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海鹽的鹹鮮之旅

發佈時間:2022-09-15 16:26:08 | 來源:天津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吳一凡

image.png

鳥瞰鹽池。由天津長蘆漢沽鹽場提供

image.png

晾曬中的鹽山。

從一滴海水到“百味之王”,要經過長達300多天的納潮、制鹵、結晶、集坨等制鹽過程,最終進入企業、擺上餐桌。已有千年曆史的天津長蘆漢沽鹽場,目前擁有全國結晶公畝單産最大的結晶池,今年日曬鹽産量將達到45萬噸,其中八成銷往京津冀。近年來,鹽場加快多業態聯動發展,除了制鹽業,還大力發展水産養殖、溴産業等六大産業版塊,以工業+旅遊的形式,打造京津冀地區首家鹽業風情遊覽區,讓人們走進七彩鹽田,體驗工業生産之美──

入秋後,天津長蘆漢沽鹽場迎來了繁忙的收鹽季。渤海灣的海風吹來,鹽晶窸窸窣窣地在鹽田翻動,整個場區的空氣仿佛都是鹹的。縱橫交錯的鹽池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赤橙黃綠青藍紫”的斑斕景觀,宛如大自然的調色板。作為我國長蘆鹽的骨幹企業之一,天津長蘆漢沽鹽場距今已有1097年的歷史,目前擁有全國結晶公畝單産最大的結晶池,預計今年日曬鹽的産量將達到45萬噸左右。日前,記者來到天津長蘆漢沽鹽場,從一顆顆正在打撈的鹽晶出發,記錄鹽業秋收的繁忙景象,探尋一粒海鹽的鹹鮮之旅。

“秋扒”採鹽22萬噸

9月10日,在天津長蘆漢沽鹽場縱橫交錯的結晶池池埝上,10多輛收鹽車往來穿梭,車上滿載著剛從池裏收集上來的鹽。“每年秋天我都來這裡運鹽,一天來回能跑60多趟,每趟能運2噸。”收鹽車司機劉師傅告訴記者,“我們的日子是從結晶池裏‘撈’出來的,今年鹽場採鹽較多,每個結晶池能産鹽四五千噸,我們的收入也會更多。”

在劉師傅裝鹽的地方,高濃度的海水已經瀝幹,只留下晶瑩剔透的鹽晶。人們腳下踩著的、車身壓著的,以及四週小堆小堆擺放著的都是白花花的鹽,猶如置身白雪皚皚的冬季。3輛挖掘機不停地用鏟鬥將鹽晶聚攏成堆。劉師傅麻利地把車子的料斗靠近鹽堆,裝滿後立即送往不遠處的洗鹽區。

“剛采收上來的鹽要在洗鹽機裏清洗,就像用洗衣機洗衣服,洗掉泥土等雜物,震動脫水後再到存鹽場地集中存放。”天津長蘆漢沽鹽場制鹽生産負責人張寶臣指著一條長達405米的傳送帶告訴記者,傳送帶把原鹽源源不斷地送到存鹽場地,然後堆坨機再將鹽堆成一座座10余米高的鹽山,“這種鹽山一個就有2000噸,經過自然晾曬,控淋去除多餘的水分後,成為原料鹽運往相關企業。”

天津長蘆漢沽鹽場每年春秋兩季收鹽,俗稱為“春扒”和“秋扒”。今年全年預計收鹽45萬噸,其中“春扒”已完成23萬噸,“秋扒”計劃採鹽22萬噸。“我們的結晶池常年結晶,一般結晶厚度達到30釐米的時候就可以采收,但每次采收也會留一定厚度,以抗住挖掘機、翻鬥車等機械作業的壓力。”張寶臣説,“最近,每天採鹽量大約4000噸,預計10月底完成全部采收。”

八成銷往京津冀

從一滴海水到“百味之王”,制鹽過程要經過納潮、制鹵、結晶、集坨等300多天的鹹鮮之旅。當海水被引入灘田儲水池,便成為制鹽的原料滷水,之後的大把時間要交給日照和海風。在大自然的作用下,滷水一點點蒸發,隨著濃度越來越高,鹽晶悄然而生。

“別看我們場區面積有96平方公里,但結晶面積只有5.2平方公里,其餘大部分面積都用來制鹵蒸發了。由於制鹽過程主要靠自然晾曬蒸發,鹽池的深度、風力的大小、氣溫的高低都對鹽業生産影響很大。”張寶臣坦言。

地處渤海灣的天津,有著良好的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這裡灘塗廣闊,海水鹽度較高,加上風多雨少、日照充足,有利於海水濃縮。因此,渤海沿岸的長蘆鹽區一直是我國最大的海鹽産區,其範圍包括漢沽、塘沽、黃驊等地,産鹽量佔全國海鹽總産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天津長蘆漢沽鹽場所産海鹽因“色白、粒大、質堅、味醇”被稱為“蘆臺玉砂”,明清兩代還被列為貢鹽。記者走訪中了解到,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天津長蘆漢沽鹽場的鹽業板塊,主要有日曬海鹽、真空精鹽和多品種鹽,所産鹽品銷往全國各地,其中京津冀佔比約八成。據了解,日曬海鹽主要生産用於化工行業的工業鹽和食品行業使用的腌制鹽。京津冀化工行業對日曬鹽的需求較大,長蘆漢沽鹽場大部分日曬鹽銷往了三地化工産業鏈上下游企業。這一“日曬鹽工藝”也被列為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産。

“除了日曬海鹽,我們還首創了鹽田飽和滷水真空制鹽工藝,生産蘆花牌精製食用鹽,通過多年技術攻關,實現了‘鬆散劑’零添加,這是全國獨有的真空制鹽技術。”天津長蘆漢沽鹽場食用鹽生産負責人王朝乾表示,自然灘曬的滷水進入生産系統後,經過沙濾、膜濾、蒸發、結晶、分離等十幾道工序,去除滷水中的雜質,並最大限度保留了海水中容易被人體吸收的礦物質元素,能夠滿足人們對健康鹽品的需求。

多業態聯動發展

驅車經過天津鹽業風情遊覽區時,放眼望去,路邊是一片整齊排布的長方形鹽池,每走一段距離便能看到一座潔白如玉的大鹽山。不少兒童在家長的陪同下或近觀鹽田,或登觀景臺遠眺,或拿起小鏟子體驗古法制鹽工藝。天津長蘆漢沽鹽場多業態聯動,依託鹽場發展起了旅遊業,吸引了不少遊客。

記者走訪中看到,在鹽山旁,孩子們推著小推車,鏟起一車車白鹽,體會制鹽工人的辛勞;在鹽山附近的瞭望臺上,遊客們極目遠眺,或粉或藍或灰白的一塊塊鹽池,仿佛天然的“彩粧盒”。一位鹽業風情遊覽區的導遊正在為遊客介紹這些色彩的來歷,“多彩鹽田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水體中存在一種耐鹽生物嗜鹽菌,嗜鹽菌裏含有大量的胡蘿蔔素和菌紅素,水體也因此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據導遊介紹,海水引入鹽田後,要先後經過儲水池、蒸發池、調節池、結晶池等不同池子,其濃度隨著蒸發的速度一點點上升。在近一年的蒸發過程中,鹽池的顏色一直處於漸變狀態,起初是海水的藍色,後來藻類繁殖增多又漸次枯萎,鹽田也由藍轉綠、再變黃。之後,嗜鹽菌大量繁殖,加上水體含有大量鈣、鎂、鐵離子等物質,又使鹽池水體呈現出深淺不同的紅色。這些天然的色彩為鹽業旅遊提供了基礎,天津長蘆漢沽鹽場如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不少北京市、河北省的遊客慕名而來。

眼下,天津長蘆漢沽鹽場正在向多元化業態發展。除了制鹽業,老鹽場正在大力發展溴産業、水産養殖、新能源、畜牧鹽、鹽藻、文工旅學等六大産業板塊,逐步實現了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新格局。“我們打造了京津冀地區首家鹽業風情遊覽區,以工業+旅遊的形式,讓人們走進海鹽生産企業,領略工業生産的場景之美,體驗鹽工的勞作之美。同時,加快發展水産養殖項目,目前漢沽鹽場鹽田蝦實現了多季養殖、錯季上市。今年7月,人工養殖的海蜇也喜獲豐收,經加工調製後,已陸續擺上百姓餐桌。”天津長蘆漢沽鹽場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魏立營表示,未來將繼續多角度推動鹽文化傳承,加快多業態聯動,不斷延伸産業鏈和價值鏈,積極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把有著千年曆史的鹽場打造為更高品質、更具活力的現代化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