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科學視野中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解讀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老齡科學視野中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解讀

2024-07-30 11:30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黨俊武

人口老齡化標誌的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偉大進步的重要標誌,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帶來嚴峻挑戰,更帶來重大機遇。如何應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部署,對於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全面推進事關14億人全生命幸福生活的老齡事業和老齡産業、助力實現2029年改革任務和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目標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通讀全文既可以深刻理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背景,也可以讀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方向和信心,既可以把握未來工作的具體路徑,也可以使我們對未來發展前景充滿期待。下面,本文結合製定“十五五”老齡事業和養老服務發展規劃的重要關節點,從中國特色老齡科學理論體系的維度,討論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初步認識。

(一)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背景。和西方發達國家傳統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始終面臨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的客觀背景。西方發達國家基本上是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才邁入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的,而中國是在現代化尚未完成的條件下便面臨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的巨大壓力。更重要的是,中國式現代化不是對西方傳統現代化的複製,而是對人類已有現代化模式的升維作戰,既要完成西方傳統現代化在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等方面的歷史任務,又要避免西方傳統現代化帶來環境破壞、人的異化、人文缺失、發展價值和意義喪失的深刻病機。老齡科學理論認為,人口老齡化是現代化的結果,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表徵,但人口過度老齡化則是西方傳統現代化隱含的深刻病機所致。簡言之,一味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必然造成整個社會以利益至上、物的發展、利潤的賺取和資本向少數人集中為發展指歸,人的發展、人的價值和意義就成為物的發展壓制下的從屬性訴求。從人的生育來説,要不要生育以及生育多少孩子,完全取決於利益至上、物的發展和利潤賺取的需要。換言之,西方傳統現代化本質上是絕育式現代化,西方經濟也是絕育經濟,只要有利潤,生不生孩子,這不是西方傳統現代化關心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發達國家即使採取各種補貼、假期等一系列完善的家庭公共政策,也難以扭轉“低生育率陷阱”和“人口過度老齡化陷阱”的客觀趨勢,根本就在於其發展方式指向的是利益和利潤,而不是指向包括生育在內的人的發展的需要。許多人對人口老齡化抱有悲觀看法,理由就是西方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鼓勵生育政策效果甚微。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這是對西方傳統現代化的超越。換言之,以人的發展為中心而不是以物的發展為中心,努力做到物的發展服務於人的發展的需要,這樣,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就會向有利於生育的方向轉變,再輔之以完善的家庭公共政策,未來的人口老齡化就無需談虎色變、悲觀以待了。這説明,在人口老齡化問題上,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的不僅僅是採取鼓勵生育的各種治標性政策措施,而是要從根上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調整到有利於生育上來、有利於人的發展上來,這樣就不會走上加劇“人口過度老齡化陷阱”的西方傳統現代化的老路,而且,這是治本的必然選擇。一句話,如何應對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這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背景,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同時,也是“十五五”規劃必須全面考量的重大背景。

(二)充分理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和複雜性。人口老齡化標誌的老齡社會帶來的深刻變遷是結構性的、全局性的和戰略性的,長壽時代帶來的長遠影響是全人群的、全生命的和生活全層面的,絕非養老問題所能涵蓋。換言之,即便把14億人老年期的生活安排好,依然還有諸多結構性問題尚未解決。例如,我們已經熟悉的發展方式的前提是年輕人多而老年人少,未來年輕人減少而老年人增多是常態,如何在這種情況下組織經濟,如何使主要面向年輕人口需求的産業結構轉型到適應日益長壽的新的人口結構性需求上來,這是西方傳統現代化沒有遇到的問題,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解決的重大經濟戰略問題。換言之,我們現有的發展理念、發展制度和發展方式都是年輕社會和短壽時代的産物,如何從根本上調整到適應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的客觀需要上來,必須全面深化改革,並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推動形成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的新的發展體系。2022年是中國人口負增長的元年,2023年中國也邁入了中度老齡社會,歷史上生育最多的60後70後2042年開始步入80歲高齡階段,也是中國人口老齡化或高齡化壓力最大的時期起點,從現在到2042年只有不到18年時間,在養老、醫療、長期照護以及服務體系基礎還比較薄弱的情況下,改革任務艱巨,倒逼時間緊迫。更重要的是,少子化(少兒越來越少)和多老化(老人越來越多)構成的人口老齡化壓力還會伴隨中青年人口教育、婚姻、就業、住房等問題而加劇,問題日益嚴峻而複雜,必須統攬全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避免西方傳統現代化內生的老問題,還能解決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隱含的新矛盾。

(三)全面實施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整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係14億人全生命生活的切身利益,更是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從人口、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區域、法治以及國際戰略層面統籌作出安排。要實施人口長期均衡戰略,以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為引領,確保適度生育,防止人口過度老齡化;要實施對接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新需求,建構新的産業供給體系;要以性別平等和年齡平等為價值指向,健全完善平穩適應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要求的教育、勞動就業、養老、健康醫療、長期照護等新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和服務體系,確保覆蓋全體人民全生命生活的需求;要實施適應老齡社會要求的新文化和長壽新文化,培育發展文化事業和産業,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全生命高層次精神文化需要;要進一步落實生態文明戰略,確保全體人民全生命健康長壽生活的環境要求;要落實城鄉融合發展的理念,綜合治理城鄉人口老齡化不平衡帶來的問題,充分利用鄉村諸如環境優良、生活成本不高等發展機遇,確保城鄉居民共同享有中國式現代化帶來的福利;要高度重視全球老齡化蔓延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在聯合國框架下,加強老齡領域特別是老齡經濟和老齡産業領域的合作和交流。總之,要把實施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納入中國式現代化整體戰略作出具體安排,“十五五”期間,要研究出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行動計劃》,對政府、市場、社會、家庭和個人參與這一行動計劃作出具體部署,確保全民共同行動,共同應對。

(四)在大力發展銀發經濟的同時做好發展老齡經濟的各項準備。老齡經濟是整個老齡社會的經濟,銀發經濟和長壽經濟都不能涵蓋。著眼當前,從需求來説,銀發經濟主要是針對年輕人的備老需求和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産品和服務的總和,而從長壽經濟來説,就是要為全體14億人的全生命需求提供産品和服務。但著眼未來,從供給來説,老齡經濟就不光是提供上述産品和服務,而是要針對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所需要的整個産業體系作出安排,除上述人的需求外,更要著眼供給端各供給主體之間的相互産業需求。例如,第一二三次産業都要面向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的要求作出戰略性調整,而且各細分産業之間的上下游要對接,不僅終端産品和服務要滿足人的需要,而且中間産品和服務(例如精密儀器、設備製造、智慧製造等)還要滿足相關終端産品製造商的需要,這就意味著整個産業鏈的重新調整。另外,更為重要的是,老齡社會和長壽時代意味著金融社會和金融時代,人們需要在年輕期通過金融機制來積累漫長老年期的資源,發展包括養老金融、健康金融和照護金融等在內的整個以長錢為核心的老齡金融更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中之重。為此,就需要按照三中全會關於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精神,研究制定實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金融戰略,確保全體人民年輕時積極積累和年老時有錢消費,從而為整個實體經濟提供長線支援。一句話,立足當前,在大力發展銀發經濟的基礎上要對未來整個老齡社會的宏觀經濟、中觀經濟和微觀經濟作出理念、政策和體制機制的充分準備。“十五五”期間,要研究出臺發展老齡經濟的政策性文件,對未來中長期老齡産業發展作出佈局和頂層設計,為企業積極深度長久參與發展老齡經濟吃上定心丸。

(五)走事業涵養産業和産業反哺事業之路。三中全會指出,“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産業政策機制”,這一精神對整個老齡事業和老齡産業發展同樣具有指導意義。一方面,中國人口眾多,由納稅人包攬人們全生命的健康長壽生活是行不通的,但另一方面,完全交給市場也不符合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求,必須不斷做強包括養老事業在內的整個老齡事業,涵養人們全生命的有效需求。同時,在包括養老産業在內的整個老齡産業發展成熟之後,通過稅收來反哺老齡事業。這是未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由之路。當前,包括養老産業在內的整個老齡産業發展舉步維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老齡事業基礎薄弱,人們的有效需求嚴重不足,特別是鄉村養老、醫療和長期照護事業嚴重滯後,從根本上導致老齡産業缺乏動力。對此,三中全會已經作出全面部署。其中,重要的制度安排就是要全面建立中國特色的長期照護保障制度及其相應服務體系。值得強調的是,關於長期照護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制度的建立,要有重大創新。從老齡科學理論來説,繳費水準取決於用費規模,如果長期照護服務體系按照中醫為主西醫為輔的指導思想來構建(主要應對失能問題的長期照護服務西醫不僅沒有療護的技術優勢,而且成本居高不下),那麼,不僅服務費用會大幅縮減,而且失能者的生命體驗也會更好。如此,整個長期照護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的繳費水準就會大幅降低,全面推開的壓力就會大大減小。這是未來應對高齡化的中國方案,它的貢獻是全人類的。

(六)突出政策創新引導更多企業進軍老齡産業。當前,許多企業運作艱難,傳統行業例如建築、房地産、製造業等企業面臨戰略轉型。未來,進軍老齡産業已經成為普遍共識。對此,三中全會的改革舉措多達300余項,其中許多是利好老齡産業的創新之舉。從宏觀來説,無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完善,還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以及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完善,都給包括老齡文化、老齡健康、老齡製造和老齡金融等細分行業發展以及混業發展(例如“保險+養老服務”“信託+養老服務”“金融+康養旅居”等)老齡産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三中全會特別指出,要“研究同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這是一項重大稅收政策創新,期待很快有具體的細化政策出臺,也期望在“十五五”期間建立起適應老齡産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基本框架。又例如,提出要“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多樣化發展機制”,這對於創新發展嬰幼兒照護、養老服務、健康管理等業態、對於在全國社區建設以品牌化連鎖化為引擎、以“一老一小”為重點、關聯發展面向中青年人生活需求的一條龍式綜合性服務場景、對於在城市發展老少共融、集産品體驗銷售和服務項目(如辦事窗口、健康管理、金融服務、康養旅遊的給)以及各種活動(老年教育、廣場舞、文娛展演等)于一體的大型綜合體都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期望“十五五”期間能夠出臺新的政府購買生活性服務目錄。再例如,提出“加強終身教育保障”,這是大力發展退前教育和老年教育的政策保障,值得認真領會,並在實踐中需要創造性地落實,期望“十五五”期間能夠實施國家老年教育工程。

(七)加強國家戰略的組織實施。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構建國家戰略制定和實施機制,加強國家重大戰略深度融合,增強國家戰略宏觀引導、統籌協調功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和其他教育、科技、人才等戰略緊密相關,迫切需要完善相關統籌協調機制。要建立實施國家戰略所必需的匹配高效和強有力的組織體系,做強各級老齡工作委員會,做實各級老齡工作委員會辦事機構,並負責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統籌協調和監督檢查工作。各級黨委政府要按照“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的老齡工作方針,完善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行政、部門密切配合、群團組織積極參與、上下左右協同聯動的老齡工作機制,形成老齡工作大格局。要全面加強基層組織和基層老年人群眾自治組織建設,儘快實現城鄉社區基層老年人群眾自治組織建設全覆蓋,確保城鄉社區老齡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難有人幫。要健全社會參與機制,充分發揮現有各類非涉老社會組織的作用,引導其轉場參與落實應對老齡社會國家戰略的各項行動,拓展其業務範圍,支援其開展各項老齡社會工作和老齡工作業務。要建立、培育和強化一大批從事老齡事業的專門社會組織,面向全社會全人群開展老齡事務和業務,並面向政府、市場和社會承接其老齡事務和業務。要把建立健全老齡政策體系作為重中之重,把國家戰略轉化為可執行的政策,打好政策組合拳。實施積極應對老齡社會的國家戰略,必須在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框架下走法治化道路,做到依法應對,建立健全監督檢查和表彰體系。

(八)充分發揮老齡科學理論對發展老齡事業産業的指導作用。中國老齡事業已經有了40多年的歷史,這些年來,老齡事業要麼是借用西方老年學理論,要麼就是摸著石頭過河,邊幹邊學,尚未構建起中國特色的老齡科學學科體系,導致工作中經驗主義盛行,錯誤概念和錯誤認識比比皆是。客觀地説,這種狀況和中國作為老齡社會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要加強老齡科學研究”,又提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要求。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目前,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牽引的老齡科學學科建設不僅是大勢所趨,也是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領域。長遠來説,加強老齡科學學科體系建設意義重大。實事求是地説,在學科建設上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處於弱勢,老齡科學學科群現在還是一個處女地,這是老齡科學研究者的重大機遇,從事老齡科學研究的人士需要放眼長遠,不斷創新,以建立中國式老齡科學理論和話語體系為核心,推動老齡科學成為主流學科,爭取為中國氣派的老齡科學學科體系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作出應有的貢獻,併為中國在老齡科學體系的國際話語權上作出創造性努力,為人類趨同邁向老齡社會提供應對的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十五五”期間,要把老齡科學作為交叉學科納入國家學科體系,建立老齡科學國家和地方智庫,整合資源,配強研究隊伍,實施老齡科學研究中長期發展規劃,啟動國家老齡科學研究計劃,加強老齡科學基礎理論研究,加快老齡科學科研成果轉化力度。

(作者係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第一屆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胡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