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段時間,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與應用的發展備受矚目,而在商業邏輯之外,我們也應當關注,老年人、殘障朋友、困境女性、留守兒童、鄉村與城市的低收入者等社會多元群體,能不能享受到AI發展的帶來的自我賦能與科技福祉。
騰訊公司的多個部門,包括騰訊安全平臺部、騰訊 ESG 辦公室、騰訊混元大模型、騰訊技術公益、騰訊 SSV 技術生態部、騰訊 SSV 時光實驗室、騰訊研究院、騰訊職能線等,聯合BottleDream、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清華大學無障礙發展研究院正在發起一項面向全社會的 AI 向善語料庫共創行動:為那些在商業環節裏失聲的人群和話題,構建一個更具人文關懷的 AI 語料庫,推動 AI 為人類的積極發展、福祉和幸福發揮更大的價值。
8 月 20 日,聯合發起方及相關學者、專家、實踐者、從業者一起在深圳南頭古城共同發佈了這一行動的草創方案,並對相關議題進行了專題分享和圓桌研討。


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資訊化服務部副主任王睿卿女士在致辭中説:“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以新一代資訊技術為引領的科技創新,對養老服務高品質發展發揮著重要支撐和引領作用。

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也提到:“在今年參加的許多 AI 論壇中,大家都是在討論 AI 對生産力的作用。但我一直堅定地認為, AI 在情感陪伴方面的價值和潛力,完全不亞於生産力方向。”

現場還發佈了《大模型的“老朋友”們》這一為期半年的循證研究報告。騰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陸詩雨介紹,對於大模型,年輕人重視它的資訊、工具價值,而老年人重視它的陪伴、情感價值。老年人在希望得到更科學、準確且實用的回答的同時,也期待大模型能夠提供溫暖心靈、富有善意和關懷的回應。

為回應這一問題,多方共同發起“AI向善語料庫”共創行動。騰訊研究院資深專家王強指出,這一個社會共創活動有兩個關鍵詞:持續和開放。隨著大模型能力提升,該活動將持續進行,且開放給大模型開發的相關企業和團隊,以供調優和應用。

本次活動亦邀請了多位專家學者就老年人與數字化、科技向善等議題分享了各自的洞察。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胡泳教授以“數字化與老齡化的疊加挑戰”為題分享了當下老年人對技術的依賴,香港科技大學終身教授王文博從商業角度分享了當下我們對老年人使用技術和新媒體的偏見和事實。


最後,在圓桌討論環節,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教授申琦、騰訊SSV時光實驗室負責人滕超、BottleDream創始人阿菜圍繞“AI時代的社會群像與平常生活“這一話題展開探討,騰訊研究院資深專家王鵬擔任圓桌主持。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胡湛、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騰訊混元産品負責人、傑出設計專家Enya,騰訊SSV技術生態部負責人李哲圍繞”AI之於人類情感與社會價值“這一話題展開交流,由香港科技大學終身教授王文博主持圓桌。
本次活動期待以此作為起點,聯合公眾,共同為技術注入人情味,讓科技發展的紅利惠及更多群體。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