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名著品中醫之《紅樓夢》 從張太醫診脈談起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讀名著品中醫之《紅樓夢》 從張太醫診脈談起

2024-06-11 16:06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紅樓夢》是一部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從建築、園林,到服飾、器用;從歲時、禮俗,到典制、稱謂;從哲理、宗教,到詩詞、典故,還有音樂、戲曲、繪畫、飲食……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就是醫藥。

《紅樓夢》中的醫學問題俯拾皆是。據統計,一部《紅樓夢》涉及醫藥衛生知識有290多處、5萬餘字。一部小説中包含如此豐富的醫藥知識,這在中外文學史上非常罕見。

張太醫縷析病原

《紅樓夢》寫了5個醫生:鮑太醫、王太醫王君效爺孫倆、張太醫張友士及庸醫胡君榮。給秦可卿診病的就是張太醫。

第10回“金寡婦貪利權受辱,張太醫論病細窮源”。寫秦可卿因“心性高強,思慮太過,憂傷致病”,忙得寧榮二府的主子都來看望,老祖宗賈母還送來了“棗泥餡的山藥糕”。

秦氏的病,還驚動了馮紫英。馮紫英是神武將軍公子,與賈府交好。是馮紫英推薦太醫張友士來為秦可卿診病,説他學識淵博,深通醫理,且能斷人的生死。

張太醫到了寧國府,見了秦氏。賈蓉説:“請先生坐下,讓我把賤內的病症説一説再看脈如何?”那先生道:“依小弟的意思,竟先看過脈再説的為是。”於是家下媳婦們,捧過大迎枕來,一面給秦氏靠著,一面拉著袖口,露出手腕來。這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脈上,調息了至數,凝神細診了半刻功夫。換過左手,亦復如是。診畢了,説道:“我們外邊坐罷。”

來到外邊屋裏,張太醫説,看得尊夫人這脈息:左寸沉數,左關沉伏;右寸細而無力,右關虛濡而無神。其左寸沉數者,乃心氣虛而生火;左關沉伏者,乃肝家氣滯血虧。右寸細而無力者,乃肺經氣分太虛;右關虛而無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氣虛而生火者,應現今經期不調,夜間不寐。肝家血虧氣滯者,必然脅下痛脹,月信過期,心中發熱。肺經氣分太虛者,頭目不時眩暈,寅卯間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飲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軟。

旁邊一個貼身服侍的婆子道:“何嘗不是這樣呢。真正先生説的如神,倒不用我們告訴了。”張太醫真是學問淵博,深通醫理,描述的症狀,縷析的病原,都是真切入理,可見醫術之高明。

切脈而知之謂之巧

《中醫診斷學》中,脈診屬於切診的範疇,另外還有按診。望聞問切“四診”,是中醫診病的重要手段。“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其中切診最為難學,而且需要長期實踐,積累經驗。現代診脈多取寸口。寸口分為寸、關、尺三部,以高骨(橈骨莖突)為標誌,其稍內方的部位為關,關前(腕端)為寸,關後為尺(肘端)。兩手各分寸、關、尺三部,共六部脈。

寸關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浮是輕取,中即中取,沉為重取,每部都需這三取。三三見九,就是三部九候。左手寸、關、尺分別代表心、肝、腎;右手寸、關、尺分別代表肺、脾、命門。《素問·三部九候論》寫道:“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脈象的形成,和臟腑氣血的關係十分密切。所以,氣血臟腑發生病變,血脈運作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竊以為,疾病的表現儘管極其複雜,但不在表,便在裏。脈象的沉伏,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深淺。脈浮,病位多在表;脈沉,病位多在裏。疾病的性質可分寒證與熱證,脈象的遲數,可反映疾病的性質,如遲脈多主寒證,數脈多主熱證。邪正鬥爭的消長,産生虛實的病理變化,而脈象的有力無力,能反映疾病的虛實證候。脈虛弱無力,是正氣不足的虛證;脈實有力,是邪氣亢盛的實證。

脈診對於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後,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如久病脈見緩和,是胃氣漸復,疾病漸退、趨向痊癒的徵兆;久病氣虛,虛勞、失血、久瀉久痢而見洪脈,則疾病多屬邪盛正衰的危險證候。

正常脈象稱為平脈,是健康無病之人的脈象,一息四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從容緩和,柔和有力,節律一致。患病時的脈象稱為病脈。

張太醫對秦可卿的診斷是水虧火旺,於是開了“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藥物有人參、白術、雲苓、熟地、歸身、白芍、川芎、黃芪、香附米、醋柴胡、懷山藥、真阿膠、延胡索、炙甘草等,再用建蓮子七粒去心、大棗二枚為引,水煎服。該處方既有補氣的四君子湯,又有補血的四物湯,還有補脾、養榮、和肝的藥物,可以説是配伍得當,針對性強。當然,雖然當時有效,後來秦氏還是死了。死因有人説是自縊。

秦可卿決非等閒之輩,在她臨死之際,還托夢給王熙鳳,説:“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有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們家赫赫颺颺,已將百載,一日倘或樂極悲生,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語,豈不虛稱了一世的詩書舊族了?”於是叫她“趁今日富貴,將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

秦氏之死,《紅樓夢》又展開了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後人不知道什麼是封建社會,讀一讀《紅樓夢》就有大致了解。所以説,它是“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

本文作者:段振離 河南中醫藥大學

【責任編輯:郭一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