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AIGC技術 福建學子再現仙遊建青黛勞作場景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借助AIGC技術 福建學子再現仙遊建青黛勞作場景

2024-08-09 15: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此次生成式人工智慧(AIGC)技術的應用,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更是對其價值的再發現。”2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教師唐剛向中新網記者解讀AIGC還原青黛種植、加工場景時,如是説道。

7月27日 來自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的“沉‘靛’千年 青黛見福”喚醒計劃實踐團隊帶隊老師唐剛向村民解讀AIGC還原青黛種植場景

青黛,是一味應用實踐長達千年、療效顯著的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定驚、抗菌消炎等功效,已製成上百種不同劑型的中成藥。

據《中國藥材學》記載,“福建所産青黛品質最佳,稱建青黛”。仙遊縣是建青黛的主産區,種植加工歷史已有800多年。早在宋代,當地人就種植、加工青黛用作染料,民國時發現其藥用價值後大規模生産,其品質居同類産品之冠,主産地在“青黛之鄉”書峰村、四黃村、百松村、錦峰村等村,一直以來供不應求。

相關歷史資料的散佚失傳、傳統建青黛産業逐年衰落……如今,這項流傳近千年的技藝受到嚴重的衝擊。2020年,中醫傳統製劑方法(仙遊青靛提煉技藝)入選福建省第一、二、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擴展項目,此技藝再次受到廣泛關注。

來自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的“沉‘靛’千年,青黛見福”喚醒計劃實踐團隊(以下簡稱:“喚醒計劃實踐團隊”)在赴仙遊實踐調研時發現,此技藝大多以口耳相傳、勞動學習的方式進行傳承。

作為喚醒計劃實踐團隊的帶隊老師唐剛坦言,這種原始樸素的文化傳承方式,在較長的歷史進程中極具脆弱性,並且隨著傳統建青黛産業的衰落,極易陷入斷代乃至消亡的困境。

如何把握時代脈搏,更好地傳承、創新傳統非遺技藝?喚醒計劃實踐團隊的“00後”們將注意力聚焦于AIGC技術,開始了一場將傳統非遺技藝與現代化技術相結合的創新嘗試。

6月,喚醒計劃實踐團隊成員前往仙遊,對百餘位從事傳統建青黛種植的農戶進行實地採訪、調研,了解古法建青黛製作過程、勞作場景和售賣形式等內容,並形成相關的圖片資料200余張、文字記錄2萬餘字。

該團隊參考數字敦煌的創新模式,將與仙遊建青黛相關的前期研究成果轉化為數字化資源,在長達32天的訓練與調試後,終於形成了較為完善的AI模型與相應的數字指令。7月6日,喚醒計劃實踐團隊成功生成了一組12張的仙遊建青黛傳統勞動場景復原圖。

圖為喚醒計劃實踐團隊生成的仙遊建青黛傳統勞動場景復原圖

據介紹,通過12張生動形象、細緻入微的建青黛勞動場景圖,可直觀地了解傳統建青黛産業從種植、收割、加工、印染的勞動過程,為仙遊青靛提煉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做出了創新性示範。

7月底,帶著12張裝裱好的仙遊建青黛傳統勞動場景復原圖,喚醒計劃實踐團隊再次回到了仙遊縣書峰鄉四黃新村,向當地村民展示此次實踐成果。村民們紛紛表示,這12張復原圖,很好地還原了他們所描述的傳統建青黛勞動場景,幫助他們再度次“喚醒”了早年間與建青黛朝夕相處的記憶。

圖為喚醒計劃實踐團隊生成的仙遊建青黛傳統勞動場景復原圖

青黛印染服裝走秀活動、沉浸式仙遊青黛印染藝術展……7月30日,喚醒計劃實踐團隊于四黃新村舉辦沉浸式仙遊青黛印染藝術展,面向仙遊當地兒童開設青黛文化創意産品展、青黛主題兒童服裝秀、青黛非遺美育課堂等,激發當地兒童學習和傳承非遺技藝的興趣。

唐剛強調,此次團隊的成功探索,體現了先進數智技術在傳統文化傳承領域的創新應用。未來,新興技術賦能鄉村文化振興,有無限可能。

【責任編輯:郭一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