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和平區

一份“老”與“小”的民生情懷——天津以“一老一小”為重點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

發佈時間:2022-04-27 10:01:48 | 來源:天津日報 | 作者:張雯婧 韓雯 | 責任編輯:吳一凡

南開區德思幼兒園的小朋友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拓展性遊戲。

和平區“彌新”認知障礙干預中心,採用智慧化測評系統為老年人提供失能失智早期篩查和干預等服務。 (資料照片)

資料照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一老一小”關係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促進養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

“一老一小”也是這座城市所有家庭的幸福期盼。要讓一方水土幸福一方人,就必須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天津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把總書記“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殷殷囑託化作提升民生福祉的生動實踐,積極順應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適應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進程,以“一老一小”為重點,不斷推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取得新進展,帶著濃濃的為民情懷,織密“一老一小”社會保障和服務安全網路,托起“一老一小”穩穩的幸福。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會老。”什麼是“一老一小”滿滿的幸福?

對於家住濱海新區北塘街道欣雅苑社區的原野來説,“一老一小”的幸福就是孩子能在家門口上幼兒園,父母在社區裏老有所樂。

15年前,這個“80後”山西男孩兒大學畢業後,選擇留在天津發展。不過那時的他,也有著年輕人的擔憂,怕有了孩子後會遇到“入園難”“入園貴”;怕父母搬到新城市會出現“融入難”“生活難”……可是現如今,原野一家老少三代,都已深深地愛上了天津。

從安家落戶到孩子呱呱落地,從遠離家鄉到把父母接到身邊,天津這座城市的溫情和實際舉動沖淡了原野一家人的疏離感。“兩個孩子,一個在黃港第一幼兒園,一個在欣嘉園第一小學,離家都不遠。白天父母送完孩子回來,就可以去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參加活動,跟老夥伴們聊聊天。老少同樂,生活甜蜜。”原野説,這就是幸福的味道。

堅持普惠化

通過改革釋放民生“紅利”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市委、市政府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釋放更多民生“紅利”。因為這份濃厚的民生情懷,天津拿出持之以恒的韌勁,錨定托穩“一老一小”幸福目標,一個個民心工程、一項項惠民舉措……在這裡,人民的美好願景逐步化作現實;在這裡,每個人都擁有了“小確幸”與“大幸福”。

4間平房,總計300多平方米。在河西區南昌路45號院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74歲的楊富興老人感受到了家門口養老的便利。

“這兒離家近,七八分鐘就能到。就餐、健康檢查、休閒娛樂等養老服務一應俱全。”楊富興説,遇有急事,打個電話,工作人員三五分鐘便可到府。

人口老齡化,特別是高齡化、空巢化、失能化、家庭小型化的疊加現象,考驗著全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對養老服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問需於民,群眾呼聲就是行動“哨聲”!養老不願離家,這是在天津老年人口中調查問需時97%老年人給出的答案。

2019年8月14日,市委、市政府在河西區召開推進居家養老試點工作現場會,提出積極推進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解決老年人養老問題,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具體行動,是市委、市政府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檢視差距、整改提高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對踐行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檢驗。要把初心和使命體現于改善民生的實際行動,著眼于大多數中低收入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探索黨政助力、市場化運營的可持續機制,切實解決群眾所急所需所盼。

三年來,河西區積極推進居家養老試點工作,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天津相繼出臺《關於加快養老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促進養老服務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關於建立健全天津市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促進養老服務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養老服務制度體系逐步完善,為推進養老體系建設作出頂層制度設計,並建立了市養老服務聯席會議制度,加強了養老服務工作的統籌協調。

2021年,為了滿足養老實際需求,我市全面施行新修訂的《天津市養老服務促進條例》,突出居家社區養老基礎地位,強調醫養結合,規範養老機構運營管理,推動多種模式融合發展。《條例》的修訂和實施,對於促進我市養老服務健康發展,更好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發揮了重要的法治保障作用。

把小型養老機構嵌入社區,形成15分鐘養老服務圈;助餐、助潔、助急、助浴等多樣化養老形式火了起來;開通養老服務熱線,開啟老年人便捷生活的服務窗口……老年人享受到的養老服務種類越來越多、品質越來越高。

同樣在家門口就享受到民生“紅利”的還有家住河西區的“二孩”媽媽高霞。“出門幾分鐘就到了兒子的幼兒園,環境特別好,老師認真負責,每個月的保育費只有1590元,作為家長,我們特別滿意。”高霞所説的河西區鬱江溪岸幼兒園始建於2019年,不僅納入河西區第十六幼兒園集團管理,還是一家普惠性民辦示範幼兒園。

提到兒子的幼兒園,高霞的心裏總是美滋滋的。這份發自心底的“美”,與幾年前大女兒入園時的“難”,形成了對比。“當年,公辦園不好進,民辦園上不起,真是愁啊。”這是高霞曾經遇到的難題,也是當時不少家庭所面臨的共性問題。

“這些年,天津一直積極擴大學前教育資源總量。但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百姓對高品質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的需求不斷加大,‘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回憶起五年前的狀況,曾多次參與我市學前教育相關政策研究的市教科院副研究員翟艷深有感觸地説。

2017年,我市制定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學前教育的實施意見》,提出將大力加強公辦幼兒園建設,扶持規範民辦幼兒園發展,統籌指導學前教育改革。2019年,市委、市政府印發《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實施意見 》,明確了我市“堅持學前教育事業的公益普惠性,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著力擴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破解體制機制障礙,補齊制度短板,堵住監管漏洞,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的總體要求。

2019年,天津打響為期兩年的學前教育資源建設攻堅戰。市級財政投入10億元,兩年新增學位13.4萬個,全市學前教育學位總量達到36.67萬個,學位總量可以滿足適齡兒童的入園需求,基本解決了“入園難”。同時,通過公辦園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全覆蓋,對民辦園實施稅收、教師培訓、租金、用地、一次性補助、分級補助等八項優惠政策,努力解決“入園貴”問題。目前,全市527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已成為公辦幼兒園的有益補充。

推進智慧化

運用數字技術打造安全“守護神”

“一塊遠端監測手錶,實時對我每天的脈搏、血壓、步數等進行監測。有一次,監測到我心跳異常,立刻就有人給我打來電話,提醒我趕快就醫。”今年72歲,家住河東區中山門和睦北裏的崔恩來老人説,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健康還能時時被人牽掛著。

“多虧了居家衛士‘五件套’設備,讓我婆婆逃過一劫。”説起那一夜驚心動魄的情形,曹穎至今仍歷歷在目。“當時是一樓的居民家著火,我婆婆住在五樓,屋內的煙霧感知立刻報警,和平區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把這一情況快速地通知我們家屬,等我們趕到時,已經有人把我婆婆解救了出來。”

五年來,我市大力推進實施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和“網際網路+養老”行動,制定實施《天津市智慧健康養老産業發展實施意見(2018—2020年)》等。日前,民政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公佈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優秀案例名單,我市和平區的“‘智慧+’讓居家養老更安全”案例入選。和平區以“五件套、三平臺、一熱線”為切入點,建設8910智慧養老服務平臺。通過一條熱線,構建區、街道、社區三級平臺,提供一鍵求助、可燃氣體感知、煙霧感知、人體紅外感知以及通話等五大功能。

人工智慧陪伴機器人、智慧護理床、遠端監測手錶……將養老與醫療、健康、資訊技術等産業融合發展,天津借助智慧技術為獨居老人築起一道“安全網”。

科技賦能,教育資訊化也正在成為在園幼兒安全的“守護者”。

98399,這個數字是目前接入天津市幼兒園三級監控系統中的攝像頭數量。近10萬個攝像頭,分佈在全市2483所幼兒園和托幼點中。2019年,我市啟動建設“幼兒園三級監控系統”,如今,從中心城區到遠郊區,從濱海新區到山區、庫區,全市所有幼兒園和民辦托幼點的日常視頻資訊已成功實現實時採集,為所有幼兒構築起一道更加密實的安全屏障。

智慧化讓“一老一小”的安全更有保障。同時,也推倒了學校的“圍墻”,打破了師生距離上的阻礙,為“一老一小”提供了一個無邊界課堂,讓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終端都可以進行學習。

連日來,基於疫情防控需求,全市中小學生開啟線上學習。在天津市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上,4600節基礎教育精品課程,實時可見,各類課程時長總計超3萬小時。

在校園學習平臺上,班主任通過學生線上學習的數據報告,了解學生的學情。大數據的背後是老師對每一個學生的精準分析,也是學校對每一位老師教學情況的精準分析。

在天津開放大學,針對老年人開設的線上課程達到17門。40節“跟我一起玩轉手機”視頻課程,受眾達到了13萬人次。無論是家門口的養老機構,還是線上平臺,“手機課堂”都成為老年人最喜愛的課程之一。

智慧化的天津,正在用數字技術為“一老一小”提供精準化的服務、安全的保障和公平的教育。

提升品質化

滿足多層次需求賦能幸福生活

少年強,則國強;老年安,則家安。這“一老一小”,是一個家庭需要守護的兩端,也是滿足人民幸福生活需要的兩端。

前不久,《2021年天津市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報告》正式發佈,這是我市第二年對外公佈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數據。在這份《報告》的“大排名”中,全市16個區學生體質狀況一目了然。“我們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孩子的體質,也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各區重視起來……”提到公佈這樣一項報告的初衷,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説。

少年兒童的身體素質事關個人成長、家庭幸福、民族未來。只有強健體魄、砥礪意志,才會成長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學生在校每天陽光體育運動至少1小時,成績列入體育“中考”;體育課表“亮出來”、課程標準“曬出來”,公佈監督舉報電話,接受廣大師生家長監督;出臺體育作業家庭指南,為學生佈置體育課後作業和假期體育作業;大力倡導各校組建體育興趣小組、社團俱樂部和專項運動隊,專業運動員進校園指導體育訓練,校級、區級、市級,各種體育競賽豐富多彩……一系列真招實招,讓學生掌握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

“從2019年至今,我市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良率和合格率持續上升。對比2020年,2021年的優良率上升了23.71個百分點,達到43.64%,合格率上升了5.58個百分點,達到94.56%,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持續上升。”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説。

通過教育、衛生健康、體育、市場監管、財政等部門齊抓共管,啟動防控近視六大工程,全市兒童近視防控工作同樣取得了重要階段性進展和初步成效。從2018年至2021年,我市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下降5.12%,平均每年下降1.71%。

提升服務品質,滿足多樣化需求,天津通過做好服務上的“加法”、負擔上的“減法”,讓優質養老服務惠及更多老人。

讓養老變成一件幸福的事,就是要幫助老年人打通生活上的“堵點”“痛點”“難點”。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重度失能人員的護理問題,已成為養老服務中的最痛點。推行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對老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將家門口養老機構服務延伸到老人家庭。河北區望海樓街道金田花園張明志,腦梗癱瘓在床多年,送到府的護理服務讓老人一家擺脫了“一人失能,全家拖累”的老大難。

“推進養老服務,一定要城鄉一體化發展。”這是市委、市政府一直不變的工作思路。興建幸福大院開啟農村養老新模式。在武清區,85歲的呂敬合老人在晚年過上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幸福生活,家門口的幸福大院,從健康講座到膳食供應,從定期體檢到休閒娛樂,托起了呂敬合和老伴兒的幸福養老夢。

“在拓展優質養老服務內容的同時,市委、市政府是真的舍得投真金白銀,盡最大努力讓每一名老人都享受到專業的養老服務。”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對於困難老年人,按照輕、中、重度等級,分別每月給予200元、400元、600元購買養老服務(護理);對於80歲以上和特殊困難老年人在老人家食堂就餐時,給予助殘補貼;持續實施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工程,將補貼範圍由2020年的分散特困對象擴展到低保、低收入救助群體;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減輕重度失能人員及其家屬長期護理事務性和經濟負擔。與此同時,組織開展“寸草心、手足情”志願助老行動,通過“少助老”“老助老”等形式,擦亮天津志願品牌,積極促進代際和諧,構建濃厚的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氛圍……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的美好願景,正化為一幅幅現實的幸福圖景。

“一老一小”美好生活的背後,是市委、市政府的殷殷為民之情;更是這座城市對人民群眾最深情的“告白”,努力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的幸福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