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證監會在立法計劃中提到:制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管理辦法》《上市公司證券發行註冊管理辦法》等規章。此舉旨在落實中央關於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的決策部署,為全面實行註冊制打下法律基礎。
2019年科創板率先實行註冊制,創業板、北交所緊隨其後。隨著註冊制的持續推進,最近兩年排隊的IPO企業越來越多。
無論是核準制還是註冊制,持續盈利(經營)能力始終是擬IPO企業被否第一大主因(亦是發行實質性條件)。2010年至今年2月底,共有394家企業擬IPO企業被否,其中151家公司被問詢到“持續盈利”,49家公司被問詢到“持續經營”,9家公司同時被問詢到“持續經營”和“持續盈利”。簡單計算,因持續盈利(經營)能力被問詢的公司合計191家,佔被否企業總數的48.48%,接近5成。
目前的監管法規中,關於持續盈利(經營)能力的規定主要可以分為五類:政策監管類、行業趨勢變化類、發行人經營狀況類、財務指標類、其他負面影響等。

3月23日,即將上會接受審核的北京電旗通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電旗股份”),多項財務指標出現了惡化:2021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降幅超過40%、毛利率降幅較大、裁員三百餘人。此外,電旗股份所處行業競爭激烈,加之大客戶依賴症,電旗股份持續盈利(經營)能力有待檢驗。
即便是在凈利潤大幅下滑的情況下,電旗股份凈利潤仍有“水分”:公司職工薪酬、勞務採購費佔營收比例顯著低於同行,被監管部門質疑隱匿了成本費用;2020年公司自有員工薪酬均同比下降,乃至低於勞務採購單價,不符合常理及工資剛性原理;公司賬面存在鉅額應收款項,但賬齡為 2-3年、3-4年的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計提比例低於同行可比公司,客觀上也增加了賬面利潤。
信披帶有誤導性
招股書顯示,電旗股份的主營業務是向主設備商和通信運營商提供行動通訊網路優化及規劃服務、無線網路工程服務和物聯網全流程物資管理系統整合服務。其中,通信網路優化及規劃服務收入佔比在90%以上。
如何理解通信網路優化及規劃服務?通俗講,該業務會使用戶直接體驗到通話語音品質更好、不掉話,數據下載速率更高、上網體驗更好。
2018-2020年、2021年前三季度,電旗股份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32億元、5.28億元、5.42億元、3.4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55%、22.26%、2.62%、-8.95%;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0.43億元、0.63億元、0.54億元、0.2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9%、46.14%、-14.39%、-41.31%。
2021年前三季度,電旗股份營收有所下滑,凈利潤的降幅超過40%。公司稱:受三大通信運營商上半年投資減緩的影響,公司2021年上半年營收、凈利潤雙降。
但上述解釋帶有一定的誤導性,因為電旗股份來自三大運營商的收入佔比較低,且2021年上半年來自三大運營商的收入降幅很小。即便營收的減少與三大運營商相關,那凈利潤降幅超過營收也要歸咎於三大運營商?
事實上,電旗股份凈利潤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是毛利率持續下滑。2018-2020年、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分別為20.83%、22.17%、19.49%、14.18%,降幅十分明顯。
業績不振,電旗股份還開啟了減員模式。2020年末,公司員工總數為2191人,2021年上半年末便減至1884人,裁員比例達14%。
按照現有的監管規則,凈利潤、毛利率等財務指標大幅下降是持續盈利能力存疑的表現。此外,電旗股份所處行業競爭激烈、進入門檻不高,與電旗股份業務結構最為相似的華星創業(2020年網路優化佔收入比95.66%),已連續多年虧損。2019年、2020年、2021年前三季度,華星創業凈利潤分別為-2.14億元、-1.5億元、-0.13億元。
凈利潤“水分” 有多少?
儘管盈利降幅較大,電旗股份仍有調節利潤的嫌疑。比如,公司最大成本——勞務採購費及職工薪酬佔營業收入的比例顯著低於同行。
招股書顯示,電旗股份及同行公司所處的通信網路技術服務行業,屬於勞動技術密集型企業,人員薪酬及勞務採購費用是公司最主要的營業成本。
2018-2020年,電旗股份勞務採購費分別為1.4億元、1.84億元、2.02億元,佔總營收的比值分別為32.42%、34.74%、37.17%。而同行可比公司(華星創業、中富通未單獨披露外協費金額,未做比較)潤建股份同期勞務採購費佔營收的比值分別為47.58%、66.15%、70.10%;宜通世紀的數據分別為48.96%、49.99%、56.17%;超訊通信的數據分別為59.89%、66.20%、80.35%,大幅高於電旗股份。
電旗股份稱,公司勞務採購費佔營業收入比例持續低於同行業上市公司,主要是主營業務結構存在差異。可比上市公司(潤建股份、宜通世紀、超訊通信)主要業務為通信網路建設工程服務、網路通信代維服務,建設任務量較大,包含施工、擴建等基礎配套建設服務,需要大量外購勞務人員完成。而電旗股份主要業務環節不涉及建設工程服務、基礎配套建設等服務,造成自有員工佔比相對較高,因此勞務採購費佔營業收入比例持續低於同行業上市公司。
電旗股份的解釋可以概括為:公司主營業務不需要大量施工建設等勞務採購服務,自有員工佔比相對較高,因此勞務採購費佔主營收入比例較低。上述解釋有一定合理性,但如果將自有員工及外聘勞務人員的人工成本全部相加,電旗股份人工成本佔總營收比值依然低。
2018-2020年,潤建股份直接人工成本(職工薪酬+勞務分包費 )佔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 63.74%、72.01%、73.22%;宜通世紀直接人工成本(職工薪酬+勞務分包費 )佔總營收的比值分別為70.79%、71.49%、75.97%;超訊通信直接人工成本(職工薪酬+勞務外協費)佔總營收的比值分別為74.31%、81.21%、87.33%。
而電旗股份2018-2020年直接人工成本(職工薪酬+勞務採購費用)佔總營收的比值分別為51.91%、51.86%、52.82%,低於同行可比公司20個百分點左右。是電旗股份能夠以很小的人工成本獲得高營收,還是公司隱匿了部分成本進而增加賬面利潤?(詳見下文分析)
頗為有趣的是,為了證明直接人工成本佔營收比值與同行公司相近,電旗股份甚至將出差費用列為直接人工成本。2018-2020年,電旗股份主營業務成本中項目出差費用分別為9,092.25 萬元、10663.13萬元、11882.57萬元,佔當期營收的比值分別為21.04%、20.18%、21.91%。 如此一來,電旗股份直接人工成本佔營收的比值就與同行相差不多。
按照現有會計準則,差旅費報銷是不能列入員工收入的,可電旗股份卻將員工報銷的差旅費視作工資的一部分。

來源:招股書
電旗股份也認識到將差旅費列入人工成本後再與同行對比有些不公平,稱“可比上市公司人力成本構成為職工薪酬和勞務分包費,未單獨披露差旅包乾費。 ”但對自欺欺人的操作,電旗股份仍堅稱“報告期內公司的人工成本佔營業收入的比例與可比上市公司不存在重大差異”,這種表述對投資者帶有很大的誤導性。
此外,電旗股份還通過降低自有員工薪酬的方式壓縮成本、增加利潤。招股書顯示,2018年和2019年公司初級工程師、中級工程師自有員工工資高於勞務採購單價。而2020年自有員工工資低於勞務採購單價,初級工程師、中級工程師分別低6.52%、2.73%。2020年,電旗股份自有員工中塔工、初級工程師、中級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的薪酬均同比下降。
按照工資剛性原理,工資確定之後不易變動,尤其是不易下降。自有員工薪酬不僅降低,還低於採購勞務單價,也不具備商業合理性。深交所也要求電旗股份結合資金流水核查情況説明勞務供應商是否為發行人承擔成本費用,以及發行人是否存在體外支付員工薪酬情形。
電旗股份另外一個可以增加賬面利潤的“財技”是靠較低的壞賬計提比例。公司賬齡在2-3年、3-4年應收賬款壞賬的計提比例分別為20%、40%,同行可比上市公司2-3年、3-4年應收賬款的計提比例分別為30%、50%。如果按照同行公司計提比例計提壞賬,電旗股份報告期內將增加500余萬元的壞賬準備。
核心供應商迷霧重重
上文提到,電旗股份的勞務採購費用及直接人工成本佔營收的比值皆低於同行可比上市公司。深交所多次要求公司説明勞務採購供應商是否存在為發行人承擔成本費用情形。
招股書顯示,電旗股份報告期內前五大供應商中,有多家公司90%以上的收入來自電旗股份。 如2018年度前兩大供應商,2019年度第一大、第二大、第五大供應商,2020年度第一大、第二大、第四大供應商;2021年度第一大、第三大、第四大供應商從電旗股份取得收入佔公司總營收的90%以上,有幾家供應商佔比為100%。這幾家佔比100%的供應商,難道是為電旗股份專門而設的?


來源:招股書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肇東市億科資訊技術諮詢服務有限公司及其關聯方(下稱“億科資訊”),公司實控人為董靜傑。2018-2020年、2021年上半年,電旗股份從億科資訊採購勞務的金額分別為2744.16萬元、3857.3萬元、3487.98萬元、863.23萬元,佔億科資訊當期總營收的100%、94.12%、93%、91%。
而據新三板消息,電旗股份2015-2017年向億科資訊及關聯方採購商品的金額分別是3755.9萬元、4731.63萬元、7387.9萬元,佔電旗股份當年的採購總額的比值分別為51.59%、58.31%、58.77%,毫無疑問是公司第一大供應商。
億科資訊及其關聯方的實控人董靜傑。董靜傑雖是億科資訊等公司的實控人,但並不是顯名股東,也就是説公司股東名單上看不到董靜傑。
更有意思的是,董靜傑控制的億科資訊等關聯方,短時間相繼登出、新成立。如安達市亞飛資訊技術諮詢服務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12月14日,2017年8月16日已登出;肇東市飛科資訊技術諮詢服務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的7月22日 ,2018年12月29日登出;億科資訊成立於2017年11月27日,2019年10月8日登出;肇東市易通資訊技術諮詢服務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6月7日,2018年10月15日登出;至今存在的安達市翰林資訊技術諮詢服務有限公司也就是翰林資訊成立於2018年4月16日,尚未登出。
電旗股份的第一大供應商,短時間內大幅登出又新設成立,明顯存在很大貓膩:是否為電旗股份承擔成本進而拉高後者利潤?是否存在關聯交易非關聯化的情形?與電旗股份交易是否真實?
在新三板年報中, 電旗股份因未按期披露2017年年報被採取自律監管措施。 同時,在新三板掛牌期間,公司未將董靜傑控制的億科資訊等關聯方合併計算。這説明公司會計基礎存在薄弱環節,內控制度有效性有待提高。(出品: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責任編輯:柯曉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