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圈粉?上海“合縱連橫”打造中醫藥文化海內外傳播新樣本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圈粉?上海“合縱連橫”打造中醫藥文化海內外傳播新樣本

2024-09-02 09:16

來源:上觀新聞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我小兒子是去年來的,我今年來,大兒子明年再來。”暑假裏,在上海中醫藥大學,來自希臘克裏特島的喬琪亞·拉帕女士剛剛拿到針灸班的結業證書,她手持一枚香囊並帶著幾分驕傲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作為希臘西阿提卡大學針灸研習團的近30名團員之一,55歲的她一週來成了中醫藥“特種兵”,足跡遍及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龍華醫院、市第一人民醫院、針灸經絡研究所、市中醫醫院等,學到了本國沒有學過的針法和灸法。

喬琪亞女士在中國上海結業。徐瑞哲 攝

細細的銀針成了東西方兩大文明古國之間共通的醫道。“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則是“海派中醫”的發源地。如何根植濃厚的中醫藥文化底蘊,盤活豐富的中醫藥文化資源?上海“合縱連橫”打造中醫藥文化海內外傳播新樣本,由國內而海外、從年幼到年長持續圈粉。

喬琪亞女士與其他希臘理療師學員拿到針灸研習團結業證書。本報記者 徐瑞哲 攝

【“外向”:東風也西漸】

喬琪亞的丈夫不幸罹患漸凍症,在輪椅上已生活了15年。而她的兩個兒子,一個27歲、一個24歲,都是理療師。當小兒子把他從中國上海學習針灸的經歷告訴家人,並改善了自己父親從痙攣到便秘等狀況,喬琪亞越來越感到驚喜,似乎找到了照料丈夫的一件法寶。

因為丈夫“久病成醫”的喬琪亞也是一名理療師,她在希臘學了一年針灸,這次來華向上中醫及各家醫院的正宗中醫“學藝”,甚至帶了開診所的美容師“閨蜜”安娜一起報班當同學。

對於主講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的西阿提卡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許文傑等人,喬琪亞説自己“從中國老師身上學到了真正的能量”。她們第一次學到艾灸、火罐、長針等手法,發現中醫還有助於更年期的自己告別失眠與抑鬱,甚至可以針灸美容。於是,她和家人註定成了中醫藥的異國“鐵粉”。

希臘西阿提卡大學孔子學院希方院長、理療係教授喬治·喬古蒂斯與學員們在一起。徐瑞哲 攝

與上中醫合建孔院的西阿提卡大學,是首都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地區學生數第二位的大學,希臘國立公共衛生學院5年前也加入這座大學,它還是上海中醫藥大學海外首家“太極健康中心”的所在地。“太極健康”被正式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傳統醫學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上海首創“太極健康中心”並先後在希臘、西班牙成立海外分中心,以“太極”為品牌向世界推廣中醫養生健康理念。上海市氣功研究所“太極健康”主題的中醫藥文化海外推廣,也獲2023年上海市“中華文化走出去”專項資金扶持。

“外向”圈粉,東風西漸,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繼去年當地出版發行希臘首套中醫傳統功法叢書——希臘語版《中華傳統經典養生術》後,9月西班牙語版即將在巴塞羅那上新。此外,上中醫還與法國里昂第一大學東部醫學院合作開設中醫氣功健康防病選修課,成為首門進入法國高校課程體系的中醫課程,連續開設3年,深受學子歡迎。

希臘學員為結業留念。徐瑞哲 攝

【“橫向”:大手牽小手】

“車前草全身是寶,全草或種子入藥。它生命力頑強,在路邊、草地,有時甚至停車場都可能看到它的身影。”上海中醫藥博物館館長李贛對同學們説,“希望各位要像車前草一樣,不管面對多大的困難,都要有強大的毅力、勇氣和信心。”

上中醫張江校園周邊。

在張江呂家浜綠地中醫藥文化園“百草園”,中藥專業師生們種植的多種中藥植株,其實都是在郊野相對比較容易見到的植物。李贛對所選的桑樹、牛蒡、虎耳草、車前草、薄荷、益母草的寓意進行詳細講解。比如桑樹,可謂全身是寶,桑葉、桑枝(枝條)、桑白皮(根皮)、桑椹(果實)皆為常用中藥。其中,桑葉、桑白皮還是中醫抗疫藥物;而桑枝和桑椹藥食兩用,亦可作為平時養生茶品。

在“百草園”的落地石刻旁,李時珍雕像巍然聳立。從菊園、牡丹園到香草園,7200平方米的“百草園”內有14個“園中園”,園內種植了400多種中草藥。沿著蜿蜒的小路慢行,社區居民特別是中小學生在家門口就能學到百草知識。

今年8月,堪稱館本教材的《聞香識本草》上海書展首發,精選18種帶有特殊香氣的藥用植物,不僅有古典詩詞和現代攝影加持,書畫大師陳家泠和青年畫家丁融分別為圖書創作多幅精美畫作,彰顯著中草藥之美。上海中醫藥博物館問道研學營也同步開啟配套研學——“百草園尋寶”系列,“大手牽小手”打造手作艾條、薄荷書籤、菊花拓印、姜黃制皂。

八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實施方案》明確提出目標:到2025年,中醫藥文化産品和服務供給更為優質豐富,中醫藥博物館事業加快發展。作為中國最早的醫史類博物館,上海中醫藥博物館前身是1938年建成的中華醫學會醫史博物館。近年來,博物館已分別與滬上10多所中小學結對,共建“大中小”一體化,指導中小學建校園百草園、設計館校課程,走進中小學開設中醫藥文化講座,將“迷你博物館”送進學校等,累計101855人次的“鐵桿小粉絲”參與。科藝融合、以文化人,搭起“培養中醫藥未來科學家”館校合作育人平臺。

【“縱向”:守正又創新】

還記得十年前在電視臺選秀節目中表演口弦的那個“85後”女生嗎?如今,湯康敏不僅是這種口含吹奏、即將失傳民族樂器的傳承者,還是醫學博士、博士後、上海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副教授,以及附屬龍華醫院針灸科醫生。

湯康敏笑言,“不會説脫口秀的中醫醫生,不是一個合格的主持人。”她現任東方衛視《名醫話養生》常駐嘉賓、科普顧問,中央電視廣播總台中文國際頻道CCTV-4“健康中國”節目嘉賓主持,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演示,廣泛傳播規範化的中醫藥健康理念和養生知識,也因此獲得市科協“上海市大眾科學傳播新銳人物”、市衛健委“上海市健康科普青年英才能力提升專項”殊榮。

湯康敏教師團隊在第三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中榮獲上海賽新醫科組特等獎。

據統計,上中醫牽頭實施的“岐黃中國”中醫藥文化傳播工程,組織全市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團36名骨幹成員開展“中醫養生 為健康保駕護航”全民科普健康服務行動,已覆蓋全市16個區,每年開展科普講座逾百場。

上中醫“杏馬先鋒”博士團送教到張江學區中小學。

中華醫藥縱橫千年、博大精深,從《中醫哲學傳承體系與創新發展研究》《明清稿抄本醫療文獻的整理研究》《<山海經>涉醫名物研究》,到“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中華醫藏》項目“醫史”“醫案醫話”“女科”等部分類目編纂,嚴世蕓教授等名醫大家不斷從傳統經典中生發新知、守正創新。同時,《中醫藥文化(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作為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華中醫藥學會聯合主辦的全英文期刊,從文化源頭全面解讀中醫藥學,目前已經被全球影響力第二大數據庫Scopu以及多個海內外知名數據庫收錄。

嚴世蕓教授總主編的《中國傳統哲學視域下的中醫學理》(叢書)。

“中醫藥學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醫學’與‘科學’,更為重要的是其還是‘文化’與‘文明’。”上中醫黨委書記曹錫康表示,在全國部署“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的重點任務中,上海成為首批建設的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因此,在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文明寶庫‘鑰匙’的獨特作用,著力打造中醫藥文化的上海樣本。”

本文作者:徐瑞哲

題圖來源:徐瑞哲 攝

圖片來源:除署名外,受訪高校

【責任編輯:鐘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