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丨寶坻小辛碼頭村:昔日千年古渡 如今北方水鄉

發佈時間:2022-08-31 08:57:01 | 來源:津雲 | 作者: 郭強 | 責任編輯:吳一凡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蜿蜒流長的潮白河在寶坻境內長達百里,最寬、最深且景色最美處,就在黃莊境內的小辛碼頭村。歷史上,這裡曾是遼宋時期蕭太后的運糧河碼頭之一,村內至今還保留著古碼頭遺址,因此被稱為“千年古渡小辛碼頭”。

image.png

隨著村莊不斷創新豐富文化旅遊産品,近年來,小辛碼頭村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一帶一路”最美驛站、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等榮譽稱號,村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土地流轉千畝稻田翻金浪

小辛碼頭村緊鄰美麗的潮白河,緣河成村的小辛碼頭村,千畝稻田遍佈四週,擁有水稻種植面積2800畝。在村子裏的了凡紀念廣場,明朝萬曆年間任寶坻知縣的袁黃(號了凡)人像屹立當中,他是寶坻建城以來影響最為深遠的歷史人物。在任期間,他實地考察寶坻的河道與濕地後,通過疏浚河道、蓄水灌溉等形式,變水害為水利,借水興農,並在黃莊一帶開挖渠道,種植水稻,引潮白河之水,灌溉稻田。通過南稻北種,教化鄉民,開啟了北方地區種植水稻的先河。

過去的小辛碼頭村延續以前的傳統,一心種植水稻,但收入卻不盡如人意。“種水稻累死累活一天也就種兩三畝地,再加上村裏道路不通,收下來的稻穀沒人買,也賣不上好價錢,收入也比不上其他村。”村民們一説起此前村莊情景,感慨萬千。早期一家一戶的種植模式,用不上大型機械,引不進新的品種,沒有形成規模,自然沒有高産量。再加上多數銷售稻穀,好米賣不上好價錢,很多農民的種稻想法動搖了。

image.png

“2016年至今,全村2800畝土地全部流轉完畢,主要以稻蝦、稻蟹、稻魚立體種養為主,實現了村委會、村民、承包戶三方共贏的良好局面。”小辛碼頭村黨支部書記洪奉國説,水稻全是綠色無公害的,施足底肥,不用化肥。因為一用化肥,田裏和水稻一起生長的螃蟹、魚蝦等就被毒死了。如今無垠的稻田濕地遍佈村莊四週,這裡已成為中國農科院水稻研發育種基地和天津市小站稻種植基地。

把土地流轉出去,將稻米種植和鄉村旅遊相結合,發展稻米生態種植和觀光農家院,讓村民把種地的時間空出來做別的事情,促進農民增收,這是村裏為村民籌劃的出路。“剛開始村裏做這件事的時候,也遇到了困難。”洪奉國説,大傢夥兒擔心的就是流轉出手裏的土地發展旅遊,到底能不能掙錢。面對這種“空頭賬”,大夥兒心裏還是不放心:建起了旅遊村,萬一沒人來玩,咋辦?

第一批16個農家院和特色採摘園建了起來,但運作一段後人氣始終不旺。為了找差距,村裏就組織村民到國內發展紅火的旅遊村去學習。轉了一圈發現,人家發展得好是因為有專業團隊在統一規劃和管理。於是,回來後村裏也聘請了專業旅遊開發公司來承包運營,成立了農家院協會,統一管理制度和服務標準,第一批農家院逐漸火了起來,每戶的收入都比以前翻了一番。看到實效,贊成的村民越來越多。

image.png

環境改造再現北方新水鄉

發展鄉村旅遊,環境不能差。“過去,村子裏的路有地方坑坑洼洼,有一些村民還養了豬牛羊,一到下雨天,村裏的味道很難聞,村子旁邊的潮白河裏也都是垃圾,導致河中的魚類急劇減少。”村民王秀苓説,在村民眼中,潮白河就是他們的依靠,小到魚蟲大到魚蝦都能幫他們增加收入。她在潮白河打了一輩子的魚,看著潮白河的水從好變壞,到如今又回到了以前河水清亮的時候。

2018年,天津啟動碧水保衛戰,寶坻區也下大力氣修復潮白河,種植水生植物,在兩岸造林綠化,凈化水質。隨著修復的推進,潮白河水質越來越好,鯉魚、草魚都能打上來,潮白河的土著“居民”——野生鯽魚,更是又多又肥。

王秀苓和老伴每天下午把漁網放到河裏,轉天早晨收網。“差不多能打一筐的新鮮魚,主要是鯽魚、鯉魚。”王秀苓説,上午收了網,他們就把魚送到村裏的農家院,一天也能收入二三百塊錢。

除了潮白河的水變清了,慢慢地,王秀苓還發現,藍天白雲成了新常態,“水清岸綠、鳥棲潮白”的風光再現。王秀苓和老伴兒走在灰、白、紅三個為主色調的村莊裏,再現了北方水鄉的景致。

image.png

小辛碼頭村啟動人居環境改造工程,沿街立面改造、基礎設施改造、景觀道路改造、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我們對生活污水進行集中治理,進行廁所革命,完成了煤改電,還對公共設施升級換代,讓所有線路管網入地,實行門前三包責任制,清理門前環境衛生。還出動打撈船,對村內河道內垃圾漂浮物進行撈拾作業。現在街景立面是白墻灰瓦,煥然一新。”洪奉國説,現在村民家家門口大紅燈籠高高挂,青磚灰瓦大紅門,名副其實的北國江南、魚米之鄉。就這樣,一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讓小辛碼頭村徹底得到飛躍。

旅遊興村村民日子更紅火

大鍋燉潮白河鯽魚是屬於小辛碼頭村村民的美味。如今,潮白河水越來越清亮,鯽魚也更加鮮美,鄉愁中最愛的味道不僅回來了,還成了農家院的招牌菜。

“90後”小夥李超在小辛碼頭村經營著一家農家院,他經常要從王秀苓老兩口這上點魚,給遊客們嘗鮮。過去,村裏環境不好,沒啥發展出路,李超跟不少年輕人一樣,外出打工掙錢。從流水線工人、保安,再到餐廳服務員,2008年就外出打工的李超,幾經輾轉,始終沒有穩定下來。每月幾千元的收入,除去生活開銷所剩無幾。“前幾年的時候,看著鄉親們靠旅遊興起辦民宿、農家樂,我就帶著6000元回到村加上貸款,把自己家的房子改造了一下,也做起了農家樂。”李超説。

image.png

李超很快就賺到了“第一桶金”。“這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李超説,嘗到甜頭後,他2017年第一個在村裏進行農家院升級改造。現在農家院的環境更好了,遊客也越來越多。前後院加起來有600多平方米,高峰時候能同時接待200人,一個月純收入四五萬元。

環境好了,名聲在外,吸引遊客越來越多。眼下,小辛碼頭建起了32個農家院。李超也被選上了村委委員,帶著村民們一起把農家院打造更好,村子現在也在籌備冬季旅遊項目,把日子過得更紅火。

“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有文化才會有聲名遠播的美麗‘鄉愁’。我們將繼續深入發掘本地區、本村特色文化,利用一系列旅遊節慶活動,形成‘旅遊搭臺,文化唱戲’的局面,發揮整合效益,實現優勢疊加,讓鄉村旅遊成為有靈魂的産業,讓消費者在遊玩的同時品味文化內涵。”洪奉國説。現在,小辛碼頭村已經發展起了插秧體驗、稻田蟹養殖、水稻文化園、採摘園等各種特色休閒農業項目,村民的每人平均年收入從1.2萬元提高到了3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