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國科學院2025年公眾科學日(以下簡稱“科學日”)如期舉辦。此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與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聯合主辦,以“中二所的奇妙冒險”為主題,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打造沉浸式科學嘉年華。今年是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的第70週年,也是B站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合作的第7個年頭,作為獨家直播平臺,B站全程直擊院士講座、UP主科學秀等六大核心活動,吸引超千萬用戶線上觀看。

院士開講光與AI,UP主用創意打破知識壁壘
活動當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奎娟以“探索光與人工智慧的奇妙世界”為主題,講解光與AI技術的深度融合。她提出,“光電資訊的感存算一體化”技術或將推動類腦計算突破算力瓶頸,以及“光腦”構想替代傳統電腦的未來可能性,讓線上線下的觀眾都在其深入淺出的講解中感受量子科技與智慧科學的魅力。
而用技術與創作消解知識壁壘,是B站知識區UP主們一直追尋的意義。活動現場,UP主“大寬大寬”將AR技術應用於物理課堂,用AR技術拆解航空發動機,在重塑學習體驗的同時,更強化了學生們的空間想像能力。此前,他利用Vision Pro 給學生上物理課的視頻,全網播放量達2500萬。另一亮點來自UP主“同濟子豪兄”,他讓機器狗現場練瑜伽,充分展示了人工智慧在不同行為策略中的奇妙反應。UP主們的奇思妙想,也讓現場的學生們更直觀地意識到,創意讓科學觸手可及。

中科院專家、高校教師入站解惑 B站成科學傳播“第一陣地”
B站不僅是年輕人的文化社區,更匯聚了648名高校教授及專家學者,其中包括8位兩院院士。在此次公眾科學日活動現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就通過《物理視角讀唐詩》系列視頻,用科學解讀古典詩詞。清華大學楊智明老師則用“火焰魔術”演繹科學原理,引發直播間大量彈幕討論。這些內容打破傳統科普的嚴肅框架,讓高深的知識更加“接地氣”。

數據顯示,70%的中國Z世代活躍于B站,他們在B站探索多元的知識內容與科技洞見。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也在B站重新定義知識傳播模式。山東財經大學數學教授宋浩,憑藉《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等課程視頻,成為B站“最火數學老師”之一。72歲的同濟大學退休物理教授吳於人(“不刷題的吳姥姥”),用掃帚、鐵鍋等生活用具,演繹“全網最煙火氣的物理課”,單條視頻播放量在站內超900萬。在這些UP主背後,是B站平臺對科學傳播的持續深度投入與挖掘。在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7年不間斷的合作裏,B站始終與熱愛知識、熱愛科學的人們一起,追尋知識的更多元獲取和表達。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