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麗區綠色生態屏障南片區生態魅力顯現 鹽鹼地上崛起生態綠洲
盛夏時節,漫步東麗區海河綠芯生態區,滿眼翠綠,一陣微風撲面,花香飄送,芬芳馥鬱。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東麗區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錨定“一廊兩芯兩環六片區”生態安全格局,把實施綠色生態屏障建設作為區域轉型的重大機遇及綠色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動力,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增強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什麼是幸福?往返“津城”與“濱城”的張帆有著切身的感受。
家住河東區的張帆,在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工作。為方便上下班,前兩年專門買了輛車,沒想到,這輛代步車是“停也美景,用也美景”。
“乘坐9號線(津濱輕軌)途經海河綠芯生態區時,有水、有田,有花、有樹,滿眼都是風景,令人精神愉悅。特別是下班回家,優美的景色總能消除一天的疲勞,上下班之路成了一條觀光路。”張帆高興地説,“坐輕軌能更好地欣賞窗外的風景,平時也就讓車‘休息’了。每逢週末,開車帶孩子出去玩兒,去得最多的地方還是平時上下班欣賞的地方——海河綠芯生態區。”
這裡,蜿蜒的道路縱橫交錯,密布的水網交流如織;這裡,成群的白鷺水天間翩躚,碧綠的稻田隨風翻滾,與林木相互映襯,一幅水豐、綠茂、林田相依的生態盛景惹人流連。
穿過海河綠芯生態區,與其緊密相連的是古海岸濕地綠廊起步區,這是吳永艷晨練的打卡地。
每天上午8點左右,家住東麗區無瑕街道春霞裏社區的吳永艷,把孫子送到幼兒園後,便沿著海河綠芯生態區內彎曲的道路騎行,在古海岸濕地綠廊起步區瞭望塔下與隊友會合,開啟幸福的一天。
換上服裝,打開音響……伴隨著舒緩的音樂,無瑕太極晨練隊的20余位老人,在洋紅色的荷蘭菊和黃色的萬壽菊簇擁下,緩緩地打起了太極。他們的動作時而如行雲流水,時而剛勁有力,一柔一剛中不僅演繹出太極的精妙和魅力,也展現出了每位老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登上瞭望塔,旖旎風光盡收眼底。遠處,銀色玉帶般的海河,蜿蜒流淌于綠洲之內;近處,碧綠的荷葉,鋪陳在水面。整個起步區,綠樹成陰,芳草萋萋。
“從家騎車20分鐘,就能找到這麼稱心如意的鍛鍊場所,我要堅持每天打卡。”61歲的吳永艷樂得合不攏嘴,“有合得來的隊友,有漂亮的環境,大家一起快樂運動,這才是我們老年人的幸福時光。”
海河綠芯生態區和古海岸濕地綠廊起步區是東麗綠色生態屏障南部片區的建設重點。按照規劃,東麗綠色生態屏障區規劃面積146平方公里,分為南北兩個區域,規劃佈局為“一廊兩芯兩環六片區”。其中,“一廊”指古海岸濕地綠廊,“兩芯”指北部東麗湖藍晶片區和南部海河綠芯生態區,“兩環”指南北兩個綠環,“六片區”包括金鐘河濕地片區、雙湖富氧遊憩區、華明有機田園區、文化融合體驗區、林水涵養區和環境防護區。
“通過營造水鄉風貌、展示地方特色、促進綠色生活、增加區域活力,南片區將建設成為涵養區域生態環境,林水複合生態模式與林下迴圈經濟並舉,具有北國江南津沽特色、滿足都市休閒遊憩功能的生態廊道與都市綠芯。”東麗區農業農村委林業科負責人郭慶林介紹,讓市民望得見田、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實現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東麗綠色生態屏障區自2018年啟動建設以來,累計填墊土方320萬立方米,新增造林面積1.71萬畝,一級管控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7.1%,提升改造高標準農田7900畝,治理坑塘水面面積1800畝,梳理溝渠13.2公里,修建林間道路52.3公里,林環水抱、林田相依的城市綠洲風貌已經呈現。
這些數字與令人驚嘆的美景背後,體現的是東麗區堅定不移、全力以赴推進綠色高品質發展的戰略定力,以及全面打響污染防治、拆遷、生態修復等攻堅戰役的勇氣和毅力。
從“呱呱墜地”到雛形顯現,家住東麗區軍糧城街道軍麗園社區的居民劉鳳義,見證了海河綠芯生態區和古海岸濕地綠廊起步區點點滴滴的可喜變化。
“原來這片地方可不是這樣。”今年72歲的劉鳳義談起以前,笑著頻頻搖頭。
2013年年底,劉鳳義從平房搬進了新家,住在了24樓。家從地上到“天上”,本以為視野開闊了,但不料,推開窗子看到的卻是光禿禿一片。“甚至還有許多冒煙的工廠。”劉鳳義苦笑著説。
一場“爬坡過坎”的硬仗,在東麗區拉開帷幕。以“斷腕”之舉推動污染防治和産業轉型升級,“園區圍城”“鋼鐵圍城”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品質逐步好轉,劉鳳義推窗看到了美景,臉上也樂開了花。
“累計拆除457萬平方米建築物、構築物,將釋放出來的土地全部用於復耕復墾、造林綠化,切實提高藍綠空間佔比。”郭慶林介紹,同時,撤銷取締綠色生態屏障管控區內11個不合規、低效能、高污染的工業集聚區、149家工業企業和各類散亂污企業,不但促進了土地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有效提升了發展環境,也增強了區域競爭力和要素集聚力。
目前,海河綠芯生態區、古海岸濕地綠廊起步區新造林2300畝,整理耕地1460畝。其中,海河綠芯生態區栽植樹木4.7萬株。
環境美了,居民樂了。現在的劉鳳義,每天早晨最喜歡坐在窗前,賞著美景吃著早點。“推開窗子,整個大地就像鋪了綠毯,特別養眼。”劉鳳義指著窗外高興地説,“你看,那就是咱天津人的母親河,我隨時都能看得見,太壯觀了。”
光鮮亮麗的背後是艱辛的努力。海河綠芯生態區、古海岸濕地綠廊起步區歷史上位於退海之地,土壤鹽鹼化嚴重,同時,由於地勢低窪,雨季排水不暢,直接造林難以保證成活率。如何讓惡劣的土壤煥發綠色生機,是建設時的一大難題。
“解決土壤鹽鹼以及雨洪管理問題,最重要的是構建發達的水系網路。用臺田技術與生態修復相融合解決鹽鹼問題,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節約了治理成本。”郭慶林解釋,通過挖土成塘、築土成臺,臺地上植樹造林,低處坑塘進行生態養殖,臺地與坑塘之間形成旱地及濕地農業,“雨季時,濕地農業和洼塘可以承接雨水,高臺處樹木避開水浸,低處收集的雨水在缺水季節可以回補農林,林、田、水、草構建了一個生命有機體,形成了複合型生態空間。”
目前,隨著東麗區與津南區、濱海新區、寧河區等綠色生態屏障區之間相互連通,以及東麗區綠色生態屏障南北重點片區連通,藍綠空間佔比達到78%,“以林為主、以田為輔、以水相襯,藍綠交織、自然共生、生態優良”的建設目標初步實現,綠色生態屏障的生態效果充分彰顯,生態價值不斷釋放,生態生産生活共生共融。
據了解,東麗區綠色生態屏障區起到了“凈化器”“加濕器”“降溫器”的作用,改善了區域氣候條件,優化了生態環境。與2017年相比,氣溫平均下降5.9%,相對濕度上升9.6%。3.5萬畝林地每年吸收二氧化硫約2.31萬噸,釋放氧氣約5.67萬噸。隨著東麗區綠色生態屏障區內的生態體系日漸豐富,喬灌木品種已達30余種,野生動植物遷徙廊道及繁衍生存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在此停歇,鷺類、雁鴨類等野生動物在此“安家”。
為了讓市民生態體驗更加優質,東麗區將繼續推進在可造林地塊造林增加林地面積,使零散耕地通過復耕實現耕地集中成片,坑塘水面通過水面治理和疏通溝渠建設暢通水利系統,形成“林田相鄰、林水相依、水清林綠田美”的自然風光。同時,對已建成生態節點進行提升改造,豐富林相、更新補種優質苗木、地被,新增導覽標識,通過林下停車位完善公共服務設施。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借助綠色生態屏障區良好的生態資源,東麗區不僅推動了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有機統一,第一、二、三産業實現融合發展,還帶動了新興産業發展態勢持續向好。先後引進科創中心和研究所,成立科研機構十余家,建成天安、天驥、景湖科技園等産業載體200余萬平方米,區域發展潛力不斷釋放,市場活力持續增強。
在加強生態修復的同時,東麗區如何注重後續養護和運營管理?以“繡花”功夫推進“增綠”“補綠”“管綠”“護綠”,加強低效林的提升改造,提高現有林地品質和森林産量,有效提高碳匯能力。“引進社會資本和專業機構在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利用現有生態資源、保留用地用房和綠屏周邊已建和待建資源發展生態體驗旅遊、研學、康養等融合産業。”東麗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説,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融合物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等前沿技術,加強對空氣環境、河湖水質、病蟲害防治、林火預警和碳匯能力等各項指標實現全面監測,提升綠屏建成區管理的科技化、資訊化、智慧化水準。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色發展的底色已鋪就,其將為東麗區全面建設科創綠谷、都市新區注入不竭的強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