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新時代 天津這十年 | 小站稻振興中的“種子工程師”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振興小站稻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育種人的付出。“我們的新時代天津這十年”今天來認識默默耕耘的小站稻育種人。
今年56歲的于福安,打小在寧河長大,父母靠種小站稻,供他唸書。畢業後,他也開始跟小站稻打交道,雖然育種工作很辛苦,收入也一般,但于福安一直沒有放棄。
2018年,天津提出《小站稻産業振興規劃》,一場“種子研發升級行動”就此打響。那時候,于福安手里正握著,他精心培育了近十年的“津原”系列水稻種子。
小站稻産業規劃出臺後,小站稻種植面積增加,原種廠多年育種聲名在外,不少涉農區的農戶都來訂種子。于福安也等來了一系列政策利好,種植補貼、科研經費增加。在市財政支援下,單位建起了新的實驗室,有了研究土壤養分和水質的檢測設備。科研條件檔次提升後,于福安的“津原”稻種研究,很快進入了攻堅階段。可就在新稻米育種的關鍵階段,連續幾個月的雨、霧、霜、雪天氣接踵而至,較大的濕度讓新稻種的品質岌岌可危。當時,很多農戶都是長期跟于福安他們合作,一年到頭的生計,都指望著著稻田。情急之下,于福安和同事們一起在田間清雪、晾曬,一萬多畝的育種田,幾十人的團隊挨個兒清,家人、朋友能發動的全發動來了。
雪不清,這批種子就得全軍覆沒,這段時間,于福安最多連續工作了40多個小時。
提升小站稻品質,天津在全市推廣優質小站稻品種,于福安他們研究的津原系列品種,也在其中,現在,80%以上的種植戶,都用上了他們育出的稻種。小站稻的振興,不斷吸引年輕人加入。劉文賀,農業專業大學畢業後來到這兒,成了于福安的徒弟。水稻研究得下苦功夫,往往幾十年才能出成果,而且,每天都需要進行反反覆復的實驗和田間作業。讓年輕人踏下心來育種,于福安經常帶著劉文賀,走訪種了十幾年水稻的老種植戶。
漸漸地,劉文賀越來越喜歡這份工作,鑽研育種也更加用心了。去年,劉文賀發現,實驗室裏所有的選種、種子品質檢驗等實驗,都需要提前選100粒種子作為樣本,每天這樣數種子的工作,就要操作很多遍。劉文賀利用下班時間,上網查資料,想出了更簡便的數種子方法。他從冰箱裏凍冰棍兒的模子中,獲得靈感,定做出了一次性能篩出100粒種子的數粒板。
在父親于福安的耳濡目染下,他的兩個孩子畢業後也從事了農業工作,經常跟于福安切磋種水稻的技藝,新老傳承中,讓于福安在種子研發中,實現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