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新時代 | 從鹽鹼灘到網紅地,他見證著“綠色禁區”的蝶變之路
天津地處渤海之濱,越靠近海邊,土地的鹽鹼化程度就越高。土壤含鹽性高、地下水位高、地下水礦度高、海拔低——“三高一低”是濱海新區生態綠化建設的難點。
經過探索奮鬥,濱海新區攻克了“重鹽鹼地綠化”領域40多項世界性技術難題,創立並完善了包括“濱海淺潛水地區暗管排鹽、規模化綠化技術”“原土、吹填土直接綠化技術”和“植物生長調控技術”等三大技術路線在內的一整套“技術上合理、經濟上可行”的鹽灘綠化技術體系,終於讓當年的荒灘變成了一座綠色新城。
鹽灘上的新城變綠
春夏之交,徜徉在濱海新區的街頭,滿目都是鵝黃嫩柳、姹紫嫣紅。各大公園成為不少市民休閒的好去處。然而,當年天津開發區建區伊始,這裡卻是一片“鹽鹵不毛之地”。
天津泰達綠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清介紹,濱海新區陸域各類鹽鹼地面積約佔區域土地總面積的86.3%,其中重度鹽鹼化的土壤佔陸地區域的53.5%,曾被稱為“綠色植物生長的禁區”。
在一個個曾經是鹽場、從來沒有綠色的地方植樹種草,而且要長好長大,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也是世界難題。張清他們在中外資料裏尋找答案,在一次次試驗中探尋通路,記不清多少次的探索、失敗,再探索、再失敗後,終於迎來了歷史性的成功。
通過鋪設波紋塑膠盲管、降低水位、流水洗鹽、抑制客土層次生鹽漬化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學技術手段,確保植物立地生境的條件,改變了開發區“寸草不生”、沒有綠化的歷史。
經過日積月累的不竭努力,張清他們創建並完善了包括“濱海淺潛水地區暗管排鹽、規模化綠化技術”“原土、吹填土直接綠化技術”和“植物生長調控技術”三大技術路線在內的一套技術上合理、經濟上可行的鹽灘綠化技術體系。
今天,鹽灘綠化技術已成為濱海新區生態綠化的支撐性技術,應用在“濱城”及北方沿海地區的生態綠化上,徹底破解了鹽灘綠化及可持續性這一世界難題,創造了開發區和濱海新區從昔日重鹽鹼生態脆弱區到如今綠色宜居新型地區轉變的生態奇跡。
良好生態環境大大增強了區域的經濟活力,産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天津開發區的投資環境綜合指數在國家級開發區中連續10餘年保持全國第一。
最近,張清正和同事們忙著鹽灘裸露地簡易綠化的研究,依舊是將“科技創新”放在首位,希望能將此項技術應用在濱海鹽土裸露地生態綠化。
10餘年“精選”實現“由綠變美”
濱海新區由“鹽鹵不毛之地”成為綠色新城。張清他們又面臨著新的問題:綠化方面存在植物種類單一、群落層次結構簡單等問題,再次解決的就是讓新區“由綠變美”。
2010年,濱海新區決定利用第八大街高壓線下簡易綠地26萬平方米的區域,由泰達綠化建立植物資源庫,用於研究耐鹽鹼植物資源的引種篩選及綜合評價工作。
在10餘年時間裏,科研人員克服可選用植物少的困難,在充分考慮植物原生區域、生態適應性及引種規律的基礎上,以先擴充同科同屬同種的栽培品種為第一步,以引種同科同屬近似種為第二步,逐步擴充鹽鹼地可用植物素材。
資源庫分別建立了濱海重鹽鹼地區月季耐鹽鹼性、觀賞草觀賞性及抗性綜合評價技術體系等,陸續共引種評價各類植物資源近6000種(含栽培品種),目前仍在圃觀測的植物有近2000種,建立了11個不同植物主題的專類園區。
此後,科研人員更以科學技術為手段,不斷嘗試創制植物新品種。如以中國傳統名花、天津市市花——月季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中心通過太空育種、雜交育種、分子育種等方式,持續打造濱海新區自己的品種。
“為了給鹽灘栽培的植物提供一個適宜生長的環境,防鹽鹼滲透,我們設置了堅實的隔離層和排鹽管,精確計算管道的走向和分佈,打個比方來説,植物就像生活在一個大花盆中,這樣做的目的是力求以最小的成本實現最大的效果;在原土改良生態修復方面,我們創造性地將工業和農業固體廢棄物應用於實踐中,探索了各種廢棄物的綜合利用,不斷降低土壤鹽鹼度、提高肥力,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植物選擇上,我們進行了大量實驗,篩選培育出了200多種耐鹽鹼植物,形成了泰達植物資源庫。”張清説。
這些年來,天津的城市綠化發生了質變,有上了熱搜的大理道海棠,還有著名的月季公園——睦南公園。“我們篩選出100余種新優耐鹽鹼植物應用於濱海新區城區的綠化,還培育了5個耐鹽鹼月季新品種,填補了市花月季自有智慧財産權的空白,天津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月季新品種。”張清説,日益改善的生態,不僅豐富了土地供應,而且還為打造沿海觀光景點創造了條件。
成為綠色“網紅打卡地”
從事綠化工作多年,張清有個習慣,每當走在路上看到公園內百花競放,就會隨手拍下公園美景,發送到手機平臺上。“今天的花開得很漂亮,看著都有好心情。”
濱海新區成了一座花的城,這是以前不敢想像的事情。以中新生態城為例,當年開始建設時,生態城大部分區域為渤海灣退海鹽鹼地,環境本底條件惡劣,今天的中新生態城則綠樹成蔭、宜居宜業,正體現了自然約束條件下建設生態城市的示範意義。
“假期不用去遠處,出了家門就能逛公園,每個公園都是一處網紅打卡地。”家住中新天津生態城的居民張輝告訴記者,目前生態城區域內有南堤步道公園、惠風溪景觀河道公園等大小公園30多座。一到節假日,他們全家就喜歡帶著孩子去公園逛逛,有時還會約上朋友一起到新區的大型公園“打卡”。
雖然園林綠化對於城市發展的作用還沒有一個精準而公認的標準,但其對地方帶來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是不言而喻的。“我們此前在治理鹽鹼荒灘過程中,因地制宜採取了‘種花盆兒’的方式,近年來則不斷在本地土壤改良方面加大技術攻關。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經過多年的精心養護和管理,原來的鹽鹼荒灘自身正在形成越來越優越的良性生態迴圈。這一過程所産生的技術、經驗和標準,為其他地方鹽鹼荒灘的治理及園區運營提供了重要借鑒。”張清介紹。
濱城“由綠變美”只是天津近十年來園林綠化養管工作取得顯著成就的一個縮影。數據表明,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區綠地面積已達40325.6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37.59%,建成區綠地率為34.46%,建成區共有大公園164個。綠樹環繞、百花競放的天津正以獨特的魅力扮美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