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第四季用歷史文脈傳遞精神力量 成為定格前人血脈精魂的相片
國樂合鳴《明月引》、舞蹈《靖狼煙》……精彩紛呈的節目間,故宮博物院、天津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福建博物院、江西省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和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九件入選“《國家寶藏》中華文明標識”的國寶陸續揭曉。隨著3日國寶盛典的播出,《國家寶藏》第四季圓滿收官。
時光流轉,七載春秋,四季《國家寶藏》自開播以來共展示了108件國寶,這些文物精品在燦爛璀璨的中華文明中熠熠生輝。本季《國家寶藏》繼續為觀眾帶來連綿不斷的驚喜與感動。
通高113釐米,口徑87釐米,重達400公斤,造型上處處彰顯拔山蓋世的力量……安徽博物院推選了出自楚幽王墓中的鑄客大鼎。國寶前世傳奇中,岳躍利飾演的鑄客目含淚光、試圖在八百年楚國將入終章之際挽救危亡,感動了無數觀眾。今生故事中,外形取自這件國寶的國家公祭鼎,再次以一顆愛國之心、一點安邦之念觸動人們的心弦。
4米多高,3米多寬,繡有麻姑獻壽圖、郭子儀拜壽圖……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推選了屏山鄧族祝壽賀幛,與1899年以屏山鄧氏為首的新界居民英勇抗英的“六日戰爭”息息相關,引發轟動,全網點擊量高達上億次。
七年間,《國家寶藏》已成為一座連通古今的橋梁,用厚重的歷史文脈呼喚著每一位中華兒女的文化記憶與家國情懷。
“文物最讓人動容的地方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出現在《國家寶藏》的每一件文物,都應從不同的角度去呈現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它們站在五千年優秀文化的堅實基礎上,展示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夢想的傳承與實現。”《國家寶藏》總導演畢波説,第四季的氣質,更重在傳遞蘊藏在中華文明中的精神力量,形成巨大向心力。
“歷史文物是各個歷史時期與人類活動相關的歷史遺物,文物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文明共同的精神財富,對於現代社會有著啟示、借鑒、傳承等廣泛而實際的重要意義。”吉林省博物院副院長錢進説。
在這七年中,《國家寶藏》都經歷了哪些變化與不變?
海關關員們與演員毛曉彤在鄂君啟金節的今生故事環節宣讀守護誓言
畢波介紹,不變的內核是“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第一季我們從歷史裏尋找文化自信。能看到節目裏經常會有“世界之最”“全球獨一無二”“我們的發明領先世界”的表述。而七年過去,“之最”的表述越來越少,更多的是我們開始從傳統文化中尋找曾經解決問題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我們的節目究竟有多年輕”“上下五千年”……節目每次開場時,001號講解員張國立與熱情洋溢的年輕觀眾之間的互動,成為了《國家寶藏》的標誌之一。畢波介紹,曾有一度,節目組擔心觀眾會産生“審美疲勞”,將互動停了幾期,而網友們的彈幕一致要求“拉回來”。
“現在每期開場,滿屏‘上下五千年’彈幕都會奔涌而來。保留這樣的設計,我們希望觀眾記得‘年輕’二字。永遠保持少年意氣,是我們民族蒸蒸日上的不竭動力。”畢波説。
林覺民在黃花崗起義前夕寫下的《與妻書》喚起兩岸同胞共同的記憶;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在20世紀30年代隱藏文件所用的花瓶見證過抗戰歲月中的生死時刻、理想之花;主動請纓赴前線慰問志願軍戰士的“小蘑菇”常寶堃在朝鮮戰場上犧牲前使用的日記本展現了一位藝術家此生無悔入華夏的風骨擔當……數件革命文物在本季《國家寶藏》亮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是我們民族這本日曆上的精華。其實在節目主創心中,無分古代近代。‘國寶在魂不在器’,革命文物也是我們民族重要的文明見證物。”畢波介紹。
《國家寶藏》第四季的服裝、舞美設計同樣讓觀眾驚艷不已——王羲之的服飾造型參考《摹顧愷之蘭亭讌集圖卷》中描繪的王羲之形象、乾隆年間內務府包衣造型則取自《紫光閣賜宴圖》《萬國來朝圖》這兩幅清代宮廷繪畫,古人風貌被客觀嚴謹再現;通過深入調研、精密計算,舞臺上復原呈現出而今位於長江江底的重慶白鶴梁全景……
國寶白鶴梁題刻在節目現場的視覺呈現
《國家寶藏》視覺總監江宇昊介紹,這一季的舞臺用360度LED螢幕包裹的8塊立方體搭建,並結合裸眼3D技術及AR虛擬技術,構建多維立體空間,為前世傳奇與今生故事拓展了更多的表達方式以及表達空間,讓觀眾具有更多的沉浸式的時空穿梭的體驗。
身著牡丹、海棠、梅花以及鸞鳳紋飾的大袖袍,手持小扇……舞臺上款款走向觀眾的南宋少女,卻有著一副外國面孔。
《國家寶藏》第四季首度在國寶前世傳奇環節引入了外國助演。在華東師範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突尼西亞女孩薩娜·哈茲裏(中文名:森娜)是本季登場的兩位外國助演之一。她與陳都靈共同演繹了南宋少女黃昇墓中出土的服飾背後的故事。
來自突尼西亞的森娜與演員陳都靈演繹黃昇墓服飾前世傳奇
森娜扮演的角色名為李可兒,她的父親是大食商業領袖,已經在海上絲綢之路經營絲綢生意十餘年。對大宋嚮往不已的李可兒,跟隨父親來到福建。
在高中時代,森娜開始學習中文,她喜愛漢字中象形文字的美感,在突尼西亞就讀本科時毫不猶豫選擇了中文專業,因為學業優秀被推薦到中國讀研的她,還曾一度夢想成為一名中醫。
森娜説,從前她更傾向於在中國欣賞自然風景,來到《國家寶藏》舞臺之後,點燃了她對中國博物館與文物的強烈興趣。
“漢服太優美、太好看了。假如有機會去福建,我希望去福建博物院,親眼見到這些服飾。”森娜説。
據悉,福建博物院已開放特別展廳,集中展覽此次向《國家寶藏》推選的國寶。
談到海上絲綢之路,森娜認為這是中國和阿拉伯世界悠長友誼的基礎,也認為這種紐帶在今天會更好。
“在舞臺上,我扮演的是一位西元12世紀的大食女孩,她懷揣著對中國的嚮往,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到這裡。這與我自己的現實生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在中國學習的是新聞學,研究中國的聲音在阿拉伯世界的傳播以及阿拉伯世界的聲音在中國的傳播。我很喜歡中國,希望能多從文化交流方面做一些貢獻。”森娜説。
而來自英國的馬特·簡(中文名:白龍)自《國家寶藏》首季開播以來便是該節目的忠實觀眾。在他心目中,這是個投入巨大精力解讀各種文物、讓人們獲得學習機會的節目,也是一個讓世界更深入地認識中國、促進人類增進了解的載體。
在李小龍拍攝最後一部電影時所用的黃色戰衣的前世傳奇中,白龍身著黃色僧袍,頭戴斗笠,在少林寺門口掃地,以“掃地僧”的身份幫助樊少皇飾演的“過氣武打演員”尋找功夫的真諦。
來自英國的“掃地僧”白龍與演員樊少皇共同演繹李小龍黃色戰衣前世傳奇
作為一名“85後”,白龍説他小時候就喜歡中國功夫,看過不少李小龍、樊少皇的電影作品,視他們為偶像。
2005年,17歲的白龍懷揣著《英漢互譯詞典》以及對功夫的熱忱,即使一個漢字也不認識,依然踏上了前往中國的航班。在河南登封,他學會了中文,領悟了武術,拜少林寺方丈為師,還結識了他的中國妻子。
現在,白龍在倫敦北部經營一家武館,打破了當地外國人練不好中國功夫的成見。每個夏天,他還會帶著自己的學員前往中國遊學。
“每到一個中國城市,我都會帶我的家人或學員參觀當地的博物館。中國的文化遺産富含深厚的歷史。”白龍説,許多國家並沒有像中國這樣悠久的歷史,西方人看到中國博物館的收藏,不僅能更好地理解中國,還能獲得靈感和創新思維。
“對我來説,功夫並不局限于武術,它是一種通過時間和努力獲得的技藝,滲透在整個中國文化中,無處不在。每一件中國文物也體現著這種精神。”白龍説。
“對待每一期節目、每一個博物館、每一件文物,甚至每一幀畫面,所有劇組工作人員都無比用心。我們希望今天的《國家寶藏》在未來也能成為國家寶藏本身。”畢波告訴記者,希望它成為當今人們理解古代的注腳,成為定格著前人血脈精魂的相片,希望它成為這個時代能夠傳之後世的禮器,永遠孜孜不倦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