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提升策略與實踐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民健康,將保障人民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大部署。中醫藥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國家及北京市出臺了一系列支援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措施,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的實施、《北京市中醫藥條例》的制定等,為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應用提供了法律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産業化,發揮中醫藥在防病治病中的獨特優勢。這些政策導向為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援。
隨著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不斷健全與完善,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在北京市的實踐與發展中日益凸顯其重要性和獨特優勢,成為提升全民健康水準的關鍵途徑。北京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在傳染病預防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慢性病防控、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步,為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的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本文將從北京市公共衛生服務的發展歷程、現狀、中醫藥政策支援及文獻分析入手,深入探討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的提升策略,以期為北京市乃至全國的公共衛生服務優化提供借鑒。
一、北京市公共衛生服務發展歷程回顧
自1950年代初北京市衛生委員會成立以來,公共衛生服務在北京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單一到綜合的顯著發展歷程。早期的公共衛生服務主要集中在基本的傳染病防控和簡單的醫療服務上,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其服務內容和範圍逐漸擴大,逐步形成了覆蓋廣泛、功能齊全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特別是在2003年SARS事件之後,北京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迎來了全面的升級與改革。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危機,北京市政府深刻認識到公共衛生應急處理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加大了對公共衛生體系的投入,不僅加強了應急指揮和處置能力,還優化了資源配置,提升了醫療救治水準。同時,北京市還將慢性病、性病、精神衛生等之前較為忽視的領域納入公共衛生體系範疇,構建了更為完善、更為細緻的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網路。
在此基礎上,北京市公共衛生服務進入了拓展階段。這一階段,北京市全面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為市民提供了更為豐富、更為貼近生活的公共衛生服務。同時,中醫藥健康管理也得以規範實施,充分發揮了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獨特作用,為市民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健康選擇。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北京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再次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現了其強大的應急處理能力和全面的服務網路,為打贏疫情防控戰提供了有力保障。
北京市公共衛生服務的發展歷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提升的過程。從最初的簡單服務到現在的全面覆蓋,從應急處理能力的提升到中醫藥健康管理的規範實施,北京市公共衛生服務始終在與時俱進,為市民的健康保駕護航。
二、中醫藥參與公共衛生服務的政策支援
北京市政府在推動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始終將中醫藥視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廣泛參與和深入發展。
首先,自2012年起,北京市政府便啟動了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並相繼發佈了《關於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及其配套工作方案。這些政策文件不僅明確了中醫藥文化科普知識進社區的目標,還具體部署了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設立中醫藥文化科普知識宣傳欄、組織中醫藥文化科普知識講座等活動,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區縣設立中醫藥文化主題公園,開展群眾性中醫健身活動。這一系列舉措極大地提高了市民對中醫藥的認知度和接受度,為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普及奠定了基礎。
隨著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不斷健全,北京市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中醫藥的支援力度。2017年,《北京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要發揮中醫藥在康復服務中的核心作用,並具體規劃了社區中醫館全覆蓋項目,旨在通過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中醫藥服務。同時,該規劃還強調了中醫藥在預防保健中的獨特價值,要求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機構適當配置中醫藥人員,為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衛生計生監督等工作提供中醫藥服務支援。
在新冠疫情期間,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作用得到了更為充分的體現。北京市政府迅速響應國家號召,依託完善的中醫藥政策體系,組織中醫藥專家研究制定防治方案,選派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參與醫學救援,實行中西醫聯合救治,有效降低了疫情的傳播風險,保障了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這一實踐不僅驗證了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獨特優勢,也為北京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了寶貴經驗。
北京市政府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動了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廣泛參與和深入發展。這些政策不僅提升了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和品質水準,還為構建中西醫結合的公共衛生服務模式提供了堅實基礎。
三、北京市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的現狀、優勢與不足
(一)現狀
1.政策與體系構建
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作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關於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北京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2016—2020年)》等,明確了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市已初步建立了中西醫結合的公共衛生應急響應機制,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期間,中醫藥專家積極參與疫情防治,實行中西醫聯合救治,取得了顯著成效。
2.服務網路建設
北京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普遍開展中醫藥服務,將中醫藥健康管理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為市民提供多樣化的健康服務。中醫藥與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等領域融合發展,形成了一定規模的中西醫結合服務網路。
3.人才培養與科研
北京市注重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加強基層名中醫的培養,提升中醫藥服務的品質和水準。開展中醫藥防治疫病的科研工作,推動中醫藥科研成果的臨床轉化應用。
(二)優勢
1.應急處理能力
中醫藥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如強化機體免疫系統、應對新發疫情等,有助於提升應急處理能力。中西醫聯合救治模式能夠充分發揮中醫藥和西醫的各自優勢,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
2.預防保健
中醫藥注重“治未病”,通過體質辨識、健康調理等手段,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降低慢性病發病率和傷殘率。中醫藥在老年人健康管理、兒童健康管理、孕産婦健康管理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能夠改善生活品質,提升健康水準。
3.綜合成本低
中醫藥療法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相較于西醫治療,中醫藥在預防保健和慢性病管理方面的綜合成本較低,有助於減輕患者和政府的醫療負擔。
4.文化傳承與創新
中醫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理論體系。北京市在推動中醫藥服務的過程中,注重文化傳承與創新,提升了市民對中醫藥的認同感和信任度。
(三)不足
1.體制機制尚不健全
中醫藥參與公共衛生應急事件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中西醫並重、共同防治的體制機制仍未形成。各級醫療單位中,中醫藥防治傳染病診療體系尚不完善。
2.人才短缺
基層中醫藥公共衛生人才明顯短缺,每萬人口中醫類別全科醫師數低於全國平均水準。中醫藥防疫隊伍薄弱,缺乏專門人員推動中醫藥防疫工作。
3.技術支撐不足
中醫藥防治疫病基礎保障體系亟需加強,中醫藥醫療機構和中醫類醫院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後,部分中醫院未建立重症醫學科、傳染病科等關鍵科室。中醫藥健康大數據建設和“網際網路+”發展進程相對緩慢,未能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中醫藥服務效率和品質。
4.宣傳推廣不到位
中醫藥防疫效果缺乏客觀評價,宣傳也不到位。群眾對中醫藥的認知度和信任度有待提高,特別是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中醫藥的優勢和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展示和認可。
5.資金投入不足
儘管北京市政府對中醫藥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但財政投入不足、結構不合理的情況仍然存在,制約了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深入發展。
四、北京市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提升策略
(一)加強中醫藥參與深度與廣度
一是加強制度保障。多部門牽頭髮文、強化推動。佈局中醫藥參與應急管理的組織體系,在成立專案組時考慮加入中醫藥背景管理人員,或建立有效的多專業專家諮詢機制,制定政策及方案時廣泛聽取和吸納中醫藥專家意見。
二是健全政策體系。健全中醫藥參與應急管理的政策體系,將中醫藥健康管理和疾病預防理念融入《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及各項政策中。健全中醫藥參與區、街道、社區三級公共衛生組織體系。鞏固小區、社區、派出所“三位一體”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嚴防嚴控、優防優控工作新機制。
三是給予重點支援。增加中醫藥技術、中藥製劑納入醫保報銷的種類,通過降低基層居民中醫藥服務的經濟負擔、提高醫生為患者提供中醫藥服務的積極性,進而提高患者對中醫中藥的認可度,從醫患雙方角度共同建立健康、可持續的中醫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形成良性迴圈。應急響應體系中充分納入中醫藥隊伍,將“早用中藥干預”納入“四早”公共衛生服務,改為“五早”,在危急重症或隔離點位增設流動中藥房,在煎制飲片的基礎上增加中藥配方顆粒供給,讓中醫藥全方位、全環節參與公共衛生服務,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中醫藥的獨特優勢。豐富中醫藥支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內涵,將更多的中醫藥適宜技術項目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如:慢病、孕産婦健康管理等),使現存的基本醫療衛生體系更加完善,讓中醫藥更大限度地為百姓健康發揮作用。
(二)構建中西醫協同服務新模式
在基層公共衛生工作中,積極提倡並實踐“一中一西制”,即中西醫協同機制,旨在通過深度融合中西醫資源,提升公共衛生服務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一是建立健全中醫藥參與公共衛生應急機制。明確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應急響應中的角色和職責,確保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中醫藥能夠迅速、有序地參與應急救治工作。規劃中醫藥在應急響應結束後的撤離和後續跟進流程,確保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嚴重程度,建立中醫藥分級應急響應機制,確保在不同級別的應急狀態下,中醫藥都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是構建新的組織管理體系和組織形式。創新管理體系,打破傳統中西醫分隔的管理模式,建立跨學科的協同管理機制,實現中西醫在決策、規劃、執行等各個環節的深度融合。根據實際需要,組建中西醫聯合團隊,如聯合診療小組、健康管理小組等,以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滿足不同的公共衛生服務需求。
三是推動中西醫結合的疾病防控和健康管理新模式。在傳染病防治工作中,建立中西醫聯合診療制度,確保中醫藥能夠及時介入,與西醫共同制定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針對慢性病管理,充分利用中西醫各自的優勢,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例如,西醫負責疾病的診斷和控制,中醫則側重於體質調理和康復指導,形成互補的治療模式。
(三)規範中醫藥診療資源使用
一是中醫非藥物療法。合理、科學地規劃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加強資源整合。持續更新、完善中醫診療規範手冊,加強對各類中醫藥在臨床適用性的解讀,將其編撰成冊,對中醫技術提供指導和規範化診療依據。合理制定中醫醫療、保健服務項目價格,並動態監測、調整。削弱醫保對基層中醫藥的限制,增加醫保基金支付範圍,發展民間中醫診療進入醫保。加強技術培訓,提升基層人員業務能力。
二是中藥使用。從源頭把握藥材品質,降低中藥價格。經方使用中,由於技術發展,存在突破古籍方劑、結合個人經驗的情況,建議一定程度上放開對於中藥使用的限制,取消或修訂相關文件。
三是優化工作職能。合理合規地為基層中醫師安排公共衛生、醫療診療、進修學習、培訓等方面的工作內容。將中醫師從採核酸、隔離點、疾控支援、120急救轉運、疫苗接種等各類與中醫無關的、過多的繁瑣工作中解放出來,讓本就不多的基層中醫師真正專注于中醫臨床,提升臨床水準。
四是均衡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積極響應國家出臺促進基層中醫藥發展的整體性政策措施,結合具體情況進一步推動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的提升。對現有的中醫藥衛生資源進行最優組合,積極鼓勵區域間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在人才等優勢資源方面進行流通。
(四)培養中醫藥公共衛生人才
培養有紮實中醫理論功底和實踐經驗、會防病治病、維護健康、熟悉公共衛生管理、應急處理的中西醫結合複合型人才。
一是增加基層醫療機構人員的學習機會。對中醫人員加強公共衛生服務培訓,多請名老中醫老前輩多通過網路教學,多開展中醫藥治療預防防治課程,促使其有主動參與公共衛生服務的意識和能力。
二是加強青年醫生綜合技術力量的提高和培養。大力推進多種新型中醫藥適宜技術並加入醫保,提高中醫技術類服務待遇,減少中醫類別醫師流動。重點培養有中醫資質的醫生對中醫醫療手段的運用和職業素質教育培養。
三是完善中醫水準能力評估體系。不僅限于高學歷、高職稱,可考慮設計週期性的能力評價方案。
四是支援建設一批中醫基礎類、經典類、應急類重點學科。加強師資隊伍和臨床教學基地建設,推動建立早跟師、早臨床學習制度,將傳染病防治(特別是院感知識培訓)納入中醫藥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設立中醫疫病防治人才培養專項和中醫藥疫病防治人才庫。
(五)優化評價、考核與激勵機制
為了進一步提升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的品質和效率,必須對其評價體系、考核機制以及激勵機制進行全面優化。
一是完善評價體系。引入多元考核指標,除了傳統的服務數量和服務品質指標外,還應考慮患者滿意度、中醫藥服務特色與優勢發揮、中西醫結合創新實踐等因素,形成全面、客觀的評價體系。強化中醫藥服務效果評估,通過定期收集和分析患者反饋、服務效果數據,科學評估中醫藥服務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實際貢獻,為政策制定和服務改進提供依據。
二是建立激勵機制。對於在中西醫結合服務中表現突出的個人和機構,通過頒發榮譽證書、提供額外獎勵或資金支援等方式,給予公開表彰,以激發更多服務創新和服務品質的提升。鼓勵中西醫結合服務的創新實踐,對於具有創新性和實效性的服務項目或模式,給予政策支援和資金獎勵。
三是改革人才評價機制與績效機制。提高中醫在防治方面的比例:在評價體系中增加中醫防治工作的權重,確保中醫工作者的努力得到應有的認可和回報。
通過增加政府補貼、設立專項基金等方式,提高醫務人員的整體收入水準,特別是對於那些在公共衛生服務中承擔重要角色的中醫工作者。
(六)持續推進中醫藥健康宣傳促進行動
持續推動中醫藥健康知識的普及教育,利用線上線下多種渠道,開展健康講座、中醫養生體驗活動,增強公眾的自我保健意識和中醫藥認知。
一是要積極利用新媒體等現代資訊傳播技術,多樣化開展基層健康促進服務。宣傳推廣兒童和老年體質辨識,在社區教居民做藥膳,打太極拳、八段錦等,擴充健康促進手段,如製作內容有新意、形式創新的宣傳視頻,推送到視頻網站和社交媒體網站,吸引更多年輕人熱愛中醫藥文化。
二是成立中醫藥宣傳隊伍。要調動相關管理部門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力量,由政府給予經費支援,開展基層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藥防治教育、中醫藥義診、中醫治未病等活動,使居民切實感受到中醫藥服務帶來的便利、有效,從而營造良好的中醫藥氛圍。如參考雲南省綏江縣“12231”的工作方法,積極開展以“中醫入戶”為重點的農村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建設,推動中醫藥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醫藥主動參與公共衛生服務,教會群眾根據體檢結果預防和治療疾病、根據體質進行調攝、有病早治、未病先防。
(七)加強資訊化建設
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資訊技術,建立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資訊平臺,實現資訊共用,提升服務效率與精準度,尤其是在遠端醫療、健康檔案管理、疾病預警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資訊技術,構建一個全面、高效的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資訊平臺。在遠端醫療方面,通過高清視頻會議、遠端會診等功能,專家可以實時指導基層醫生進行病例分析、治療方案制定等,有效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在健康檔案管理上,數據平臺可以整合居民的中西醫健康數據,形成全面的個人健康檔案。這不僅有助於醫生更準確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制定個性化的診療方案,還能為公共衛生決策提供有力支援。通過數據分析,平臺可以及時發現潛在的健康風險,為疾病預防和控制提供科學依據。此外,在疾病預警領域,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資訊平臺能夠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演算法,對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通過整合多源數據,平臺能夠提前識別疫情苗頭,為快速響應和有效防控贏得寶貴時間。同時,平臺還能提供中西醫結合的疫情應對方案,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援。
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資訊平臺的建設是推動北京市公共衛生服務現代化、智慧化的重要舉措。通過資訊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提升服務效率與精準度,還能為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結論
北京市公共衛生服務在疾病防控、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仍面臨資源配置不均、服務效率有待提高等問題。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中展現出獨特優勢,得到廣泛認可。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是北京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需要進一步通過加強政策引導、優化資源配置、構建協同機制、人才培養與激勵政策、健康教育推廣和資訊化建設,可以有效提升服務效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推動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發揮更大作用,促進健康北京目標的實現,為全國公共衛生服務模式創新提供寶貴經驗。
依託項目資訊
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決策諮詢項目
項目名稱:北京市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服務模式研究
項目負責人(主要作者):谷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