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價格“狂飆”過後 良藥何時不再“苦口”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中藥材價格“狂飆”過後 良藥何時不再“苦口”

2024-11-21 09:18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歷經三年猛漲的中藥材價格近期開始回落,一些大宗藥材逐步回歸合理價格區間。但由於不少醫館、中醫診所還在銷售上一輪高價採購的存量,藥房內藥價尚待進一步傳導。

過去三年,國內中藥材價格普遍呈上漲態勢,部分藥材價格成倍翻番,一些藥材價格超出患者承受範圍,出現了“藥廠不敢拿貨、中醫不敢開方、患者吃不起藥”的現象。受訪者表示,中藥材價格一路“狂飆”,除了資本炒作因素,還暴露出中草藥在生産鏈存在的諸多弊端,亟待有效推動種植端轉型升級,滿足市場對高品質中藥材的需求,讓良藥不再“苦口”。

地頭價開始“剎車”

甘肅省定西市岷縣一處中藥材合作社種植基地,300畝當歸豐收。藥農們用鐮刀割斷已有些乾枯的秧苗,微紫色的秧頭顯露,再換上三齒鐵耙,圍著根莖耙下去,鬆動的土壤中一塊乳白色根莖若隱若現。

岷縣是當歸的道地産區,被譽為“千年藥鄉”。這裡因當歸種植歷史悠久、品質上乘而聞名於世,全國外銷的當歸90%以上是“岷歸”。

“當歸從播種到採挖需要整整三年:一年萃取種子,一年育苗,成苗遴選後種回地裏,又是一年。”岷縣藥材大戶陳鵬明剛剛採挖的當歸正在一片開闊地上晾曬。他説,從新鮮當歸的晾曬、挑選分級、扎把、乾燥,每一道工序都嚴格按照工藝流程,保證品質。

陳鵬明介紹,前年當歸價格最高時達到每公斤240元左右,目前已降至70元左右,自己的預期收購價在100元以上。“最近價格降低了,好在當歸可以貯藏,希望等價格好了再出手。”

甘肅定西是中藥材主産區之一,是著名的“西部藥都”,這裡不僅盛産當歸、黨參、黃芪等藥材,而且是全國重要的中藥材集散地。

位於定西市隴西縣首陽鎮的甘肅中藥材交易中心藥香四溢。色澤鮮亮的中藥材被打包碼成一排,操著全國各地口音的客商穿梭往來,忙著和藥農討價還價。

“9月開始中藥材價格鬆動,部分藥材已經回落到合理區間。”甘肅佛慈中藥材經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崔建軍説,除了當歸,酸棗仁從每公斤1000元跌回到漲價前的330元,白術從每公斤300元左右掉到95元,且價格還在下降中。

他説,一些社會資金向中藥材領域流通,加上部分商人囤貨等綜合原因,造成了中藥材在流通領域價格暴漲。

在崔建軍看來,眼下中藥材價格回歸合理價格區間,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投資者將手頭閒置資金主要用於還貸,低價出售囤貨;二是由於年初藥材價高,農民陸續擴種,産量有所增加;三是相對疫情期間社會對中藥和中成藥需求收縮,藥廠生産的成藥滯銷,原料用量不斷減少。

“另外,市場觀望情緒上升,導致藥材採購量減少。所以,藥材市場出現供大於求,加入掉價洗牌週期。”他説。

藥房價仍在“高買高賣”

雖然地頭價已下跌,但從銷售終端來看,醫患雙方對藥價下降的直觀感受並不明顯,藥材降價效應傳遞到藥房窗口尚需時日。

蘭州市一名醫館負責人説,去年當歸進貨價是每公斤260元,醫館對市場前端的降價感受還不明顯。目前尚處高位的藥材價格,仍讓一些老病號直言“吃不消”,導致中藥的藥用和食用消耗緩慢,形成相對過剩的局面。

“醫館、藥房還在消耗此前一輪高價採購的存量,中藥材價格回落還有待向治療末端傳導。”崔建軍説。

蘭州市患者劉蓉説,過去找西醫看感冒一次花近千元,而開中藥200多元就能搞定,但現在開中藥的費用趕上甚至超過西藥了。“我們家人長期服用中藥治病,同樣的方子,現在一週7副藥需要六七百元,漲了三倍還多,真的是良藥‘苦口’。”另一名患者談斐説。

面對一些價格“既高又穩”的藥材,中醫只能硬著頭皮開方。“蟬蛻之前每公斤五六百元,現在超過1600元,可能還會漲,連中醫都不敢開了。”蘭州市尚方堂經營者劉敬閣説,川貝母價格一直比較高,以品質最好的松貝為例,最初每公斤3000元至4000元,現在是6000元,現在不僅沒降價,後期可能還會上漲。

甘肅省醫保局價格採購處處長肖彬表示,近年來中藥材價格顯著上漲,導致醫療機構購進的中藥飲片和中藥配方顆粒價格同步上漲,群眾醫藥費用負擔有所增加。一名基層中醫醫師説,日常接診中會有不少患者反映藥價太貴,他只能回避貴重、漲價過猛的藥材,轉而選擇平價替代品,“面對沒有平替的藥材,只能硬著頭皮開方”。

鋻於原材料以及生産成本上漲等原因,蘭州佛慈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曾決定於今年3月對主營中成藥産品的出廠價進行調整,平均提價幅度為9%。該企業物資採購部部長蔡秀榮介紹,由於稀缺或者生長年限較長,天然牛黃、牡丹皮、白芍、白術等藥材價格,一度長期在高位運作。

“這些是六味地黃丸、安宮牛黃丸等常用中成藥的主要用料,因為價格上升,企業決定暫時停止採購原料,先使用庫存品種。”蔡秀榮説。

針對價格“狂飆”需“對症下藥”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除了資本炒作因素,盲目無序種植、種植成本攀升、抗自然風險能力較差等因素疊加,推動了此輪中藥材價格暴漲。生産端“沉疴”若不“對症下藥”,藥材價格“狂飆”還會捲土重來。

中藥材産業曾被作為脫貧的“支柱産業”在中西部一些地區廣泛推廣種植。甘肅中醫藥大學教授王引權介紹,前些年,部分地方盲目鼓勵農民種植藥材,造成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導致中藥材供過於求,價格屢現週期性下跌。在此過程中不少藥農被迫退出種植,隨著各地後期開始重視糧食安全,一些地區出現“退藥還糧”,大幅壓縮中藥材的種植面積和産量。

“供需出現失衡,最終造成近幾年價格持續大幅上漲。”王引權説。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二級巡視員龍熹認為,避免盲目引種和無序擴種,是保持中藥材價格穩定的關鍵一招。

“需進一步強化中藥材種植規劃引導。”龍熹説。受訪者建議,建設道地藥材優勢區,引導資源集聚,嚴格道地藥材的區域分佈,提升中藥材道地性的同時,應在道地産區的縣(區)建立相對應的價格指數收集監測與資訊反饋平臺,發佈中藥材價格指數與相關資訊,加強大數據監測預警,保證藥材供需動態平衡。

調研中,一些藥農和業內人士認為,機械化程度低導致種植成本持續攀升,是藥材價格暴漲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目前,特別是針對根系較長的藥材,機械化采收技術尚待進一步成熟,增加了生産難度和提高了種植成本。”甘肅農業大學教授陳恒説,當前中西部中藥材主産區主要還是以小農種植為主,缺乏先進種植和采收設備。

記者在定西市漳縣等地採訪得知,黨參收穫季雇傭一個成年勞動力每人每天需300元左右,一畝地採挖成本近千元,有時還雇不到人。

加上藥農資金有限,難以投入大量資金改善種植條件應對自然災害,一旦遇到天災,中藥材減産不可避免。2023年4月,甘肅藥材産區當歸開花期遭遇冰雹,大量當歸苗折斷,繼而又出現當歸苗減産,為後期價格暴漲埋下“伏筆”。

在崔建軍看來,應該鼓勵中藥材上下游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加快中藥材種收機械設備研發、採購,進行采收和加工,提高藥材生産效率。高效推廣“企業+基地+合作社種植”模式,這樣既能減少藥材中間流通環節,防止囤積炒作行為,又可借助合作共用資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共同抵禦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影響。(記者姜偉超梁軍)

【責任編輯:胡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