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坻區

【非凡十年 蹲點調研行】寶坻:挺立潮頭揚勁帆

發佈時間:2022-09-14 11:06:35 | 來源:天津日報 | 作者:杜洋洋 孟憲東 | 責任編輯:吳一凡

潮白河國家濕地公園。

京津中關村科技城。

京唐京濱高鐵寶坻站。插畫/孟憲東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繁華9月,寶坻潮白河畔,一派熱烈、喜慶景象。京唐、京濱城際鐵路進入聯調聯試,高速列車時而呼嘯而過。總規模4台10線的寶坻樞紐站已經建成,預計10月啟用後將正式融入“軌道上的京津冀”,實現京、津、唐20分鐘通勤。寬闊的新寶坻大道全線貫通,京津冀區域首個文商旅4.0項目──樂雅廣場奠基開工,集遊購娛為一體的沉浸式體驗街區加快打造……潮白河畔,“京東黃金走廊”熠熠生輝,在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中,寶坻正釋放出高品質發展的無限生機和澎湃動力。

非凡十年,“津彩”寶坻。

“黨的十八大以來,寶坻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黨中央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堅決踐行新發展理念,全力推進高品質發展,圍繞打造‘樞紐之區、科創之區、生態之區、幸福之區’,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奮力奔跑。隨著京唐、京濱高鐵和京津中關村科技城、高鐵樞紐站站前區等重大基礎設施及載體的加快建設,寶坻對高端項目和人才的承載力、吸引力不斷提升,社會各界尤其是市場主體信心更足,對寶坻的未來發展抱有更高預期、滿懷期待。”寶坻區委書記殷向傑説。

錘鍊“內功”打造“添金寶地”

發展是第一要務。寶坻區下大氣力打開腦袋上的“津門”,從2018年起,每年一個主題,先後確定“解放思想年”“攻堅突破年”“提質升級年”“環境提升年”,拿出“啃硬骨頭”的決心,持續升級、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營造水草豐美的創新環境,讓企業和人才引得進、留得下、穩得住,讓“天津寶坻”成為“添金寶地”。

幾年來,寶坻區著力實施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打通梗阻、化繁就簡,累計取消許可事項26個,減少申請材料534件,減少辦理環節事項58個,縮減辦理時限事項513個,296項行政許可事項實現電子簽章,“網上辦”事項佔比99.7%、“一次辦”佔比99.73%、“馬上辦”佔比96.13%。同時,在全市首推綜合受理改革,654項事項實現“一窗無差別綜合受理”,設置“辦不成事反映窗口”,讓企業群眾辦不成事有地兒找、有人管、有人幫。2021年全市營商環境評價,寶坻區綜合排名全市優秀。

今年上半年,寶坻區又出臺了《優化營商環境十二條措施》,在迭代升級打造營商環境“3.0版”的同時,還發佈了《新時代人才奠基工程實施辦法》,強力營造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服務人才的氛圍,為全區高品質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落戶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的波森商用車、中冶邁克兩個項目,上午簽署土地出讓合同,下午就拿到施工許可證,不僅刷新了落地開工的“寶坻速度”,更吸引了全國各地投資創業群體的高度關注。聚焦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信創、醫藥與醫療器械、智慧農業等主導産業,華潤工業4.0智慧創新中心、新一代動力電池主題園區等一批創新項目和産業集群紛至遝來。上半年,全區179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開工率98%;新落地實體項目52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産值增長6.2%;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增長23.8%,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35.1%,高品質發展日益成為寶坻特色鮮明的“新標簽”。

“科創中國”鍛造“創新王牌”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寶坻區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特別是用足用好“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這張“王牌”,以創新之銳攻破發展之堅,走出一條高品質發展的變革之路。

2021年5月入選“科創中國”試點城市以來,寶坻區通過資源銜接站點入駐企業413家,對接院士專家640多名,上工富怡、寶興威等科技企業借助創新平臺,解決了高精尖設備研發應用等瓶頸問題,組織開展更多富有實效的産學研對接活動。京津中關村科技城還入選了首批“科創中國”創新基地,讓“王牌”發揮出“王炸”效果。

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坐落在寶坻新城北部,規劃面積14.5平方公里。2017年進入實質性建設以來,向下根植“中關村”基因,向上激活城市生長力,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轉移的同時,致力成為長三角、珠三角企業在北京周邊打造華北總部、華北樞紐重要基地。

幾年來,大院大所、大項目好項目紛紛集聚,初步形成了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新能源與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及現代服務業的“4+1”産業格局和“研發孵化在北京、生産製造在寶坻”的“中關村寶坻模式”。圍繞數智園區建設,以智慧交通、智慧網聯汽車、智慧能源、智慧工地、智慧水務等領域為抓手,推進應用場景的打造,已完成車路協同智慧基礎設施建設、車路協同應用軟硬體開發等,實現了多項技術創新。截至目前,新增市場主體885個,投資120億的光環新網等80余家國家級和中關村高新技術實體項目落地。

“綠色發展”厚植“生態底色”

寶坻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改善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綠色成為高品質發展的最鮮明底色。

生態,是寶坻區的天然優勢。1509平方公里境內,潮白河、青龍灣等水系發達,是北方地區少有的富水區域。坐擁青南萬畝生態林和青龍灣森林公園兩大“綠肺”,以及48萬畝稻田濕地,更有水闊千米的潮白河。潮白河國家濕地公園更是成為區內外居民、遊客休閒健身的熱門“打卡地”。

近年來,寶坻區持續深化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聯建聯防聯治協同機制,建成全市首家可回收垃圾分揀中心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清潔能源替代和生産、生活污水集中處理三個全覆蓋。落實“河(湖)長制”和“一河一策”污染防治,潮白河等河道水質提升至IV類,PM2.5平均濃度降至39微克/立方米,推進全域綠化,全區林木綠化率達到35.6%。

綠色發展,不僅是生態環境的改善,更是發展模式的重塑。寶坻區不斷探索田園文旅綠色發展新模式,在八門城、黃莊等9個鎮佈局風電項目,截至7月底,新能源裝機容量達31.3萬千瓦,佔區域電力負荷的45.96%。

生態環境的深刻變化,推動城鄉品位明顯提升。2020年,寶坻區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區”和“天津市文明城區”;2021年,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此外,還獲提名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先後被授予“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區”“全國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國家農産品品質安全區”等稱號。小辛碼頭、歡喜莊村分別榮獲“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中國美麗田園”稱號。

“普惠民生”繪就“幸福畫卷”

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根本落腳點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黨的十八大以來,寶坻區堅決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涵養念茲在茲的為民情懷,帶著感情、帶著溫度,努力書寫百姓“幸福帳單”。

近年來,寶坻區每年將80%以上的全區財力用於民生領域。到目前,全市最大規模棚戶區搬遷改造基本完成,近10萬名群眾圓夢新居;建成網紅打卡地潮白河國家濕地公園,新建鈺松公園、龍潭公園等5個水系公園;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衛生戶廁改造全面完成,提級改造鄉村公路110公里,在全市涉農區率先實現“村村通客車”,65歲以上老人免費乘車;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實現全覆蓋,建成356個美麗村莊、34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村,寶坻區蟬聯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榮譽“長安杯”……

如今,全區逐步建立起全覆蓋、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增加就業7.9萬人,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9%;教衛文體等事業健康協調發展,新建和改擴建農村幼兒園、中小學校134所,實施寶坻新城校舍建設兩年行動計劃,新建26所中小學、幼兒園,新增學位2.15萬個。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寶坻,牢記囑託、勇擔使命,繼往開來、奮力奔跑,正努力譜寫高品質發展的“津彩”篇章,以更加優異的發展答卷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區委書記訪談

爭先鋒拔頭籌高品質發展譜新篇

──訪寶坻區委書記殷向傑

天津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要強化資源集聚能力,打造區域轉型升級示範區、産業發展協同區、生態涵養功能區。這為我市“新五區”發展進一步指明瞭前進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寶坻區未來發展有怎樣的思路和舉措?就此,記者採訪了寶坻區委書記殷向傑。

“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向全市發出了奮力開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新局面的動員令。寶坻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牢記領袖教導、緊跟核心奮鬥,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舉全區之力,大力弘揚偉大歷史主動精神,全力推進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在寶坻落地生根、結出碩果。”殷向傑表示。

殷向傑説,我們要在打造轉型升級示範區上爭先鋒、拔頭籌,加快落實製造業立市戰略,以光環新網大數據、南軒電子等龍頭項目建設為牽引,做大做強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醫藥與醫療機械、信創等重點産業鏈。依託“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促進傳統企業上雲用雲,向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轉型。我們要在打造産業發展協同區上爭先鋒、拔頭籌,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服務京唐、京濱高鐵10月開通運營,全面提升京津中關村科技城、高鐵樞紐站站前區和寶坻經濟開發區“一區四園”的綜合承載力。面向央企國企、科研院所等重點單位,深入開展“敲門招商行動”,精準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以項目、技術、人才等合作為紐帶,推動“京東黃金走廊”建設走深走實。 

殷向傑還表示,我們要在打造生態涵養功能區上爭先鋒、拔頭籌,深度踐行“兩山”理論,高標準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天津市能源電力“雙碳”先行示範區,深入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創新“生態+”發展模式,讓廣大群眾享受到更多生態“紅利”,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民生新看點

特色産業擘畫鄉村振興新圖景

初秋,走進寶坻區農興家庭農場,一簇簇天鷹椒挂滿枝頭。“再有一個多月就要豐收了,今年又是一個好年頭,每畝效益在2000多元。”正在地裏忙碌的農場負責人陳廣説。

天鷹椒、五葉齊大蔥、六瓣紅大蒜合稱寶坻“三辣”,是寶坻區種植多年的特色經濟作物。擦亮特色品牌,實施“三辣”喚醒計劃,寶坻區從多個方面推動産業創新,將寶坻“三辣”打造成為“津農精品”區域公用品牌,把寶坻區打造成為品牌強農和特色産業振興發展樣板區。

近年來,寶坻區堅持發展特色農業,先後實施“小站稻”全面振興戰略等,以産業支撐推動鄉村振興。同時,推動“文旅+農業”融合發展,先後建成了以“千年古渡”為主題的小辛碼頭、以漁事體驗為特色的李宦莊、以生態林寨為特色的趙家灣等旅遊特色村。探索實踐“魚菜共生”可持續發展的迴圈經濟農業新技術。

據了解,目前,寶坻區已新建高標準農田28萬畝,建成全市最大、總面積達到48萬畝的“小站稻”種植基地,稻漁立體種養面積超過27萬畝,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7家,獲批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獲評全國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國家農産品品質安全縣。

“安居夢”奏響群眾生活“幸福曲”

“搬進樓房,不僅房子敞亮,心裏都跟著敞亮了!”蔣玉超是寶坻區寶平街道岳家園村的村民,一直以來,他和父母以及弟弟一家人擠在一個小平房裏住,冬不暖夏不涼,早就盼著能住上“寬敞明亮的房子”。

2015年,寶坻區啟動城中村和平房宿舍區搬遷改造工程,對73個村、24個平房宿舍區和3處舊樓區進行搬遷改造,分批建設總建築面積709萬平方米共48個還遷小區,蔣玉超成為了近10萬名直接受益的群眾之一。

近年來,寶坻區把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高標準規劃建設還遷房民生實事項目。截至目前,全區規劃建設的48個還遷小區已交付使用46個,3.59萬戶、9.1萬名還遷群眾喜遷新居。

早在搬遷改造之初,寶坻區就提出:讓毗鄰水系、公園、廣場,出行便利、配套齊全、具有升值空間成為還遷社區的“標配”,讓搬遷群眾實現“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轉變。結合棚戶區改造,寶坻區實施了“寶坻新城校舍建設兩年行動計劃”,建設26所中小學、幼兒園,建成新城水系“五大公園”,在高品質推進城市化進程同時,不斷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