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千年古渡”覓鄉愁

發佈時間:2022-08-12 16:13:40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作者:王明浩、邵香雲、黃江林 | 責任編輯:

image.png

這是位於潮白河畔的小辛碼頭村(無人機照片,6月29日攝)。除標注外照片均由新華社記者趙子碩攝

聽説天津寶坻區黃莊鎮的小辛碼頭村,建畫裏鄉村,留夢裏鄉愁,讓紛至遝來的訪客流連忘返。記者帶著好奇,一路探訪。

盛夏的清晨,潮白河畔草木蔥蘢,水清岸綠,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青草味。站在千米橋上遠眺,陽光透過薄霧輕輕灑落,寬闊的河面泛起粼粼金光,與藍天、綠樹相輝映,伴有白鷺翩躚,宛如一幅詩意畫卷。

image.png

這是位於天津市寶坻區黃莊鎮小辛碼頭村的一戶農家院(6月28日攝)。

從橋上下來,沿潮白河左堤路向西北前行,約莫6公里後駛入岔口,穿過“九河漕運”的牌坊,眼前稻田環繞、荷花滿塘,耳邊蟬鳴聲不斷。不遠處,大紅燈籠點綴著一排排青磚灰瓦的農家院。三三兩兩的遊客,或漫步賞景,或拍照留念。

“這裡就是小辛碼頭村了。”在村口等候的村民李超迎上前,把我們領進他新開張的農家院。院子裏搭有涼亭,種有花草,擺放著石磨盤。不少遊客已經落座,一邊聊著天,一邊等著吃早飯。

image.png

遊客在天津市寶坻區黃莊鎮小辛碼頭村街巷內遊玩(6月29日攝)。

回鄉創業8年,“90後”小夥李超接連開了5個農家院,最多可容納100多人吃住,一年下來收入六七十萬元。今年,奧密克戎突襲天津,農家院一度暫停接待,可李超沒閒著。“我騰出工夫對院子進行了改造,投資70多萬元,現已營業。”

李超追加投資的底氣從哪來?“看好鄉村振興好政策,看好我們村獨特的自然、人文和歷史風貌,看好這些年村裏打下的基礎。”

image.png

這是位於天津市寶坻區黃莊鎮小辛碼頭村的袁公井景點(6月28日攝)。

緊鄰潮白河的小辛碼頭村,1000多年前,曾是遼國的運糧碼頭,村內至今保留著古碼頭遺址,有“千年古渡”之稱。明朝萬曆年間,時任寶坻知縣袁黃,號了凡,在這裡南稻北引、勸農插秧,揚起“魚米之鄉”美名。新中國成立以後,這裡“魚米之鄉”的優勢得到進一步鞏固。

“米袋子”不成問題,怎麼讓村民“錢袋子”也鼓起來?村黨支部沒少想轍。54歲的小辛碼頭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洪奉國説,村幹部到北京延慶、天津薊州等地觀摩交流後,感到鄉村旅遊的路子有奔頭。

image.png

一名遊客在天津市寶坻區黃莊鎮小辛碼頭村裏的小橋上拍照留念(6月29日攝)。

的確,小辛碼頭村有人文歷史,有水鄉風光,靠近京津兩大都市,這是發展鄉村旅遊的先天優勢。然而差距也很明顯: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豬牛羊糞堆滿附近的荷花池,“臭烘烘的,都不敢開窗戶”。

十年來,在政府推動下,各類幫扶資金陸續投入。小辛碼頭村成立專班,向環境“臟亂差”開戰:清理池塘、修建道路、拆除違建、牲畜圈養……

很快,臭池子變成了靚荷塘,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一個個垃圾堆不見了,改成小廣場、小涼亭。村莊變美後,首批18戶村民率先辦起了農家院。

image.png

這是位於天津市寶坻區黃莊鎮小辛碼頭村的古碼頭遺址(無人機照片,6月29日攝)

從流水線工人、保安,再到餐廳服務員,2008年就外出打工的李超,幾經輾轉,始終沒有穩定下來。每月幾千元的收入,除去生活開銷所剩無幾。“後來回到村裏,看著鄉親們靠旅遊興起辦民宿、農家樂,日子越來越紅火,心裏抓撓得慌。”

李超下決心回村創業。為鼓勵他邁出“第一步”,當地政府將2萬元無息貸款送到府。2014年,李超幹起農家院,當年就掙了2萬多元。

2018年,寶坻大力推進鄉村振興,一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讓小辛碼頭村環境再次提升。拓寬道路、鋪設管網、建設綠地、翻新民居,打造水稻文化園,新建古碼頭遺址、了凡廣場、袁公井等景點,還將愛黨愛國、愛護環境等寫進村規民約,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讓孩子們當志願者保護環境……“千年古渡”不但顏值更高,也更有氣質和內涵了。

image.png

在天津市寶坻區黃莊鎮小辛碼頭村,李超為客人準備早餐(2021年9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孫凡越攝

“現在來我們村,不光能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可看的景也多了,文化味兒也濃了。”村民宋祥梅熱情地給記者當起了“導遊”。

腳踏石頭小路,來到古碼頭遺址。光陰流轉,當年的漕運盛景已然不再,碑墻記錄下古渡的滄桑變遷。村莊展覽廳裏,一張張老圖片,承載著北方水鄉的發展記憶。了凡廣場上,袁黃的雕像屹立其間,墻上“立命、改過、積善、謙德”8個大字甚是醒目,宣揚著崇德、向善的文化。

一路探尋,一路體味。如今的小辛碼頭村村中有景、景中有村,田園風光、和美鄉情相映成趣。“漕運文化”“了凡文化”“稻作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為鄉村旅遊注入了內生動力,吸引著八方來客。

image.png

在天津市寶坻區黃莊鎮小辛碼頭村,李超清理村民在潮白河裏捕到的河魚(2021年9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孫凡越攝

不知不覺,臨近中午。不少院落飄出了飯菜的香味。鐵鍋燉大魚、土窯雞、煮田螺、辣炒河蝦、椒鹽泥鰍、蝦醬窩頭……一道道誘人的農家菜上桌。

從天津市區驅車前來的徐女士和記者嘮起了家常。“喜歡這裡的美景鄉情,還有地道的農家飯。從舌尖到心尖,都是滿滿的‘鄉村味道’!”她肯定地説。

對於小辛碼頭村村民來説,潮白河就是他們的“母親河”。作為海河流域五大支流之一,潮白河在寶坻境內蜿蜒百里,滋養著這片肥沃的土地。

“以前垃圾往河裏扔、廢水往河裏倒,潮白河藍藻多、氣味難聞,村民只能撈撈魚蟲。”李超説,“現在可不一樣了。水質改善後,鰱魚、鯽魚、鯉魚又回來了,連對水質要求高的銀魚、河蝦都多了起來。一下鍋別提多香了!”

image.png

這是位於天津市寶坻區黃莊鎮小辛碼頭村的一處稻田(6月29日攝)。

種糧大戶引河水灌溉,稻米也變了樣。一些農家院的貨架上,擺著小辛碼頭村自産的“稻蟹米”,米粒清香、晶瑩透亮,不少遊客走的時候都要捎上幾袋……潮白河成了村民口中的“潮白銀行”。

鄉村旅遊不僅帶動了農副産品銷售等延伸行業,還催生了採摘、釣蟹等新興行當,解決了周邊村民的就業難題。“現在全家齊上陣都忙不過來,我的農家院雇了五六個廚師和服務員。”李超説。

“我們村有100戶人家,32個農家院,年均接待遊客40萬人次,旅遊收入5000萬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3.4萬元。”洪奉國的喜悅溢於言表。

image.png

這是位於天津市寶坻區黃莊鎮小辛碼頭村的了凡廣場一景(6月28日攝)。

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傳承保護傳統村落民居和優秀鄉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鄉村特點,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鄉土氣息的鄉村風貌,防止機械照搬城鎮建設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這堅定了我們努力的方向。‘千年古渡’蘊含豐富的自然、人文和歷史資源,我們要保護好、挖掘好、利用好。”午後,黃莊鎮黨委書記王曉東帶項目團隊到村裏考察,謀劃打造高端民宿,建設親子研學營地;增加農耕體驗、生態市集等特色項目;提升文化品位,助力優秀傳統文化進村入戶;依託插秧節、稻蟹節等開展節慶互動……

image.png

在天津市寶坻區黃莊鎮小辛碼頭村,遊客在荷塘邊遊玩(6月29日攝)。

如今,小辛碼頭村名聲越來越響亮,榮獲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天津市鄉村治理示範村等稱號。“加快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我們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打造更多保留鄉土味道、村落文化、鄉愁鄉情的旅遊村,讓尋蹤寶坻鄉村的遊客覓到田園農耕之根、稻海漁歌之美、鄉土自然之息。”寶坻區委書記殷向傑説。

傍晚時分,夕陽已沉。一輛旅遊商務車滿載遊客停在了一戶農家院門口。幾位六七十歲的老人一下車,便被眼前的景致吸引。他們心心唸唸尋覓的鄉愁,也許就在小辛碼頭村碧綠的稻浪間,在潮白河淙淙的河水中,在農家飯難忘的滋味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