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中外民眾上海“花式”迎端午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中外民眾上海“花式”迎端午

2024-06-12 16: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端午節”將至,6月8日正逢中國第八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非遺體驗、包粽子、做香囊、賽龍舟,推國潮文創、聽國風音樂會、民眾組團非遺尋寶……在上海,人們以多種形式沉浸式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展現了中華文明兼收並蓄、博採眾長的開放胸懷。每年6月的第二個週六是“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端午節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名錄。

當日,在集林地、綠地、濕地、水系等生態人文資源為一體的生態空間——浦江郊野公園,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的留學生們在這裡跟著本地民眾包粽子,在湖面上賽龍舟。國家級非遺項目“三林舞龍”團隊現場表演助興。

留學生拿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開心地合影

來自西班牙的留學生尋陽説,他在上海學習生活已有大半年了,中國美食令他著迷,他這兩天品嘗過了粽子,很好吃。來自哥倫比亞的胡安和來自俄羅斯的愛德華都對粽子讚不絕口。胡安説,他喜歡甜粽子,甜味讓他想到自己的家鄉。接受採訪時,尋陽、胡安和愛德華剛剛賽完龍舟。他們説,為了迎接比賽,他們每週兩次訓練,很開心。胡安和他的同伴們都曾聽説中國的端午節,這次在上海參加活動,體驗了原汁原味的傳統民俗。在一旁的市集,卷粽葉、放米、放肉,裹粽子、綁線繩子……浦江鎮的阿姨們手把手地教異國青年包粽子,一個個碧綠的粽子在留學生們手上誕生了。來自加拿大的華裔青年何家華説,以前在家,父母也會買粽子給他吃。這次他終於知道粽子是怎麼包出來的了。

浦江鎮本地的阿姨手把手教留學生包粽子

在浦江郊野公園的大草坪上,一場以中國誌怪逸事集《山海經》為主題,結合國潮經典元素的國風音樂會吸引許多年輕人駐足,大家圍在一起聆聽“山海”。當天,浦江鎮民俗文化IP——“獬豸”文創聯盟新品正式發佈。寓意勇猛、公正、智慧的神獸“獬豸”將走進更多民眾的日常生活。

在上海市中心,除了非遺和傳統文化項目體驗,民眾組團展開“非遺尋寶”。據了解,從靜安區文化館(靜安區非遺保護中心)到張園,短短2公里行程就涵蓋了10個非遺代表性項目。走在熟悉的馬路上,“尋寶”隊員們不斷發出驚嘆:香菇蔬菜包唇齒留香、精美的傳統旗袍盤扣令人不忍移目、中醫流派祖傳香方氣味使人心神清怡。

精美的繡品令人流連

刺繡具有2500多年曆史,在發展中形成了各種流派。當天,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攜手上海松江顧繡研究所等共同舉辦的“絲映古韻——2024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保護成果展”開幕。數十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顧繡、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三林刺繡、上海絲繡的優秀作品亮相,令人讚嘆。據介紹,絲線是刺繡的主要材料,不僅具備柔韌、細膩的質感和天然的光澤,還能展現出豐富的色彩和紋理變化。這些用絲線繡制的刺繡作品清秀、典雅,各具特點。

當天,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黨組書記、館長,上海市非遺中心主任吳鵬宏為上海市“非遺在社區”示範點(項目)授牌;“靜享非遺·盛世端”主題展同日揭幕,通過“文字+圖片+實物實景+互動體驗”多角度立體展示形式,呈現非遺守正創新、繼古開今的風貌。

【責任編輯:郭一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