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西青區

數字智治——數字鄉村實踐賦能付村百姓全新生活

發佈時間:2022-05-07 08:35:07 | 來源:中國小康網 | 作者:吉寶剛 | 責任編輯:吳一凡


清康熙十四年纂修的《天津衛志》記載著“董永和七仙女在付村槐蔭樹下天仙配”的民間故事,這裡説的“付村”,就在西青區精武鎮。“天仙配”的愛情故事,在付村原著居民和外來客中傳頌著,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追求;而今,乘著數字鄉村建設的東風,鄉村振興和數字化技術在那棵大槐樹下相遇,又將演繹出什麼樣的動人故事呢?

image.png

變化:翻天覆地

走進付村學畔馨園小區,一陣兒童的嬉戲聲從露天活動中心的滑梯處傳來,邊上或坐或站著幾位“帶娃”的老人,一邊滿眼愛意的看著“孫夥計”,一邊興致勃勃地聊著家常。

了解到我們的來意,幾位老人打開了“話匣子”:

“當年村裏平房改造,我們都住進了樓房”

“現在生活好了,環境也好了”

“家家戶戶都裝了暖氣”

……

今年80歲的村民劉奶奶,20歲時嫁到付村,育有兩兒一女,如今全家住進了樓房。“那時一共分了五套房,除了三個孩子每人一套,我和老伴還富餘一套房。村裏又給上了保險,現在我和老伴每人每月有近兩千元的退休金。”説著,劉奶奶臉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劉奶奶告訴我們,在她的公公婆婆年輕時,付村是出了名的窮。1949年以後,付村人的日子才慢慢好了起來。“我嫁過來那會兒,住的都是土坯房,遇到颳風下雨特別遭罪。再看現在,我老跟書記説去申請把‘付村’改成‘富村’,哈哈!”劉奶奶開起了玩笑。

也難怪劉奶奶“驕傲”,付村現在確實是“富村”。

image.png

付村富家灣小區內帶孩子曬太陽的居民

付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成達告訴中國小康網,學畔馨園還遷樓是付村給村民的福利分房,現在村民每人平均住房面積達100平方米。此外,近年來,付村持續完善村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已為600余名村民辦理了失地養老保險,妥善解決了村民養老的後顧之憂。

1993年,付村變身“小康村”。2004年,付村斥資2.6億元興建了現代化小區。2006年11月,1900多位村民告別了土坯房,搬進了配套齊全的樓房。去年9月,付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村黨總支被評為“天津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每人平均年收入超過5萬元,全員享受村集體提供的全面福利保障。

付村黨總支委員、村委會委員李春萍給我們算了一筆細賬:村裏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有1500元失地保險金、400元退休金,年底還有6100元補助金。80歲以上的老人,過生日時村委會給老人送上1000元生日禮金。春節、重陽節,也有福利金。老人們在醫保報銷之外,還有一定比例的“二次報銷”。孩子們入托村裏的幼兒園,每天只交10元飯費,剩下的都由村裏補貼。如果考上大學,村裏還會有獎勵,一本獎勵1萬元,二本獎勵5000元,考上北大、清華,獎勵2萬元。

image.png

付村富家灣小區一景

環顧整個小區,湖景公園、體育場、幼兒園、圖書室、衛生所、商業街、警務室一應俱全,還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物業保潔公司按照‘四清一綠’的標準,24小時維護小區環境。”李春萍説。

由傳統農業鄉村到城鎮化轉變,付村的華麗轉身離不開鄉村振興戰略和天津城市繁榮進程。隨著大學城建成以及周邊商業地産的開發,城市擴容為付村的振興創造了機遇。有人説,付村這樣的城邊村,其富裕不過是吃到了“土地紅利”。但有些像付村一樣情況的鄉村,為什麼並沒有達到付村這樣的發展水準,甚至有的村子拿了拆遷補償款就地清戶消失在歷史的記憶中呢?李成達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答案。

“付村確實趕上了好的時代機遇,但是機遇到了要看怎麼把握。壯大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不能忽視的重要一環。”李成達説,“當年我們付村的土地被徵用,獲得了土地補償金,村裏沒有‘崽賣爺田,分光用光’,而是在對村民兌現政策的同時,將提留的資金用於發展集體經濟。”

2021年,付村經濟總收入5579萬元,其中租賃收入1308萬元,物業服務收入592萬元。除此之外,還有存量。“有家底,才能集中財力辦大事、辦好事。讓村民在就業、教育、保險和醫療等方面享受優質福利。”李成達底氣十足地説。

目前,付村已經實現了集體經濟從第一、第二産業向第三産業的轉型,經濟收入連續多年以年均超10%的幅度快速增長。在這樣的基礎上,付村幾年前就開始積極探索數字化手段,借助網際網路技術來賦能鄉村治理。

治理:智慧賦能

“富家灣小區水池邊有兩個小孩兒在玩耍,沒看到家長看護,請網格員提醒注意安全。”

“學畔馨園2號樓1門有居民求助,請網格員立即到位。”

“富家灣小區有外地低風險地區返津人員申請報備,請網格員及時處理。”

……

一條條即時指令,從“智慧付村”多媒體平臺不斷地發出。這就是付村從實際需求出發,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打造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智慧平臺。

image.png

付村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智慧平臺

“螢幕上顯示的是智慧平臺的八個模組,包含了智慧黨建、垃圾分類、網格管理、圖書借閱、養老送餐、智慧腕錶、積分管理、基層治理等內容。工作人員24小時值守,關注著螢幕上顯示的各項實時數據。可以説,村裏的大事小情,這裡一目了然。”在付村黨群服務中心二層的智慧平臺控制中心內,付村村委會委員葛洪雙介紹説。從2018年開始,付村已開始使用“守望領域”的人臉識別系統,能夠更高效的進行流動人口的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小區的安全防護工作。

“這個平臺,主要由後臺數據庫、管理系統和使用終端組成。後臺數據庫是數字化治理的基礎,存儲了詳盡完備、真實準確的人員資訊、房屋資訊、社區基礎設施資訊等數據。”李成達説,“管理系統是智慧平臺正常運轉的保障,由工作人員進行操作和維護。使用終端是智慧平臺對外的窗口,包括展示大屏、電視端和‘掌心付村’小程式,實現了‘三屏合一’。”

自2020年10月西青區入選中央網信辦等七部委確定的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單以來,付村依託智慧平臺,在西青區試點建設中積極探索數字化手段賦能鄉村治理,打造“智慧社區”樣板,“智慧付村”大大提升了鄉村治理的效能。

隨著付村城鎮化程度越來越高,外來人口不斷增加,基層治理的壓力也在逐漸加大。如今,付村戶籍人口2500余人,外來常住居民和外來租房人口已超過7000人。

如何管理好如此龐大而複雜的居住人群?一張“智慧網”將管理和服務抓到底,以黨建為引領,依靠科技賦能,依賴智慧平臺,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米”。

依託智慧平臺,付村根據網格區域劃分,建立了“一人一網格,一崗多責”的工作模式,由網格員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動態服務。在工作中,網格員全程佩戴記錄儀進行巡查並處理各種事件。巡查走訪中,一旦發現問題及時上傳到付村智慧平臺。平臺管理人員將根據事件類型進行判斷並處理解決。通過科學智慧的網格管理,付村黨總支與村民之間建起了“心貼心”的溝通橋梁。

智慧平臺還通過全面覆蓋的智慧監控攝像頭,讓付村居民的安全系數大大提升。“有一次我在小區池塘附近散步,遠遠看見一個小朋友在還沒完全上凍的冰面上玩,當時可揪心了,正準備喊他,就聽見擴音器裏喊道‘小朋友,冰面危險,趕快上來!’小朋友得到提醒,馬上跑了上來。”69歲的志願者趙來雲阿姨説。原來,智慧平臺通過監控發現了這一情況,及時作出了反應。

付村的智慧治理效能,在全方位、精細化的服務上得到充分的體現。

環境:智慧宜居

付村學畔馨園小區內,一個個造型別致科技感十足的智慧分類垃圾箱非常引人注目。

“滴……正在開門,請正確投入垃圾。”“正在測量,請稍後。”“您本次投放重量為0.4公斤。”付村人劉銘楠熟練地掃描二維碼,根據操作提示音,按照投放口標注,把垃圾按類別投進了不同的箱體。

image.png

智慧分類垃圾箱

作為西青區首批投放使用智慧垃圾分類箱的試點村,付村早在《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前便投入資金,採購了智慧垃圾箱,開始推行垃圾分類。依託“智慧付村”平臺,他們對垃圾實施“一戶一碼”智慧化管理。村委會為每戶配備一個具有身份標識的二維碼,提供印有二維碼的貼紙。村民需將二維碼貼在垃圾袋表面,再進行垃圾投放。智慧垃圾桶需掃碼才能打開,具備滿桶、超重、超溫報警功能,並與智慧平臺相連,可實時記錄垃圾投放數據。還有一支由專職網格員、80多位村民組成的志願者隊伍,全天候負責環境監督。

每台智慧垃圾分類箱都配有先進的數據採集終端。垃圾分類情況會實時上傳到智慧平臺的中控螢幕上。後臺根據分類情況自動生成每戶參與垃圾分類的積分,所有數據公正、公開,村民可以隨時在手機端或電視端上查詢到自家和其他人的積分情況。不僅如此,工作人員還能通過智慧平臺實時監控垃圾箱狀態。一旦出現垃圾箱滿載、超重、超溫,平臺會自動提示報警。監控人員便會及時通知相對應的網格員前去查看、處理。

李成達説,開始推行時,居民們沒形成分類投放的概念,垃圾還是混雜投放。後來,村委會出臺了一個政策,垃圾分類與文明積分掛鉤,不按要求分類投放垃圾的扣除積分,年底扣除相應福利;按要求投放垃圾且全年無投錯的居民,年底可以參加抽獎。這個政策一齣臺,村民們看到垃圾分類既有利於環保,還能享受福利,都自覺地遵守規章。現在,付村垃圾分類的準確率已達到90%以上。

如今,垃圾分類的理念在付村已深入人心。先進的智慧化管理不僅保護了環境,提高了廢物利用率,更讓村民過上了綠色生活,養成了文明生活習慣。劉銘楠説:“因為智慧化的推動,垃圾分類現在已經成為付村的新時尚,環境越來越美,大家也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綠色收益!”

養老:智慧保姆

“趙姨,這是您定的午飯。今天的蔬菜特別新鮮,趕緊趁熱吃吧。”村民趙來雲上午一直陪著採訪,來不及做飯了,於是,就點了“外賣”。這不,剛下單不一會兒,志願者就將還冒著熱氣的“三菜一湯”送來了。不過,趙阿姨點“外賣”不用手機,而是拿著遙控器在電視上下單。“當初村裏在建設智慧平臺時考慮了村裏有很多老年人不會使用電腦和智慧手機,特意設計了在家通過電視便可以登錄‘智慧付村’平臺的功能。”趙阿姨指著電視螢幕説,“這個就是‘為老服務’模組,進去可以瀏覽‘老人家食堂’當天的功能表,線上下單,線上支付,很快就能送飯到府。”

科技賦能讓付村的老年人吃飽、吃好不愁,而智慧腕錶的問世,也讓老人的子女放心、省心。“村裏給65歲以上的老人都發了這個腕錶,把孩子們的電話輸進去,按一下就能打電話。要是有急事求救,不僅孩子們能收到,村委會也能收到報警,馬上就有人過來。”趙阿姨指著腕錶介紹道。

image.png

智慧腕錶的一鍵報警功能演示

在智慧平臺控制中心,劉銘楠為我們演示了腕錶的使用方法。只見他點擊了腕錶的一鍵報警鍵,腕錶中馬上發出了清脆的“SOS報警正在啟動中……”,幾秒後,控制中心就響起了響亮的警報聲,大螢幕上顯示出未處理報警資訊,電腦上也彈出了報警人資訊。前後不超過10秒。

“為確保每個老人能正確使用,在腕錶發放之前,我們為老人們進行了培訓。智慧腕錶不僅可以為百姓提供血壓、心率監測等功能,還兼顧一鍵求救、安全區域檢測等功能,還可以設置電子圍欄,通過後臺可隨時調出定位,防止老人走失。”李春萍説。有了這塊腕錶,老人們就相當於擁有了智慧“保姆”。

資訊化、大數據、人工智慧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高效、便捷。“智慧付村”平臺,為付村老百姓帶來了全新的生活體驗。然而,李成達的目標不止於此。“智慧治理只是鄉村振興的一部分,我們充分利用它的服務功能,大到民生,小到點點滴滴,最後形成整體合力。”李成達説,“我們要實現整體振興、全面振興,還是要靠産業。下一步我們還會建設一支過硬的運營團隊,利用智慧平臺來整合線上銷售,進一步擴大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