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答卷 | 一條“上揚曲線”劃出創新“津彩”

發佈時間:2022-08-28 19:01:45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劉元旭、毛振華、王井懷、黃江林 | 責任編輯:吳一凡

説起汽車,你想到的是什麼?油動、電動,還是油電混動?不久前在全國巡展的“天津號”,又讓回答多了一種科幻般的選項。

不用加油,無需外電,只靠“曬太陽”就能一路飛馳……作為一輛純太陽能車,“天津號”滿滿的“黑科技”實現了“既讓馬兒跑,又不用喂馬兒草”。

同樣“天方夜譚”的,還有在實驗室實現二氧化碳到澱粉從頭合成,這一研究轟動海內外。

從0到1,從1到N,重大創新成果在渤海灣畔持續涌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被賦予“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等定位的天津,近年來旗幟鮮明喊出“製造業立市”,努力“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高品質發展之路轉得艱難但堅決。

8項、17項、22項,過去三年天津斬獲國家科學技術獎的數量一年跨越一個臺階。一條科技創新的“上揚曲線”,勾勒出這座“工業大市”加速邁向高水準“創新強市”的堅實足跡。

從無到有:無限風光在險峰

堅硬的海底岩石被鋒利的絞刀“啃”碎,隨即被“吸”入管道“吹”到十幾公里外……在極寒海域,來自天津的亞洲最大最先進重型自航絞吸船“天鯤號”正在進行吹填作業。

能翻江倒海,可削岩如泥。這艘由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投資並聯合設計的船非同一般。

“天鯤號”在海上航行(2019年1月8日攝新華社發)

船長140米,寬27.8米,最大挖深35米,設計每小時挖泥6000立方米。形象地説,1小時就能挖出將近1米深、標準足球場大小的坑,1周即可搭起一個“水立方”大小的沙石堆。

“‘天鯤號’的誕生具有里程碑意義。”中船工業第708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費龍説,“它標誌著我國實現了該船型關鍵技術的突破,已經能夠自主設計建造新一代的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

重型絞吸船被稱為“國之重器”,在運河開挖、港口疏浚、填海造陸中不可或缺,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1964年,我國從歐洲引進了一艘大型挖泥船,耗資高達170萬英鎊,折合約4噸黃金;2003年,中交天津航道局向歐洲製造商購買一艘大型絞吸挖泥船,結果中方一砍價,對方就漲價。

“他們拿準了,你造不出來。但我們不信這個邪,下定決心自己造!”中交天津航道局首席顧問顧明説,經過十幾年努力,我們攻克了一系列技術上的“婁山關”“臘子口”,形成《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産業化》系列技術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並憑藉此技術最終建造出了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天鯤號”。

國家科學技術獎是衡量科技水準的“金杠杠”。這幾年,這一大獎的天津“榜單”逐年拉長:2018年8項、2019年17項、2020年22項。

在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評選中,“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是唯一獲得一等獎的項目,由南開大學周其林院士帶領團隊經過20年艱苦攻關完成。

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評價説,這一重大發現突破了過去對螺環結構的認知,又帶來了催化劑卓越的性能和對藥物生産所産生的價值,解決了原來的催化劑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瞄準前沿技術,曾經科幻電影裏的場景,不斷變成現實。

2月,成功研發新型智慧材料。這種新材料很“聰明”,不僅能變色,還有形狀記憶和自癒合功能;

3月,實現全流程機器人自動化“孕育”克隆豬,這是自動化操作完成克隆全流程獲得的克隆動物;

6月,完成介入式腦機介面動物試驗;

……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編著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1》顯示,天津市綜合科技創新水準指數達到80.88%,位列全國第四,居全國綜合科技創新水準第一梯隊。

2021年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天津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44%,居全國第三;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321億元,同比增長超200億元。

通過加大科技基礎設施投入,天津自主創新的“底盤”愈發堅實:匯集全國頂級科學家和科研團隊,先進計算與關鍵軟體(信創)、合成生物學、現代中醫藥、細胞生態、物質綠色創造與製造等5個海河實驗室去年揭牌運作;國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主體結構封頂;新一代超級電腦、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組分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加快建設……

“堅持‘四個面向’,堅持‘以用立業’,持續提升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建設高水準創新型城市。”天津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對科技創新發出的“動員令”擲地有聲。

從木到林:沃土培植參天樹

走進天津阿爾特汽車工程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一輛通體“克萊因藍”、身背太陽能板“飛翼”的汽車甚是亮眼。這便是純太陽能汽車——“天津號”。

這輛頗具現代感的汽車可謂“身懷絕技”,攻克了太陽能高效轉化、高密度儲能、輕量化材料等多項科技難題,集合了無人駕駛等47項先進技術。

在第六屆世界智慧大會天津製造業立市展上,參會嘉賓體驗“天津號”純太陽能汽車。(2022年6月24日新華社記者趙子碩攝)

“作為核心技術的太陽能電池板,其光電轉化效率達到31%,遠超一般光伏發電裝置。”天津阿爾特汽車工程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立強説,測試顯示,在晴好天氣下,“天津號”平均日續航里程超過70公里。

“天津號”是天津市推行重大科技攻關“揭榜挂帥”的産物。

2021年4月,天津發出“英雄帖”:研發純太陽能驅動汽車,續航里程不少於50公里,可實現完全無人駕駛……最終,天津阿爾特公司“揭榜”成功,匯集天津眾多知名科研機構參與,整合了天津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慧、汽車製造等領域最強資源。

“以前項目能否立項,要看單位名氣、帶頭人的成果,‘揭榜挂帥’則只看你能不能幹成。”天津市科技局副局長祖延輝説,“阿爾特公司過去給科技部門沒有留下多少印象,以往條件下是很難牽頭的。”

“小將”能否指揮得了“各路人馬”?如何讓各大研發機構聽一家公司調遣?祖延輝介紹説,天津市成立“專班”,牽頭單位“吹哨”,專班報到,統一協調各家研發機構。“將研發任務與各單位的考核獎勵機制對接,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南開大學和天津理工大學研發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根據“天津號”的輕量化要求製造了高比能電池……在這一制度下,各家都拿出了自己的絕活。

從1到N,由“智”變“金”,離不開創新土壤孕育。近幾年,像“揭榜挂帥”這樣的科研改革和政策密集出臺——

《天津市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關於改革完善本市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措施》《天津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工作方案》等,有效破解成果轉化難點堵點。

政策支援是陽光,金融支援是雨露。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而往往面臨融資難題。對此,天津對掌握産業“專精特新”技術、特別是在關鍵技術攻關中發揮作用的企業,量身定做金融服務方案。

在天津金融部門的支援下,沃德傳動(天津)股份有限公司曾僅用15分鐘就通過金城銀行的“專新貸”線上獲得一筆急需的資金,隨借隨還。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胡彬坦言:“天津金融服務的創新步子和力度很大,更契合科創型企業的短期資金週轉需求。”歷經10餘年發展,沃德傳動替代了17項進口品牌技術,開創了多個産品國産化先河,擁有200余項國家專利,成為一家集智慧傳動系統研發、生産、銷售及服務為一體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豐沃的土壤和適宜的陽光雨露,讓企業創新充分涌流。

2021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獎共有197項成果獲獎。祖延輝分析,這些成果呈現出兩個特點值得稱道:一個是産業技術創新不斷突破。天津市“1+3+4”重點産業領域中有158項成果獲獎,佔獲獎成果總數的八成以上;另一個是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凸顯,在技術發明獎和科學技術進步獎的184項獲獎成果中,企業參與的項目近八成,其中四成多由企業牽頭完成。

從人到眾:搭建引才強磁場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蔡韜入選天津市20名“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單。

蔡韜在實驗室展示人工合成澱粉樣品。(2021年9月16日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蔡韜所在的團隊去年在全球首次實現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從頭合成,這被認為是“從0到1”的重大突破,被網民戲稱“喝西北風不再是夢”。其中多位成員是“80後”。

吸引他們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寬鬆的創新環境。所長馬延和定下一條規矩:不以論文、課題多少作為單純評價指標,讓科研人員能坐住“冷板凳”。

小環境寬鬆,大環境同樣給力。天津大膽向創新主體放權,賦予科學家和領軍人才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在政策層面徹底打破“四唯”藩籬,回歸職稱評價本質。

這激勵蔡韜等科研人員潛心科研。“6年就幹這一件事。沒個底子托著,誰敢這麼幹?”蔡韜説。

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天津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2018年,一紙“招賢令”在第二屆世界智慧大會上重磅發出。最新數據顯示,“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引才超過42萬人。

在引才中,天津注重因業制宜“靶嚮導引、精準引智”,對436個國家及市級重大創新平臺逐一梳理,掌握人才引育實際需求,實行引智育才政策“清單化”。

“天津吸納人才更在乎品質,新引進人才都與重點産業緊密相關。”天津市人社局副局長鄭巴音表示,引進的“海河英才”中,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從業人員超過四分之一。

引進來還要留得住,一系列貼心“政策包”配套出臺——

解除科研人員“緊箍咒”,支援鼓勵事業單位科研人員離崗創業;推出“科創企業評職稱”專項服務,企業家可直接舉薦人才申報正高級職稱;實施引進人才服務卡制度,為重點企業、高端人才提供住房、醫療、交通、子女入學等所有生活保障……

“天津為人才提供的是‘保姆式’服務,讓我能最大程度發揮優勢幹事創業。”張澤從哈工大畢業後進入新天鋼集團天材科技公司,如今已成為精密帶材製造部的創新骨幹,帶頭研發的“手撕鋼”厚度從0.1毫米降至0.03毫米,成為公司拳頭産品。

人才“唱戲”,離不開政府“搭臺”。2020年以來,天津組建高端裝備和智慧製造等十大産業人才創新創業聯盟,促進人才鏈、産業鏈、項目鏈、技術鏈、資本鏈“五鏈”融合,使人才有合作平臺,技術有應用場景,轉化有金融保障,産品有銷售市場。

“對企業提出的問題,1小時回應,1天內對接,1周內答覆解決,‘三個一’工作機制廣受好評。”鄭巴音説。

如今,十大産業人才創新創業聯盟已連接高校院所80家,聘請院士專家64位,聯繫領軍企業1600家,攻克關鍵核心技術460余項,新落地項目近400個,總投資額300多億元,對人才和項目的“虹吸效應”加速顯現。

作為航空航太人才創新創業聯盟發起單位之一,天津愛思達航太科技有限公司“出題”,院士團隊“揭榜”,成功研發航空複合材料高端智慧自動鋪絲設備。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一組數據顯示:近三年天津引進戰略性新興産業人才10萬人,引進留學回國人員5.7萬人,僅5家海河實驗室就吸引集聚了38位院士。全市戰略性新興産業從業人員佔比已超過1/4。

“這裡讓每一個有創新夢想的人都能專注創新,讓每一份創新活力都能充分迸發,不斷打造人才集聚‘強磁場’。”62歲開始在天津創業的“海歸”科學家周澤奇説。經過8年發展,他創辦的公司已成為行業“領頭羊”。

創新為發展注入新動力。今年上半年,天津高技術産業(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高技術産業投資增長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