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薊州,古樹成了“網紅”,鄉村旅遊因生態振興

發佈時間:2022-05-31 08:54:46 | 來源:津雲 | 作者:朱學兵 | 責任編輯:吳一凡

初夏的薊州,青山吐翠、綠水潺潺,這個季節,也正是我們這座城市後花園進入旅遊旺季的開始。這兩年,薊州區加大對百年以上古樹保護的力度,讓古樹煥發青春,成為生態“網紅”,從而助力鄉村旅遊。

保護古樹 打造生態名片

在薊州區穿芳峪鎮的最北端,與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相毗鄰,這裡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東水廠村正坐落於此,全村總面積8000畝,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農家旅遊網紅打卡地。

古槐樹植于北魏時期,距今1630年

在這裡,有著一棵一千多年的古槐,參天屹立,樹榦遒勁,枝葉繁茂,行走其間,能夠感受到古樹歷經的滄桑。在東水廠村,這棵古樹,被村民們稱為“神槐”,樹圍近7米,高40米,據林業部門考證,它植于南北朝北魏時期,距今已有1630年曆史。稱它為“神槐”,是因為在這棵古樹身上,蘊含著很多傳奇故事。抗日戰爭時期,日偽軍來村裏掃蕩,曾兩次放火燒村,古樹受到嚴重摧殘,卻奇跡般存活下來。那被火燒過的樹榦,在周圍枝幹的簇擁下,歷經多年風雨,依然矗立其中。主樹榦有一個巨大的樹洞,相傳,時任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包森率領十三團官兵在這一帶與日偽軍作戰,由於寡不敵眾,被敵人包圍,情急之下,包森和戰友們把槍藏在這個樹洞裏,躲過了敵人搜查。如今,古樹下,包森養傷時居住的民房,幾經整理修葺,已經成為一座紀念館,當時包森和冀東抗日將士們的故事,在這裡向世人傳頌。

高志偉,薊州區林業局農藝師,這兩年一直在做古樹保護工作,除了古樹生存狀況、生長環境,他還關注著古樹背後的故事,在他看來,古樹保護不僅僅是要做好林業養護,更要有一份對家鄉和這片山林的深深情懷,要讓古樹成為薊州林業的代言人,成為鄉村旅遊的名片。

“東水廠村是全國百條精品紅色旅遊路線之一,這裡有紅色的基因,大家了解古樹的同時,更可以多了解咱們一些紅色歷史。現在這個村,以古樹命名的農家院,就有20多家了。”高志偉介紹。近幾年,村裏搞起了農家旅遊,古樹的傳説成了遊客們津津樂道的事兒,口口相傳,客人便多了起來,村民日子好了,對古樹的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了。村裏成立了巡護隊,村民們自發地當起了巡護員,每天有巡視,定期澆水、打藥,古樹有任何情況,村裏都會第一時間掌握。

2019年秋季的一天,突然刮一陣大風,古樹的枝幹發出了“吱嘎”的異響,巡護隊員趕緊將情況彙報給樹長陳永生。林業專家立馬上山,對古樹進行了體檢,發現古樹部分枝杈樹皮脫落,樹榦有些地方出現裂縫,再遇到強風就會有折斷的危險。東水廠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陳永生説:“最後決定立三根鐵管架子把樹撐起來了,後期我們又把這三根鐵管架子做了一下美化。”

林業部門工作人員高志偉與樹長陳永生,檢查古樹保護措施

在薊州,像古槐樹這樣記錄在冊的古樹,有3800多株,大多數古樹,都已成為當地的景點,吸引著八方來客。位於羅莊子鎮三道嶺村有一棵流蘇樹,樹齡已有539年。過去對古樹疏于保護,由於水土流失,這棵流蘇樹曾一度出現生長衰弱情況。羅莊子鎮林業站站長商寶勝介紹説:“它是一個小樹穴,對這個樹起不到保護作用,土層特別薄,對水的吸收不太好,現在經過覆土,再把樹穴弄大了之後,下點雨它就直接流到樹根了。”

流蘇樹每年5月初開花,盛花期達10天左右,滿樹雪白,民間對它有“百年流蘇樹,人間四月雪”的描述。開花時節,四面八方的遊客匯聚於此,樹冠搖曳,落英繽紛。看到如今的熱鬧場景,高志偉感慨道:“看到越來越多的遊客觀賞這棵古樹,心裏有一定的成就感,但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後續的保護我們還要做得更好。”

“網紅”古樹 助力鄉村旅遊

古樹保護,不僅給古樹創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也為鄉村旅遊帶來了人氣。隨著慕名來欣賞古樹的人越來越多,附近的好多村民開始做起了民宿生意。在三道嶺的鄰村翟莊子,村民高金紅,就是看好這個商機,去年開始做民宿。提起流蘇樹,高金紅滿眼興奮:“我們經常帶著客人去觀賞,客人都有被驚到了的感覺。前一陣兒有個客人,就是因為它的花期而來的,包院包了兩天。”

高金紅家後院的山坡上,有一棵樹齡320年的油松,每次有客人入住,她也會帶著客人來到古樹下,聽松濤看林海。眼下,她和愛人商量著,每年投入一些資金和精力,對這棵古樹周邊進行修繕,小兩口都覺得古樹能給自己的小院帶來與眾不同的氣質。高金紅説:“沒有想到,古樹給我們帶來了客流。我們也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把這棵樹周圍的環境打造一下,給它修一修小石階路、小護欄,這樣方便遊客來觀賞它。”

高金紅夫婦查看古樹情況

在薊州北部山區,盛産核桃、板栗、蜜梨、蘋果等幹鮮果品,很多果樹也都有百年以上的樹齡,這些樹大都是過去村民祖上傳下來養家糊口的。

張希峰,山東人,曾經在薊州當兵,他把這裡看做是他的第二故鄉。退役後,他在九山頂開了一家小店,專門經營山裏的特産。張希峰第一次嘗到蜜梨,是剛來薊州創業時房東給他的,他一口吃下去,就被香甜可口的味道吸引了。於是,他把蜜梨擺到了自己的小店裏,並給蜜梨起了個新名字“古樹蜜梨”。張希峰告訴記者:“咱們農村叫它小蜜梨,我覺得加上古樹兩個字更有味道。”

小蜜梨,是村民隨口而出的稱呼,過去拎個筐在路邊賣,個頭小、不起眼,常常賣不出好價錢。以前村裏曾有不少這樣的古梨樹,後來或是因為建房修路,或是別的原因,被村民放倒賣掉了。張希峰覺得可惜:“説句心裏話,知道這些資訊後特別痛心,所以這幾年我一直在關注古梨樹,希望大家好好地保護它們。”

張希峰進山看古樹蜜梨生長情況

回想當初,張希峰説:“最初我去的時候,這個梨子只賣1塊錢出點頭一斤,小一點的賣得更便宜,這都是古樹的精華,價錢要配得上它,價錢好了,老百姓就舍得用心去管理它。養樹跟養孩子一樣,很辛苦的。”

正是知道養樹的辛苦,張希峰才更加關注這些古樹,每發現一棵,他就記錄下來,然後每年果子成熟的時候,就來收購。張希峰介紹説:“北部山區這一片,就是我自己統計到的,我覺得應該有500棵左右。”

張希峰這幾年幾乎踏遍附近山村,在他心裏有張地圖,記錄著哪棵樹,哪座山,哪個村,哪些人。張希峰説:“一百多年、兩百多年的古樹,它生長在大山裏,我覺得它是有靈性的,要繼續保護這些古老的樹種,讓我們未來的子孫也能嘗到這種美味的東西。”

如今,薊州越來越美,來的客人越來越多,也讓他這個外鄉人更喜歡這個地方了,不僅小店開了分店,眼下,他正在租來的宅基地上改造一處民宿小院。從18歲參軍來到薊州,到現在30多年了,張希峰對這裡既熟悉又眷戀,他在設計這個民宿小院時,也給自己留了房間,他想像那些古樹一樣,把根紮在山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