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人工智慧科研成果讓觀眾“聽見”文物故事
7月28日,“聽·見湖湘——湖南音樂文物與故事展”在湖南博物院藝術大廳開幕並對公眾展出。
由天津大學智慧與計算學部張加萬教授擔任首席科學家的“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於知識圖譜的文物知識組織和服務關鍵技術研發與示範”,聯合國內十家優勢科研單位和文博機構,開展了面向文物保護傳承的人工智慧技術研發和應用創新實踐。其中由湖南博物院、天津大學、北京百度網訊有限公司共同承擔的課題五--“基於知識圖譜的文物展覽展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經過兩年多的聯合科技攻關,在面向音樂文物專題數字展覽的應用開發和創新應用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次展覽既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的一個成果展,也是湖南省博物院在文物知識組織和服務領域多元主體協同、文物與科技融合模式的創新實踐。
展覽中推出了由天津大學和湖南博物院聯合開發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湖南音樂知識圖譜可視化、湖南青銅樂器文物、湖南近代琴人琴事、古琴虛擬彈奏、湖南少數民族音樂等多個數字展項,以及聽見湖湘文物知識圖譜微信導覽小程式。展覽通過將項目技術成果與湖南省博物院豐富的音樂藏品相結合,構建了音樂文物知識圖譜和技術平臺,匯聚形成湘湖音樂相關的文物、樂聲、人物、文學、歷史、圖像等多源異構文物大數據,將珍貴音樂文物實物和多種沉浸式互動數字展示技術相結合,打造了一個音樂文明的活性文本和視聽盛宴。
該展覽在“網際網路+”背景下借助科技手段,充分利用多模態文物知識圖譜、多感知通道混合現實等技術成果,拓寬展覽內容的廣度深度,以期滿足公眾更加多元個性化的知識需求,提供更高品質的觀展體驗,解決傳統博物館展覽形式單一、內容支撐少等關鍵問題。展覽通過線上線下的聯動、數字文創産業的帶動,不斷延伸展覽文化産業鏈,努力拓展博物館文化新業態,持續激發博物館展覽的“生命活力”,嘗試延長博物館展覽的“生命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