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鑒構建中國特色的中醫藥學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明互鑒構建中國特色的中醫藥學

2024-07-09 11:29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醫藥學植根于中華沃土,是華夏文明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數千年來有效地防治疾病,維護人民生命健康。中醫藥學具有科學人文雙重屬性,是系統的、整體的、從未斷裂的民族醫學。中醫藥學基於象思維,中國文化為其本底特色。其匯聚天人合一、形神一體、取象運數等創生性理念,以整體論和辨證論治指導診療實踐,以維護生命健康為至深至真的總目標。中醫藥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臨床療效,臨床療效是中醫學科的命脈。

從歷史範疇看待科技文明,中醫學應秉持國學的深邃哲理,兼收並蓄古今中外的一切科技文明成就。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間需要互相交流,相互借鑒,文明互鑒是歷史的必然。歷時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即是文明互鑒的歷史。無論是華夏各民族文明的交流融合,還是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及唐代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都是文明交流溝通的範例;明代鄭和下西洋與馬可波羅的中國考察,亦堪稱東西方文明互鑒的典範。然自西元18世紀以來,因受“歐洲中心論”等錯綜複雜的社會變化的影響,雖有東西方文明互動,但華夏文明被忽視。晚清閉關鎖國的政策以及後來的追逐西化,使得中國學術缺少原創成果,原象創生性被懸置,阻礙了文明互鑒。

象思維是一種區別於概念思維的原創性思維,是華夏文明特有的思維方式。象思維也是中醫藥學最具特色的思維,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形成、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象思維之“象”有原象、具象之分。原象即太虛、混沌、有無相生、藏真之氣。太虛原象體現天人合德,物我合一,氣聚成形,形立神生,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萬物為形而下之“器”,此即物象、具象及心理狀態感知折射的鏡象、心象與意象。原象與具象可以互相轉化,具象以顯明的方式呈現,在特定的時空環境可以幽隱而遠、泯滅心物的方式回歸到太虛原象。文明互鑒的重啟,使得象思維與概念思維有望整合互補,形成綜合歸納與還原分析方法學的協同發展。

隱喻學是西方的顯學,為諸多學科所關注。伴隨著認知科學的興起、語言學研究的認知轉向,隱喻的認知功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隱喻”與“象思維”在認知意義上存在共同點,二者都是通過相似性認識事物的方法,即借用一類事物來感知、描繪、分析和理解另一類事物。思維與語言總是難解難分地交織在一起,“薩丕爾-沃爾夫”假説力主“語言決定思維論”。中醫語言是一種自然語言,多以漢字的形式呈現,漢字彰顯了中國古人的隱喻思維。從象形、象事、象意、象聲四種造字之法,即可直觀看出其隱喻特性,轉注和假借雖屬用字之法,亦與隱喻認知有著深層次的關聯,故可由造字法入手解析中醫語言之隱喻。

賈春華,師從傷寒大師劉渡舟先生,1993年畢業于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以《日本漢醫古方派研究》獲醫學博士學位;2004年在黃啟福教授、魯兆麟教授及本人的共同指導下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憑藉《基於命題邏輯的〈傷寒論〉方證理論體系研究》順利出站並留校任教。多年來,他堅持從認知語言學、邏輯學、心理學視角研究中醫理論,今率其研究生將多年研究成果厘定、重編、系統化而成《像是之間——中醫理論的隱喻解讀》一書,該書從隱喻認知的立場對中醫學理論進行了全新解讀。鋻於漢字的創立體現出中國古人的隱喻思維,本書作者依據漢字的構成方法將中醫學的隱喻類型劃分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四類;基於家族相似性探討了陰陽五行的隱喻認知系統;從概念隱喻的立場分析了中醫藏象、經脈、氣血津液以及人體結構如何基於人類經驗而構建;論證了中醫學病因病機、診法和治則治法均與人類對自然與社會現象的隱喻認知密切相關;闡明瞭中藥功效、機制和方劑組方理論的形成具有具身認知的特徵。

文明互鑒帶來了新局面、新趨勢、新問題,當抓住機遇,傳承創新,學習運用正負邏輯“尚一”“尚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宜秉持中華文明的自身特質,吸取異質文化的合理養分,適應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思想的衝撞交融與競逐激蕩。文明互鑒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文明互鑒需要詮釋與隱喻!中醫學原創思維與現代科學融合,可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充分發揮其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建設健康中國貢獻力量,為實現中國特色生命科學提供強大動力。

本文作者:王永炎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責任編輯:郭一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