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新區楊家泊鎮 李自沽村 新時代的“漁光曲”

發佈時間:2022-07-04 14:40:50 | 來源:天津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漁光一體生態養殖項目

六月盛暑,夏至已至。一年當中北半球白晝時間最長的一天,太陽炙烤著大地。渤海灣岸邊,藍天之下,濱海新區楊家泊鎮李自沽村2000畝魚塘波光粼粼、清澈透亮。水面之上,12.5萬塊太陽能光伏板整齊鋪展,汲取著來自大自然的能量。

“池下養蝦、塘上發電。環境好了、腰包更鼓了,日子越過越紅火!”村裏養蝦大戶張效江承包了80畝水面,人樸實勤快,爽朗的笑聲在海風裏飄蕩。

這是距離中心城區80公里、天津市最東端的一個小村。它北接唐山,東臨大海,數百年來,潮起潮落,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打魚、種地,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

變化在2018年來了。

一個留洋歸來的大學生懷揣夢想、回報家鄉,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4年來,這位“85後”年輕人帶領全村千余位鄉親闖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的新路。

張強,李自沽土生土長的農村娃。2008年以優異成績作為大連大學的交流生考入澳大利亞一所大學,黃金海岸風景如畫,他學習生活了4年,時常想起家鄉那個道路泥濘、沒通自來水、沒有戶廁的小村莊,心裏有一個念頭越來越強烈──“我的老家,那個海邊的小村莊,如果像這裡一樣美,該有多好!”

2012年,張強碩士研究生畢業。作為金融專業的高材生,他沒有進入銀行和投資領域,而是轉身回國,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地方。“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這是我人生最正確的投資。”

當他的同學們著西裝革履穿梭在寫字樓裏當“金領”的時候,張強卻挽起褲腳建起了水産養殖場。短短幾年,名不見經傳的小場實現年收入千萬元,每年為村裏提供就業機會上百個。

“這個年輕人,了不得!幹啥像啥!”村裏的老漁民心服口服。

養殖場越來越紅火,可李自沽這個小村莊仍然在致富路上掙扎。“你見過世面,又有文化,村裏缺個帶頭人,回來帶著鄉親們一塊兒幹吧!”一些老黨員找到張強,希望他能挑起這個擔子。

在鄉親們的呼聲中,2018年7月,張強走馬“一肩挑”。“兩委”班子成員平均年齡35歲,年輕人聚在一起,決心要為村裏幹一番事業。新班子上任,第一件大事就是打造村集體經濟,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引進漁光一體生態養殖項目。

張強給鄉親們算了一筆賬:建設2000畝“漁光”項目,每年發電量超過7000萬度電,可以減少燃煤2.5萬噸,減少CO2的排放量約10萬噸,不光實現綠色養殖,更重要的是還可以每年為村集體增加近400萬元收入。

“養了一輩子魚,沒聽説過這種養法。”張強把漁光一體養殖項目介紹給村民,遭到了鄉親們的反對。在水面上架設太陽能光伏板,需要在水裏打樁,鄉親們擔心樁子影響出魚出蝦進度,萬一趕上魚病蝦病暴發,有可能全軍覆沒。為了打消鄉親們的顧慮,“兩委”班子帶著養殖戶去外地參觀考察。

養殖戶張效江懸著的心放下了,一下子承包了80畝水面養蝦。

“有這些太陽能板遮擋,到了夏天水面溫度沒有那麼高,晝夜溫差也沒那麼大,這樣一來,蝦病減少了。”張效江嘗到了漁光養殖的好處,他養蝦20年,有賠有賺,蝦病暴發的年份,讓他很崩潰。但是最近這三年,蝦病明顯減少,每年收入都穩定在70萬元。

鄉親們同樣收穫了漁光養殖的紅利。4年來,通過産業帶動集體增收,每位村民平均分紅超過5萬元,腰包鼓起來了。

村集體經濟的壯大,使村莊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村裏修了路、實施了煤改氣工程、開展一系列村級環境整治、完成了濱海新區人居環境示範村建設。昔日那個破舊的小村莊一躍成為天津市“鄉村振興示範村”“五星村”。

面對李自沽未來的發展,張強還有很多想法,他們正在著手打造生態旅遊,“我們要把新時代的‘漁光曲’唱響、唱紅,讓老百姓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