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新時代 天津這十年|“起飛”的航空夢

發佈時間:2022-05-09 10:07:52 | 來源:津雲 | 作者:佚名 | 責任編輯:吳一凡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這是天津航空産業的發展軌跡,也是幾代航空人拼搏奮鬥的結果。 《我們的新時代、天津這十年》今天來認識一群追逐航空夢的科研工作者。

中國民航大學,前身是中國民用航空學院,2000年前後,學校擴展學科,需要大量專業人才。那時候,周德新和愛人在遼寧石油化工大學任教,在儀錶自動化和航空油料領域,有20多年的教學經驗和豐富的研究成果,2001年,夫妻倆作為引進人才,來到民航大學任教。

周德新常説,自己趕上了天津航空産業的起步期。2005年,天津濱海國際機場T1航廈開工建設,2006年,空客A320飛機總裝線項目落戶濱海新區,西飛機翼等諸多航空領域的零部件生産商相繼落戶,航空人才加速聚集。那些年,雖然有了生産製造、物流和航空服務等基礎,但對於飛機部件的維修,並不成熟。一個偶然的機會,周德新到一家航空公司調研,當時這家公司拓展新業務,希望能夠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儘快掌握自主維修飛機部件的能力。

周德新決定,試一試,這一試就是整整五年。自己維修,就必須突破卡脖子技術,弄清楚整架飛機航空電子系統的基礎數據。周德新帶著她的學生,走遍了北京、深圳、吉林的各大飛機維修企業。

2008年,周德新終於攻下了這個難題,但是她發現,這個項目僅僅是滿足這一家公司、一款機型的需要,想要推廣,很難。此後十年,天津航空領域發展從小到大,陸續引進了60多個航空製造項目,形成了飛機總裝、研發、維修、零部件製造全産業鏈條,多所國家級院所陸續在津建設研發試驗基地。周德新的團隊,也逐漸擴充到了將近20人,她帶領著這群年輕人,搭建了航空電子系統基礎研究平臺,並取得了30多項專利。隨著中國民航大學成功申報國家級虛擬倣真教學示範中心,這支科研團隊在既有研究基礎上,創新性的加入了虛擬倣真技術,成果獲得了天津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團隊中,“85”後山東小夥張文林,主要研究導航制導與控制領域,不但技術好,還有一股子闖勁兒。

這五年,天津陸續推動舉措,鼓勵院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重點支援其成果和産業落地天津。張文林他們研發出來的國産飛機導航系統倣真模擬機,順利完成成果轉化,用於飛行員、機務人員的培訓教學。這時,張文林提出,要嘗試將進一步擴大市場。

但張文林心裏並不踏實,那時候,在學校是老師,在校外又要積累客戶、開拓市場,“雙軌”操作讓他總覺得有點尷尬。直到2021年初。《天津市大學科技園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出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鼓勵高校科研人員到企業兼職,或在職創辦企業。7月,作為第一批天津市大學科技園,中國民航大學科技園成立,所有成果轉化收益的85%歸科研人員;科研成果作價入股企業後,全部收入95%歸個人。

張文林跟師兄弟們一商量,大家選擇了6個具有成果轉化能力的項目,作價入股,引入其他資本,成立了公司,德新航空。

現在,張文林又多了一重身份,德新航空總經理。公司成立了半年多,研發出四大類産品近20款飛機模擬器,合作單位達到3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