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糧”策】這兒的農業“晶片”,讓“中國飯碗”裝更多“天津糧”!
種子是農業“晶片”。為了實現育種技術的自主可控,讓國人端牢飯碗,多年來,天津自主培育了眾多獨具特色、各有絕活兒的小站稻新品種。從春耕開始,這些種子選手在田間地頭開始“大顯身手”了。
穀雨時節,北方大地回暖。水稻育秧工作開始安排上了。在位於武清區的天津農科院水稻新品種示範基地,農戶們正在忙著給水稻種子“鋪床”。
只見一條全機械化的生産線上,由泥土和肥料混合而成的基質被均勻地灑在塑膠托盤上,然後是撒種子,再覆蓋一層純土。一個個標準大小的托盤被運到溫室大棚內整齊排列好,最後覆蓋上地膜。只需要十分鐘,一盤種子的育秧就完成了。
然而這僅僅是春耕農忙的開始。整個兒生長期,小站稻的管理也需要非常“走心”。特別是從育種到插秧,小苗還要經歷一個月左右高風險期的考驗。
“種水稻就是最開始這段時間特別煎熬,溫度高了怕熱著,刮大風怕把苗吹壞、倒春寒怕把苗凍了,如果育秧的基質不好還容易出現立枯病……一旦哪個環節出現問題,全年將顆粒無收,這一年的光景就荒廢了。”武清農民楊春嶺種了大半輩子水稻,最知道農耕的辛苦。然而今年,他所在的農業示範基地裏傳出的一件“新鮮事兒”讓老楊頗感意外。
一次農業技術培訓中,老楊眼看著農機專家指導著機手駕駛播種機在試驗田裏來回奔忙。和往常水田插秧完全不一樣,稻田裏沒有水,一粒粒水稻種子竟然被直接撒播到土地裏。
“水稻、水稻,沒有水怎麼種稻子?”老楊看著在地裏忙碌的專家們怎麼也想不通,“直接在旱地上撒種,那不成了種麥子了嗎?這水稻種得活嗎?”
在隨後開展的技術培訓中,水稻專家王勝軍告訴老楊,這次是咱首次試驗種植自主培育的新品種——“金粳518”,不需要傳統的育秧、插秧環節,種子直接播種到地裏,不僅可以節省大量農業用水,減少水田産生的溫室氣體,還能大大降低春季水稻種植所面臨的各種風險,節省種植初期所需的勞動力。
王勝軍是天津市農業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研究員,也是小站稻科技服務站的一名專家。他介紹,從中國古代農耕文明開始,水稻和水就是分不開的。最初,水稻只能在水資源豐沛的南方種植。後來,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水稻的種植區域才逐漸擴大到北方。然而,水田種稻需要大量的農業用水灌溉,對於缺水的北方地區來説,歷來是一道難題。
他説:“天津水稻種植從歷史上就是‘因河而居’,小站稻最初就是在馬廠減河的水澆灌下才名揚天下。然而,如果想要在全市擴大種植規模,水就會成為農民種植過程中一筆省不掉的成本。同時,水田在長期泡水的情況下還會産生甲烷、一氧化氮等溫室氣體,不利於“雙碳”目標的實現。”
能否培育出一個水稻新品種,既不需要育秧、插秧,又能大幅度降低用水量?
説幹就幹!雜交粳稻創新團隊經過近十年的科研攻關,率先在國內培育出金粳818、津稻372等系列適合直播的水稻新品種。目前,同類型品種年推廣面積近800萬畝。為全面提升小站稻輕簡化栽培技術水準,2020年本市首個直播稻新品種——金粳518培育成功並通過國家品種審定。這種直播稻每畝地可以節水約300噸,比傳統每畝地用水800噸減少了近一半的用水量。同時還可以省去育秧階段花費的大量人力。綜合測算,每畝地可以節約成本約200元。
王勝軍説,如果今年試種後確實適合擴大種植規模的話,這一品種將對實現水稻生産的輕型化、專業化、規模化有著重要的意義。“直播稻育種,咱天津是品種數量第一、推廣面積第一,引領了全國直播稻的發展方向。節水型農業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直播水稻有望從天津走向全國。”
當直播技術把老楊從“看護焦慮”中解放出來的同時,寧河東棘坨鎮東白莊的100畝海水稻正在插秧移栽。
海水稻是袁隆平院士團隊為破解華北區土地鹽鹼程度高而培育出的一種耐鹽鹼雜交水稻,在鹽度不低於0.3%的鹽鹼地能正常生長且畝産能達到300公斤。2021年,海水稻首次在天津團泊洼的鹽鹼地試種成功並獲得豐收,今年,海水稻在天津的示範從靜海進一步延伸到了寧河。
“你看,現在灌溉水的含鹽量在0.8%,水的PH值達到了9.5。這麼鹹的水都可以腌鹹菜了!”天津袁品環渤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楊樸和同事正在仔細查看稻田水的含鹽量。為了能在渤海的“鹹菜罈子”裏種出水稻,像這樣的數據監測工作每天要重復近百次。
陳楊樸介紹,華北地區在雨季之前,通常會經歷一個月左右的“幹熱季”,高溫缺水導致土地鹽鹼含量進一步升高,稻田灌溉水檢測PH值最高可以達到11以上,如果是普通水稻肯定無法成活。
如何讓水稻順利通過高溫、高鹽鹼的雙重考驗?陳楊樸説,這主要靠的是科技工作者賦予海水稻的“天賦”。從育種開始,研究人員就逐漸讓水稻秧苗適應高鹽鹼的環境,同時利用袁隆平團隊降鹽鹼的改良劑控制稻田水土的鹽鹼含量,再加上勤換水、引入淡水進行灌溉,這樣多管齊下,讓秧苗在鹽鹼地裏紮下了根。去年試驗田收割時,經過靜海區農委農技服務站專家現場測産,海水稻畝産達到745公斤。
據了解,除了海水稻之外,目前,天津袁品還有30個耐鹽鹼品種正在育苗。這些新品種未來有望從天津再出發,遠赴新疆地區,解決那裏1.6億畝鹽鹼化土地種糧難的問題,為國內水稻種植開闢新的天地。
如果説金粳518的無水直播、海水稻的耐鹽鹼是憑藉其獨特的天賦成為小站稻中佼佼者的話,在天津,還有一個“種子選手”僅僅依靠著“高産”這一樸素的特點而成為田間地頭的明星。它就是“津粳優系列雜交粳稻”,因畝産可達1噸以上,被稱為“噸糧稻”,其産量一般比常規品種高出150-250公斤。
據了解,普通品種水稻畝産約為500-600公斤,而高産品種大約能夠達到800公斤。然而噸糧稻的誕生,在2021年首次試種便獲得了畝産1000公斤的好成績。
“這種水稻稻杆兒粗壯,賽過葦桿,結出的稻穗猶如小扇子一般。每個稻穗能結400多粒稻穀!”自從了解到天津育出了這一高産水稻新品種後,天津華銘家庭農場負責人樊希華特別感興趣,他下定決心,今年一定要試種一下。他告訴記者,正是看中了噸糧稻高産、抗病、抗倒伏等優點,今年農場一共種了200畝噸糧稻,不出意外的話,到今年秋天,每畝地能比普通水稻增産30%以上。
“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小小一粒種子,一頭連著國家戰略,一頭連著百姓民生,是萬民之命,國之重寶。
在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未來天津發展藍圖中已經繪就——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打造國家種業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的重要基地,讓“中國飯碗”裝更多“天津糧”!“十四五”期間,天津市糧食播種面積將持續穩定在550萬畝,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特別是小站稻有望實現種植區域優良品種全覆蓋。
手有餘糧,心中不慌。讓一粒小種子發揮最大能量,這便是天津的初心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