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以方書示醫要——評《全漢三國六朝唐宋方書輯稿》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援以方書示醫要——評《全漢三國六朝唐宋方書輯稿》

2024-05-24 15:34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全漢三國六朝唐宋方書輯稿》中醫古籍出版社

有了人類就有了醫藥,中醫藥的發展經歷了食藥同源的發祥期、巫醫並行期,到春秋戰國至秦漢的理論奠基期,之後在漢晉南北朝至唐初是方書盛傳期,之後的宋金元的方派爭鳴期,和明清的繼興發展期。在辨證論治的理、法、方、藥各層次操作中,處方是實在而有核心價值的一環。

從用單味藥到用方劑治療

在用藥史上,從用單味藥發展到用方劑治療,經歷了漫長的實踐經驗的積累和提升而能“垂妙于定方”。用方的稱謂出自《莊子·逍遙遊》“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文心雕龍·書記》載:“方者,隅也。醫藥攻病,各有所主,專精一隅,故藥術稱方。”這種意識,也體現在甲骨的文字中,甲骨文的“方”字是雙對船的圖形,意為兩隻首尾同向聯為一體的圖形。由是醫者把幾種藥物同用的資訊告知稱為“方”。

方以諸藥有法度的配合而有合群之妙。其效應有四:

一是應證以示法。每一方皆體現其獨到的治法,例如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是為培補中氣不足而設。

二是加強多應的涌現性效應。組成方劑,不僅強化了單味藥之功效,還涌現出多方面的治療功能。例如小柴胡湯,不僅對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幹、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有效,還治婦人傷寒熱入血室,以及瘧疾、黃疸等多種疾病。

三是牽制方中有毒性的藥物及副作用,以更好發揮其治療作用。例如《傷寒論》的真武湯,方中用白芍,意在牽制附子的毒性,以更好發揮其強心的效用。

四是諸藥合用可獲得從無入有的契新功能。例如名方升降散,是由白僵蠶、蟬蛻、姜黃、大黃四藥組成的散劑。既升清于上,又降濁于下;以其升陽中之清陽、降陰中之濁陰之功,使祛風于上,除濁瘀于下。達到得天地清化之氣,清浮而升陽中之陽,瀉濁而降陰中之陰,共奏有升有降之功。

方有以上特點,制方而投藥,是漢末魏晉南北朝乃至隋代唐初時期醫界的習風和特點。由是而把醫書稱為方書,醫術稱方術,醫家稱方家。流行之廣,甚至文士乃至民眾也要傳承記下幾個方子,以傳承後人。醫學史以此把漢晉南北朝至宋初稱方書時期。此後因于理論的發展,特別是運氣學説的啟導,宋金元時期學派門戶強勢,被稱為爭鳴發展期。至明清,以其傳承發展和溫病學派的崛起等,是為中醫藥史上的繼承發展期。

方以多種劑型應用於臨床而稱方劑。在製備傳承中以劑型巧、工藝妙和方名雅而延傳至今,從漢魏南北朝傳承至今。其配伍思路、方劑名稱的雅號有很多美好的故事,是中醫藥文化的絕雅之一。

范行準先生的輯佚之作

從制方的理論思路到治病常用方劑的選擇特徵而開啟了宋以後的“醫之門戶分于金元”。這裡整理的《全漢三國六朝唐宋方書輯稿》,是范行準先生的輯佚之作。

范行準(1906-1998),名適,字天磐,浙江湯溪人。少時家貧,13歲始在叔父開的藥店學徒,16歲出師後,又學習西醫三年,回鄉又學中醫二年後在上海國醫學院學習,後在上海行醫。1950年被聘入華東軍政委員會工作,1953年轉入軍事醫學科學院,1999年離休,但離職後一直堅持中國醫學史及中醫文獻學研究,直至辭世。范行準先生一生著作豐碩等身,主要有《明季西洋傳入之醫學》《中國預防醫學思想史》《中國病史新義》《中國醫學史略》等,他發表的學術論文被編為《范行準醫學論文集》。

《全漢三國六朝唐宋方書輯稿》是范行準先生曾存輯方書的一部分,主要是以方書時期為主及其前後的所存的方書。在當代醫學家中,先生更以愛書、讀書、著書、藏方稱著於世。先生曾説:“書物為天下公器,茍吾不用,宜速散去,安能守至窮神盡氣。”先生踐行自己的諾言,把自己一生苦心蒐集的珍貴書籍獻給了國家,共計760種,7200余冊,包括中醫書籍660多種,僅元、明刻本、寫本即有90多種。這次整理的《全漢三國六朝唐宋方書輯稿》價值非凡。

具有三方面重要學術價值

范行準先生認為“考據之學片詞只字,必有所據,而材料多取給於書本,故聚書必富,以資涉獵”。豐富的藏書,廣泛的涉獵,為其出色的醫史文獻研究構築了堅實的基礎。范先生耗十餘年之力,從歷代中醫文獻中輯出《范東陽方》等古代方書凡百餘卷,取名《全漢三國六朝唐宋醫方》,這些資料對醫史文獻研究和臨床實踐應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綜觀《全漢三國六朝唐宋方書輯稿》的價值,主要有三點。

一是保存甚至搶救了歷代遺存的方書。

由於種種原因《全漢三國六朝唐宋方書輯稿》久未付梓,未能被後人充分利用,殊為遺憾。2015年,在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的資助下,“全漢三國六朝唐宋方書輯稿”叢書項目正式啟動。該叢書由國醫大師余瀛鰲先生擔任顧問並作序,中醫醫史文獻專家梁峻研究員團隊整理,中醫古籍出版社承擔具體出版工作。叢書收載了范行準先生從未面世的輯佚稿18種,包括《范東陽方》《集驗方》《刪繁方》《古今錄驗方》《延年秘錄》《經心錄》《纂要方》《廣濟方》《産寶》《必效方》《近效方》《神巧萬全方》《修養書》《傷寒類書》《王岳産書》《小兒藥證》《食醫心鑒》《四時纂要》。上自東晉,下迄宋代,該叢書內容十分珍貴,係范行準先生集數十年心血,披沙揀金、斟酌損益而成,大有可觀。中醫古籍出版社此次將范先生十餘年之心血匯作《全漢三國六朝唐宋方書輯稿》出版,對醫史文獻、中醫理論研究者及中醫臨床工作者,無疑都是一大幸事,誠乃中醫界之幸事。

叢書出版,意義有三:(一)使失傳之古籍得以重生,雖不能遽定為全本,亦足以告慰先賢,此誠興廢繼絕之功;(二)為當下中醫古籍文獻研究提供了嶄新資料,我等亦可在其中商量舊學,發現線索,而有開疆拓土之用;(三)對於歷史人物及著名醫家更行全面之認識,如范汪、姚僧垣等,所處時代正值中醫學術嬗變演進之際,其學術思想見解特色鮮明,但因資料散漫,無法系統研究,范行準先生輯佚之舉,聚沙集腋,提供了相對完整的資料,實為觀瀾索源之基。

二是助力中醫藥文化傳承。

中醫藥古籍作為保存和傳播中醫藥寶貴遺産的知識載體,記載了幾千年來醫藥學家防病治病的臨床經驗、方藥研究成果和醫學理論體系,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是中醫藥學繼承、發展、創新的源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中醫藥古籍承載的知識,乃是人們長期觀察積累、分析判斷、思辨應對的智慧結晶,並非故紙一堆,有可利用的一面。據不完全統計,90%以上的先秦兩漢文獻、98%以上的魏晉南北朝文獻、94%以上的隋唐文獻我們今天已經無緣看到。但是,由於中國古代書籍有摘引、抄輯其他文獻的習慣,所以一些佚失的書籍中的只言片語,得以通過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他文獻之中。輯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只言片語加以蒐集、整理,讓這些佚失的書籍得以重見天日。

中醫古籍文獻,雖曰汗牛充棟,然罹兵燹之禍零落成泥者亦復不少,由此,輯復工作有其重要價值。范行準先生集平生精力,輯佚出全漢三國六朝唐宋方書71種。其中,毛筆小楷輯稿58種212冊,鋼筆輯稿13種13冊。這些散佚方書的輯復整理出版,不僅使散佚方書重見天日,有效指導臨床,而且對全面正確評估我國宋以前中醫藥學成就、完善其理論體系可以提供難能可貴的證據。

三是用方主治彰顯了中醫藥思維的特點。

方是理、法、方、藥的一環,但一個方含理、法的意識和配伍的諸藥,或者説,方中蘊藏一套治療的資訊。以此諸國本先生在作序青海名醫李成恩《醫薈》時説:“將古方不作方看,而法用。”《靈樞·五色》篇人體局部對整體“各有部分”,是説人體局部有整體資訊,此外有多篇也論及人體結構的全息理論。處方也有對證候治療的全息性。“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終極原因”,方中藥物相互作用而産生的多種效應以治病,除強化了主治效應外還有多靶點聚合效應、補償嵌合效應、改變受方者的內環境效應、主輔藥強化的序貫效應、整合的強化效應,以及生物轉化效應等。總之,如章太炎先生所言:“之創用合而含雲則益壽。”

本文作者:孟慶雲 中國中醫科學院

【責任編輯:郭一嘉】
返回頂部