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靜海區

靜海區中旺鎮曾家河村:賦能古村換新顏

發佈時間:2022-07-19 09:34:28 | 來源:天津日報 | 作者:劉雅麗 | 責任編輯:吳一凡

盛夏驅車奔靜海區中旺鎮曾家河村,不見羊腸小路,沒有蜿蜒曲折,這個西邊緊挨河北省青縣、南走7公里又到天津邊界的“邊遠村”,條條大道,四通八達。

當了16年村支書的姚洪山,和來了兩年的農村專職黨務工作者張福元,同記者邊走邊嘮。在村裏走著走著,大喇叭突然廣播了,細聽預報有雨,頭扎圍巾的大嬸加快蹬起三輪車,氤氳著農家氣息的曾家河村那麼生動,那麼活潑。

image.png

曾家河村村貌。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曾家河,顧名思義像和“曾家”有關,但事實是,村裏並無“曾”姓。

村北大片晾曬場10多年前改建了菜園,“你們要早來一個月,滿菜畦大蒜,現在蒜收了,活兒不多。”村幹部跟記者下了地,遇到兩名老農正忙活,一名叫姚恩巨,一名叫姚恩升,年紀都是80多歲。

同姓姚,同帶“恩”,兄弟?親戚?

“我們這村的人,現在連帶外地的,記錄在家譜上的男性2000多人,從我這輩往上捋八輩,都是一位先人姓姚名晊的後代。”姚洪山拿著厚厚一本《姚氏家譜》解釋,村裏除幾戶外姓和嫁進來的媳婦姓氏各異外,100多戶人家都姓姚。直到現在,這“一大家”仍論“字”排輩,單聽名就知對方是哪輩人。

姚洪山屬“家”字輩,那為何不叫姚家山?“到‘家’字輩,人口多了,總重名才用上‘洪’字。上一輩,重不了名,都叫姚恩什麼,再上一輩都叫姚國什麼。一輩輩排,現在最小的是‘城’字輩,第十二輩。”

村幹部講,姚氏先人因在明朝立下赫赫戰功,十一代受封世襲,此地原為姚氏三世祖姚升受封的“莊園”,姚晊自清康熙年間由河北省青縣遷徙而來。來之初,見西北約500米地勢低窪處,群魚水中游曳,百鳥上空盤旋,景色秀麗壯觀,故取此處“曾口”名之“曾”字,命村名“曾家河”。

漸漸地,有著悠久歷史的曾家河村卻茫然了──“困難村,困到幾乎沒一條像樣路。”

“小衚同,不點兒寬,這有塊空地,從這兒繞,往前堵住了,再找塊地,曲裏拐彎繞出去。”58歲的孫家香當初從外村嫁來時極度“水土不服”,晴天找路,雨天找不到路,外出出不去,屋裏也待不住,“外頭大下,屋裏小下。土坯房,雨大就漏。”

74歲的姚家鋒也記憶深刻,“自家買來磚,門口墊段道。嚯,不得了,拄拐的都來瞧熱鬧,説,‘家鋒墊了趟道啊,俺們看看來’。”

曾家河村人做夢都想趟出條路。20年前,村裏動員幾家小廠和“能耐人”湊了些錢,打算修道。可買了磚,打了地基,“錢兜”卻見了底。剩下鋪磚活兒,只好你修你家前頭的,他砌他家旁邊的。就這樣“共建”一年多,順出來三四米寬三條道。

“出路”,還是太窄了。

姚洪山“當家”後,連燒“幾把火”為村莊發展探路:辟菜地、開園子,辟來村民“菜籃子”;栽樹,攢點錢栽幾棵,再攢點再栽點……但光靠“攢錢幹事”太難,村裏買除草劑都琢磨半天,甭提修大路了。

2017年,天津啟動新一輪結對幫扶困難村工作。轉年,市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派幹部進駐曾家河村,帶來了當地人心心唸唸的“大路”規劃。

按規劃要拆的土坯房裏,有10間住著姚家鋒的二老,“人家説‘你那房得扒,扒了搞建設、修大路’。我説‘趕緊扒’。”家裏哥兒6個,姚家峰老大,他二話沒説把二老接回家,“為啥同意扒?上邊説啥我信啥。事實證明了,瞧瞧現在門外頭,多敞亮漂亮,個人花多少錢都買不來!”

也有不少心裏沒底的,“修大路,知道為大夥兒好,我非常擁護啊,可扒了啥政策呀?”

“政策肯定用足,個人吃不了虧。現在幫扶組在這兒,曾家河村先幹起來,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再想幹都沒有資金幹了。”

姚洪山帶著村“兩委”白天黑夜挨家挨戶磨破嘴皮子勸,急得頭髮直往下掉。他們盼著把一個有“出路”的曾家河村交給後來人。

當夢想照進現實,曾家河村抓住了這束光──道路“綠化、亮化、硬化”工程如期完工。

“後來人”也來了。去年3月村裏換屆,名校研究生畢業的張福元成為村支委委員、村委委員。

按“家”來説,“姚家”太大;可按村來説,曾家河村又太小。常住的僅200多人,“養不活”一個小賣部。“小賣部原先有,賺不來錢不幹了,咱有心扶一個也沒扶起來,”姚洪山感嘆,過去油鹽醬醋缺了,村民都得出村買。

去年年底,在張福元的提議下,村“兩委”與兩家電商平臺對接,在中心大廳設立了貨品自提點,一般蔬菜類前一天下單,耽誤不了轉天中午做飯。這在城區司空見慣,在小村卻是“破天荒頭一件”。村民普遍叫好,“即便沒有智慧手機的,兒女下單,買了後直接送咱村,‘爹娘取去吧’,多方便!”

採訪結束,離開村莊時,天下起雨,“老支書”的話再度在耳畔響起,“咱這地屬黏土地,你看這土,黏腳黏得嘎嘎的,幹了梆梆硬,蓄水越大,莊稼越好。”

今年,又是好收成吧!


記者手記

最強是政策“靠山”

連續兩年獲評市級衛生村、“五星村”,古村曾家河歷經起伏,再度閃亮。

原先“一黑天都找不著的村”,如今路燈從天黑亮到天亮。原先晚上七八點就睡的人們,現在受燈火通明吸引,在同樣時間走出家門,又跳又唱。村裏有企業,周邊遍工廠,只要勤快,青壯小夥兒就有錢掙有班上,35歲的村民姚健形容村莊變化:“翻天覆地”。

在這本“巨變”書裏,儘是村幹部熬紅的雙眼,總見鄉親們磨厚的老繭,但村貌以前依舊沒從根本上改變。“以前不只是‘兜裏沒錢,幹啥啥難’。沒有政策支援,村幹部幹事,難有説服力,老百姓張口先問‘依據是什麼?要求是什麼?拿文件看看’。”姚洪山認定“巨變”是“沾了好政策的光”:政策“蓄水供氧”,村幹部有“靠山”,幹事硬氣,百姓願意信願意跟,這才迎來曾家河村的揚眉吐氣。

誰説不是呢?政策鋪出“新路子”,村民奔向“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