書寫起了專屬女人的“時髦經”,漸漸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被大家欣賞。當下,不僅僅是天津的“姐姐”們,更有從北京、河北、上海,甚至國外遠道而來的顧客,都在張杏梅手裏這根連接著五湖四海的絲線中找到了中國風的獨到優雅,圓了旗袍夢。
“如今在電商裏搜索旗袍,改良的、寬鬆的、少女款的,甚至連牛仔布料都有,層出不窮。”張杏梅想趁著“國潮熱”的機會,把手工盤扣製作技藝傳承下去。她走進天津大學、天津工業大學、中德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希望讓更多年輕人看到、了解、愛上中國傳統服飾的美。這兩年,她也開始看到老美華的生産車間裏陸續出現了大學畢業生,“有年輕人的加入,這門技藝就不會老。”她説。
“把非遺做成大家日常都能接納的形式,才是最好的傳承。”張玉梅説,每一個傳承傳統手藝的匠人都有一顆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心,她亦是如此。雖然只在中式傳統服裝領域裏工作了短短9年,但張杏梅現在已經開始在培養自己的接班人,看著年輕的裁縫們一絲不茍地裁布料、縫邊角、做盤扣、繡花樣,仿佛看到了昔日的自己,安靜地在工坊裏織著華裳,縫出了漫漫傳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