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充分挖掘中醫經典外治潛力 靈活多樣守護民眾健康
炎炎夏日,三伏時節,正是“冬病夏治”好時機,記者14日走進位於普陀區中醫醫院的上海市中醫文獻館中醫經典外治傳承普陀基地(以下簡稱:“外治基地”),醫生們正忙著為患者開展包括督灸、暖膝灸、拔罐等的中醫外治療法。
上海市名中醫張仁工作室成員葛文逸醫生告訴記者,督脈位於人體背後的正中線,督灸是一種隔物灸。她説,督灸適用於陽虛患者、正氣不足體質虛弱者,三伏天時,有風寒濕病、脾胃病等的患者特別適合接受督灸。
另一邊,中醫外科醫生張潔穎正在為患者做暖膝灸。她告訴記者,有老寒腿、膝關節退行性改變的年長者,膝關節囊上積液,無骨折、無骨質變化的運動損傷者等接受暖膝灸後可放鬆肌肉,通經止痛。
去年10月 “外治基地”揭牌
據悉,去年10月,“外治基地”揭牌。普陀區中醫醫院院長劉晨接受採訪時表示,“外治基地”開展的治療項目從原來的20多項增加至64項,既有推拿、針刺、艾灸、放血、拔罐等大項目,又有貼敷、涂擦等小項目,逐步形成了外治法聯合藥物治療的特色。醫生們充分發揮傳統中醫藥辨證論治的特點,為患者打造個性化的診療方案,治療方式靈活多樣,臨床療效明顯,費用也經濟。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長賈楊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在遠古時代,人類祖先最先掌握的治療方式是外治法。外治法是古代勞動者生活實踐中獲得的緩解身體病痛、恢復健康的方法。“但是歷史發展到現代,以往很多有效的外治方法正在慢慢消失。”賈楊説,“如今正在使用的外治方法數量比古代文獻記載的數量大大減少。這使得我們有了強烈的危機感,促使我們去發掘整理經典的外治法,為當代民眾健康服務。”
在賈楊看來,中醫外治法具有綠色生態價值,醫生可以借助並不複雜的中醫外治器械展開治療,相對於內服藥物,外治法的費用較低。如今,在很多疑難雜症的治療中,中醫外治法的介入常會取得良好的效果。賈楊希望年輕的醫生不僅會開湯藥,還要掌握各種外治方法,把中醫內治和外治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服務患者。
劉晨告訴記者,“外治基地”成立至今的半年裏,中醫各科的專業醫師,利用中藥熏蒸機、紅外線治療儀等10多種中醫外治設施設備,在專家指導下開展各項中醫外治操作。民眾對中醫傳統特色的外治療法頗感興趣,醫院的診療量翻了近十倍。
劉晨表示,“外治基地”下設3個中醫工作室,與區域內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動。知名專家坐診將同品質的優質醫療資源輻射到社區,吸引了眾多民眾。
普陀區中醫醫院黨支部書記黃欲曉表示,借助普陀區中醫“治未病”健康聯盟和普陀區皮膚病專科醫聯體,“外治基地”進一步深化市——區——社區的聯動發展模式,實現了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和共用:一方面培養了社區中醫藥人才,切實提升了基層中醫藥服務的整體水準;另一方面讓越來越多的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中醫藥診療。
王海麗在“外治基地”帶教年輕醫生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副館長王海麗是方氏針灸第三代傳人張仁教授工作室的負責人,也是蔡氏婦科的傳人。她每週定期到“外治基地”坐診,並帶教該院青年醫生。她表示,在開展診療過程中,患者對中醫外治的需求一直在提升。“在診療過程中,我們發現患者通過多種渠道關注中國醫藥文化,希望通過中醫藥改善健康。”王海麗表示,“我們也希望借助中醫藥的傳承,幫助青年醫生形成良好的中醫思維,提高臨床診療能力。”
在採訪中,王海麗以她的帶教經驗為例解釋:“一開始,對某一種疾病,她們以開藥為主,有時會採用針灸。在帶教中,我引導他們開拓思路。現在年輕醫生會在診療中靈活使用多種方法來提高療效。”
葛文逸就是王海麗帶教的學生。她説:“老師們在診療的同時悉心教導,把多年臨床總結的經驗無私地傳授給我們,讓我們在傳承中醫的同時,把所學所思融會貫通,提高了自身技術水準。”
“中醫外治法具備療效確切、作用迅速等特點,有極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劉晨表示,未來,“外治基地”將繼續探索、挖掘、研究各類中醫經典外治療法,提高外治法在民眾中的知曉度,為發展多元化的診療方案進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