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盛讚專題片《行進天津》,觀之使人共鳴,思之催人奮進── 一座城寫給時代的答卷

發佈時間:2022-06-13 13:55:06 | 來源:天津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吳一凡

連日來,六集專題片《行進天津》在天視新聞頻道持續熱播,網路傳播熱度也有增無減。全片以影像化的方式形象展現“行進中的天津”“奮鬥中的天津”,為觀眾提供了了解天津、熱愛天津的素材和場景,描繪了天津發展的美好前景。

展現一座城市成長之路

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任吉東看過《行進天津》後表示,該片全面呈現了津沽九河下梢、海陸交匯、山水相融的地理風貌,真實再現了津門萬年史跡、千年傳承和百年曆程的深厚底蘊,集中彰顯了津城忠誠愛國、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的人文精神,用豐富的素材、嚴謹的史論、唯美的畫卷、感人的情節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一座城市的成長之路。

任吉東説:“《行進天津》以天津發展的關鍵節點和突出亮點為抓手,借助宏觀視野與微觀細節的全息掃描與重點解讀,採取‘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俯仰角度與移形換位,再輔以人物事件的場景還原與技術再現,通過唯美畫面與詩意描繪,既具備紀錄片的求真求實,也富有藝術片的惟妙惟肖,更有故事片的繪聲繪色,展現出行進天津的脈動、天津行進的躍動,為觀眾活化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津門雅韻與天津印象,觀之使人共鳴,思之催人奮進。”他指出,《行進天津》可以看作是一部天津政治經濟發展史,一部社會文化進步史,更是一部天津人民奮鬥史,“行進的天津氣勢恢宏,天津的行進眾志成城。《行進天津》是天津行進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站在新時代的轉型時期和新征程的歷史起點,向黨和人民遞交的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寫給中國和世界的影像家書

天津大學新媒體與傳播學院院長陸小華認為,一部紀錄片的價值蘊藏是多重的。“在《行進天津》中,可以看到這座城市所擁有的大自然美好、珍貴饋贈,可以看到這座城市在不同歷史時空中所作出的歷史性和現實性貢獻,可以看到這座城市面對時代之問正做什麼樣的精彩回答,可以看到這座城市生活的韻味和魅力。觀看《行進天津》,強烈地感受到這座城市和生活在這座城市奮鬥者的使命感、生命力和鮮活氣在奔涌。一部紀錄片,因而成為這座城市寫給中國和世界的一份影像家書,成為這座城市寫給時代和人民的一份答卷,成為這座城市寫給未來的一份宣示。”

陸小華還特別提到了該片的結構設計,“第一集《逐夢遠航》形象展現這座城市在完成什麼樣的核心命題;第二集《紅色畫卷》深切敘述這座城市的紅色血脈如何傳承;第三集《星河璀璨》自豪展現這座城市在諸多領域為中國作出貢獻的人們;第四集《魅力之都》展現生態、建築、人文之美;第五集《拱衛之城》從新層面闡發了這座城市的使命意識和獨特貢獻;第六集《津沽韻味》從人的感受出發揮灑出這座城市的神韻和魅力。”

“這部紀錄片的影像是精心攝取、編織而成,從影像敘述節奏、表達手法運用的掌控中可以感受到既激情又內斂的創作格調。可以想見,一些韻味雋永的畫面,也許會變為電腦開機畫面;這部紀錄片的許多部分,會變為在新媒體平臺上廣為傳播的小視頻,年輕人會以此片進行更具想像力的二度創作。這樣,《行進天津》就在新的時空和人們的生活中以新的方式行進,持續感染人們。”陸小華説。

詩性語言與唯美鏡頭完美結合

在作家王松眼中,專題片《行進天津》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專題片不好拍,很容易走兩個極端,一是形式大於內容,過於注重畫面感,內容空洞;二是內容大於形式,只注重介紹和議論,畫面缺乏美感。《行進天津》克服了這兩種傾向,可以説是聲情並茂。天津這些年無論是在生態環境保護還是市政建設等方面,都有了破蛹化蝶的巨大變化。形式和內容,無論忽略了哪一方面,都不能把天津的風貌充分表現出來,《行進天津》做到了兩方面的兼顧。”

王松認為專題片的敘述語言主要有兩條線:一條是鏡頭語言,另一條是解説詞。如何把這兩條線完美結合在一起,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行進天津》的解説詞是一種詩性的語言,而它鏡頭下的天津既保留了獨有的城市文化,又有非常明顯的時代元素,讓觀眾感受到這是一座時尚的城市,同時又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解説詞和鏡頭畫面的相互烘托映襯下,《行進天津》展現的天津就像一隻振翅的蝴蝶,即將騰空而起,也讓觀眾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